摘要:上篇中的“一条原理”“两种方法”属于相对普适的写作规律,下文则更多地结合笔者自身的论文实例和感受,谈一些个人化的撰写要领,以资讨论。“三类题材”立足于真实的项目实践,从较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到更加抽象的方法论提炼、以致脱开项目的理论建构和学术构想,由实入虚。我想这
原创 详规实施二所杨超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导 读
上篇中的“一条原理”“两种方法”属于相对普适的写作规律,下文则更多地结合笔者自身的论文实例和感受,谈一些个人化的撰写要领,以资讨论。“三类题材”立足于真实的项目实践,从较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到更加抽象的方法论提炼、以致脱开项目的理论建构和学术构想,由实入虚。我想这也是一线从业者逐渐形成创新性理论话语的三个必经阶段,对内容深度与系统性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四重意识”是写作过程中必须具备、内化且贯穿始终的思维经验和习惯,可能还不够全面,但这四个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的“五个基本点”可视作方法层之上的心法层,是这些年一直写下来感受最深也最重要的关键词,作为拙见之小结。
作者:杨 超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实施二所
主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30余项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全文目录 / 文末合集查看上篇
一、一线实践与自主研究
二、写在前面
三、“一二三四五”法则
3.1一条原理:在边缘处创新
3.2两种方法:越基本越好用
3.3 三类题材:脱实向虚,虚实相生
3.4 四重意识
3.5 五个基本点:文字只是投射
结语:面向不确定性的确定性
03
“一二三四五” 法则
3.3 三类题材:脱实向虚,虚实相生
3.3.1 项目方案类
经归类,发现自己写过的论文题材主要集中在项目方案、设计方法论和纯理论三个方面,由实到虚。项目方案类的写法比较直接,仍是以城市设计方案本身为线索,将若干创新点提炼、转化和体系化为某一概念、模式和方法;而这一概念、模式和方法在项目中可能并未提及或总结,因为项目逻辑毕竟不同于论文(学术)逻辑,前者更侧重于市场叙事和需求导向。
比如从厦门住区、无锡科创城和德阳创新区等规划实践中,都能提取“毯式”这一源自毯式建筑的空间模型,由此生长出“毯式住区”“毯式大学”“毯式街区”的概念,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可用于不同创新场景的设计原型。( 阅读全文>)又如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经验,整理出由“公平、共享、效率、绿色和创新”五大规划价值理念引领的17条空间策略( 阅读全文>),初步构建起此类专项规划的核心方法体系,可作为同类实践的参照和指导。再如借由华中农业大学老校区提升规划的实践契机,探讨了教学理念变革下的大学空间进化趋势与多种新兴模式,融合后提出了由战略格局、整体基调和空间模式构成的大学校园“弹性规划体系”,是适用于存量型校园更新的技术框架。( 阅读全文>)
3.3.2 设计方法论
第二类是城市设计方法论。作为个人的专业旨趣,城市设计的多元思维模型研究始终是笔者最重要的理论方向,一直以来深耕于该领域研究。这种类型写起来更难也更具学术含金量,它不以方案本身为线索,而是由方案及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引伸出某个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主题(注意:必须是有普适或示范价值的学术性议题才行,否则意义不大),并以该主题为导向选择实践中相契合和能支撑的素材进行逻辑重组,放在理论之后作为例证;或者说,从某一(类)现实问题、应用场景、发展趋势或事理本质出发,通过学理化建构,发展出一种能够解决问题、适配场景、契合趋势和揭示本质的设计方法论。
试举五例。
其一借由柯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反思此类规划普遍存在的符号化和同质化模式,揭示出生活与生存、未来与历史、文化与经济“三个本末倒置”的深层问题,并以解决该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地域生活美学体系”引领的老城更新方法论,包含六条主要策略,涵盖遗产保护、资产经营、基础设施、文化景观和实施管控等内容,能够有效指导同类实践。 阅读全文>其二针对城市创新区中的大量非正式交流与开放式创新场景,提出组构空间的“溶解”模式,即以创新活动发生的不确定性为核心、以“第三空间”为载体组织各类确定性的功能空间,并结合西安昆明池片区起步区的城市设计实践,提炼出五条设计要点,分别是去中心化的价值结构、异形同构的操作策略、无体之用的基础设施、毯式生成的景观基质和开放混合的空间机制,初步形成中微观尺度创新街区构型的方法框架。 阅读全文>其三针对面向交叉学科的大学空间发展趋势,在华中农大校园规划中前瞻性地构建“交叉学科特区”,并探讨其界面化、模糊性、不定形和自组织的空间模式,以应对交叉学科的使用和创新需求。
其四则基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复合化、公共化和结构化趋势研判,依托笔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中提出的“人民基础设施体系”及其环形架构,通过价值溯源、内容分类、特征归纳和实证分析,系统性诠释了“基础设施主义”的生成机理、设计方法及其作为新型营城范式的价值输出潜力。 阅读全文>其五深度剖析了当代消费主义的空间原型——条带图式(源自库哈斯对曼哈顿消费空间及其“拥挤文化”的理论提纯),将之追溯至“现代性”的内在机制,即现代空间生产的抽象与癫狂原理,由此揭示出其“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结构”本质,并运用到北京南中轴文化区概念设计中予以实证。 阅读全文>3.3.3 纯理论
纯理论指的是可脱离具体项目而围绕某一议题展开学理辨析、批判、提纯和重建,形成相应的理论框架或模型。从自我感受而言,纯理论的写作难度较前两类高出不止一个数量级。原因至少有三。
一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你想到的方向大概率早就有人做过深入研究了,所以挺难确保选题的创新性与稀缺性;这就要求研究者得探索到学科知识的边界领域,才更有可能发现高价值的学术选题,并产生独特洞见。
二是逻辑与积累,即建立清晰严谨的逻辑闭环尤为重要,毕竟这种纯理论多少都带点原创性,须做到逻辑三恰(自洽、他恰和续恰)。同时,在该方向及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是保证这篇文章最终能“写得出来”的首要基础,积累的厚度决定了文章整体的层次和深度。
三是理论框架或模型的建构难,这一点无需赘述;而且,不仅建模难,使模型扎根、可进化并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就更难,想想都难。因此,在这里,必须要提醒:理论有风险,入局需谨慎,且热情与能力需匹配。
纯理论文章的主题都是基于本人实践积累,从特定的研究兴趣出发,在长时间酝酿、推理和表达的结构化过程中发现理论创新点。试举三例。其一偏向建筑哲学,基于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境域”及其内涵扩展,推演出创造性活动所源发的内在于日常生活的“自然-历史-社会”三重境域,接着以王澍和徐冰的建筑与艺术创作为例,提炼出具身性、时间性(过程性)、物质性、技艺性、模件性和意象性六义,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现象学之于设计的奠基作用、构造方法和创新路径,为“境域化的工程哲学”研究初步搭建起了理论框架。
其二是关于消费空间“非物质化”图景的趋势性构想,也是未来资本空间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算是一次宏大叙事。这种宏大叙事一般都离不开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技术等维度的综合考量,但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根据主题及知识储备对必要的相关维度进行筛选后再深究,如本文从技术“系统”、社会“分离”和文化“隐喻”三个关键维度,剖析资本空间非物质性生产趋势背后被媒介技术加持的消费社会运行法则与城市文化运作规律。分析的目的是建构,建构的是包含两种典型意象的“群岛”模型。在此基础上又给出了总体性、群体性和个体性三个层面的群岛发展路径,作为对资本异化的超越。本文的写作逻辑是从已知观点出发,反向收集、整理和研学相关理论素材,兴趣使然而后四易其稿,最终成稿与初稿差异很大。重要的是,在多轮次改稿的过程中纠正了我以前无意识的认知误区,受益匪浅!
其三源自笔者在2013年为部门内部准备的一次城市设计培训,十年后整理成文,并加入了“设计分析”理论作为引领,把之前相对感性的心得和素材进一步结构化,总结出一套基于大量实操经验与实用技巧的“常规”却十分务实的设计方法体系。整个写作过程也相对轻松。但是,这套方法论的“基石假设”是简单系统思维下的机械论范式,在增量时代对于设计管控无疑是好用且高效的;而城市是复杂巨系统,需要规划原理层面的改良、进阶甚至重建,那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缘于对自我设问的解答,本文付梓之后又基于复杂科学范式与自组织结构的深层视野,完成了另一篇关于新城城市设计的方法框架建构[6],亦为三年前“基础设施主义”理论话语的延续和升维。 阅读全文>3.4 四重意识:理论建模的基础
3.4.1 主体意识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金秋野在一次与朱小地的对谈中指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自我表达”,深以为然。一是因为只有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才能“真”,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行业求存,而学科求真。二是因为只有饱有主体意识,在阅读浩瀚文献时才不会迷失和被湮没,让各类知识为我所用才是目的。三是因为写作的本质是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从中了解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专业领域及日后扩展的可能性,继而明确学术方向。可以说,主体意识决定着行文的起点。
3.4.2 问题意识
问题化是任何学术研究的核心能力,包括定义问题、选择问题和酝酿问题的能力。
首先,问题的理论性是有深浅层次的,如“千城一面”的浅层问题是风貌风格的普遍雷同,深层问题则是资本空间化的模式单一性,即资本用最小成本炮制出标准化的造城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并在全球快速复制而获得最大利润——看似美学问题的背后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千城一面是资本发展阶段中的历史必然,风格风貌之辩本身是个伪命题。因此,要透过表象、训练定义问题的深层视角,看到具体问题背后的“系统”,才更值得研究,否则意义不大。
其次,对问题的选择一般应把握三点:热点、难点和基本点;尤其是那些基本问题,往往是蕴含学科知识内核的永恒命题,具有经久的奠基性,也是其他问题得以成立的前提。选题时尽量选那个难而正确的,窄门难进,但越走越宽。再次,也算一个小窍门,就是早立题。然后让这颗“种子”在大脑里持续酝酿、发酵,让各种素材与它发生有意无意的连接和转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问题乃至逻辑框架会自动浮现并变得清晰、甚至涌出思路或新观点——正如禅宗箴言“一念专注,积思顿释”,酝酿的过程为脑神经元的自发连接创造了放松的环境和时间,促其涌现。
3.4.3 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决定着观点的深度,这是我近年写作和设计时最深刻的感受。不懂历史就是盲人摸象,视野受到天然局限,做不出来好作品。历史意识不只是要做文献综述,而是把自身置入某种历史脉络之中,如把当今的新兴技术安放在技术演化全景的历史框架之中,再运用技术哲学对其本质和位势加以解释。福柯把“疯狂”历史化并作为文明发展的一个理论切面,堪称典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马学者(列斐伏尔、德波、鲍德里亚、塔夫里等)也都是此间高手,通过揭示现象片断背后历史性的文化逻辑与运作逻辑,增强其理论批判的水准和力度。库哈斯亦不例外,能够将自己的建筑作品及理论置于资本主义范式转换的关键节点处而使之成为一种历史叙事或历史模型,“点”踩得极准!带着历史意识写作,不仅有助于日常经验的理论化拔高,还可以通过引入历史维度(升维)来化解问题,使低维问题不再是个问题。
3.4.4 结构意识
钻石的硬度缘自其排列结构,同样的要素因结构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知识结构与论文结构如是。结构化的逻辑与表达须通篇贯彻,从题目、摘要到正文的整体和各段,前后相环且紧扣主题。项目素材如何搭建视角独特的结构框架?以两篇公共空间主题的文章为例,首先并未直接从项目入手,而是深挖一层,把公共空间视作城市治理的核心要素与社会资产,用治理思维重新看待和梳理公共空间规划模式的转型逻辑,并概括出理念、方法、机制和应用四个层面的创新路径,以此为线索重组项目素材。同样的结构沿用至“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纲要”的研究课题中,从公共政策视角探讨空间治理的顶层设计。可以看出,结构决定内容,而非反之。
此外,笔者还摸索出一些常用小技巧:文章题目可以遵循“对象-视角-类型”三要素进行构思、三级提纲的大逻辑与各段的小逻辑皆可参照“分类-线索-要点(往往是平行关系)”三要素展开铺陈、以及语言组织上的“依据-方法-目的”三要素,等等,都有助于结构化的达成和加强。
这四重意识须始终贯穿于“选题-观点-逻辑-素材”全链路的组织流程当中,四者兼具并叠合,使文章逐步体系化。
3.5 五个基本点:文字只是投射
写作要领其实都藏在基本点里,本立而道生。
一是心境。让内心平静下来,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基础,否则写字都会飘。把心静下来之后,写起来就行。这是已经简单到朴素的做事方法论,关键在于行动。“安静地写”这一行动本身便是研究深化和内化的过程,而且越写得深入越会发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不懂究竟的太多,能有所见地和有力表达的就更少,敬畏谦恭之心由此而生。
我相信,平静与敬畏,是所有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共同具备的基本素养,以及在此之上的开放、主动和耐心,构成了保证优质作品持续输出的底层心法,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那么,怎样才能随时且持久地平静与敬畏,答案很简单:要受大挫,被真高手(生命中的贵人)降维打击得越彻底越好。跌入谷底的深度与未来成长反弹的高度呈正相关,浴火才能重生。关于这一点,反映人类认知规律的“达克效应”曲线①已揭示无遗。
注释:①达克效应也称“邓宁-克鲁格”效应,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现象,即能力较低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而能力较高的人则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其成因是元认知能力的缺陷及社会反馈的影响。
二是认知。一切差异都是认知的差异。达克曲线(图1)中“自信崩溃区”所对应的“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孕育着人生最宝贵的开悟时刻,无所谓早晚但需要机缘,因而十分稀缺。无论能悟出多少、转化多少,都是成长,要一直保持着如初的学生心态。所谓“长期主义”指的正是这个阶段,或者说,这个阶段才是“和时间做朋友”的黄金期,越长越好。专业认知的深度与系统性建立在“内外”双向贯通之上:前者是对城市空间发展趋势、规律、本质和原理的认知,认知越深、边界越宽;城市认知决定设计方法,设计是与这些趋势、规律、本质和原理相协同的一种“通道”。
图1 人类认知的“达克效应”曲线(图源:网络)
所以,城市设计的最终落脚点不在设计,而在城市。后者需从其他学科获取给养,特别是从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尽量多地收集和内化不同领域的创新思维模型,进而塑造自身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也是个无止境的慢功夫。二者结合,才有可能发掘出正确且稀缺的差异性观点(而非人云亦云的趋同论调),实现知识边界的拓展乃至升维。写作无疑是帮助认知提升的重要媒介。
三是本体。城市设计的立体性与整合性思维使之逐渐区别于一般城乡规划以土地使用管制为主的知识架构而趋于专业化②,对本体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夯实一个专业的内核与自律性。比如设计方法论中的多元结构模型与空间模式,是笔者重点关注且持续思考的本体问题,并经由大量实践的多次验证,提炼出15种常用图式(图2),从中可生长出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与前瞻性的具体结构、模式和语言。而规划师、设计师的成熟度取决于掌握这些专业思维模型的多寡和应用实操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整合并建构自身的理论话语,如前述的“要素还原”“基质模构”“形势设计”“基础设施主义”等,以供未来理论创新的再提纯、再凝练。类似的专业本体问题及更深层的学科基本问题值得反复研磨而臻于至精至纯至简,路虽艰,行则必达。
图2 从城市设计实践中提炼出的15个原型图式(图源:作者绘制)
注释:②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建筑院校于近年相继开设了独立的城市设计专业,探索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自律体系。
四是学理。学术写作即学理化的逻辑与素材重组,学理是谋篇布局的核心。经验的学理化,其难度在于如何把某个专业认知转译成一个主题,再将其剖解、串接而拓展为一个体系。
尤其是针对新概念的提出,比如基于“城市、建筑、景观和基础设施应一体化设计而重建空间研究与实践的整合性思维模型”这一专业认知,用“基质模构”作为方法论主题阐释这种“整合性思维模型”的定义内涵、适用范围和理论基础,再从结构的抽象性、要素的模块化、关系的自组织和空间的不定形四个主要方面剖析其机理共性,进而推演出“整体化+原型化+基础设施化”的设计方法并予以项目实证,得到了一个较为完整且自洽的城市设计理论模型。
又如基于“城市设计的核心是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结构融合”这一专业认知,萃取出“基础设施主义”的城市设计学作为适应新时期空间发展的原理性主题,并从治理维度与技术维度分析其成立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进而提出了由初始条件与过程机制组成的新思维模型,包含战略格局、营建模式、空间基调及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规则,而后展现其极致的应用场景,完成了阐释闭环。学理是学者与学科的连接纽带,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建议一开始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类型,研究类型化的规划原理和方法,上手会相对容易。
最后,回到实践。规划设计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不同于基础学科,需要大量地依赖实践、服务实践并被实践检验。当全球资本扩张的红利迷雾消散,过往激越的实践机会也随之一去不返,留下的是从量到质的蜕变不适,也蕴含着大量新的可能场景。各种具体、丰富的需求“小场景”取代了快速复制模式下抽象、单一的宏大场景,使得历史转型期必然呈现多元的实践面相;再加之科技与社会的飞速迭代,其实践难度和复杂性或将指数级变化,套搬既有理论显然效用渐失。这就要求规划学者回归第一实践现场,从正在发生的现实能量中获取面向未来的生存关注,无论增量、存量或减量,空间不灭、规划不止。这些现场未必高能、更可能琐碎乏味,但却是原创性思想扎根、萌发的真实土壤,有助于重建我国城乡规划理论的价值体系并做出世界贡献。愿微光成炬。
结语:
面向不确定性的确定性
当经济下行的焦虑弥漫、项目内卷与学术内卷已成常态、不确定性充斥未来,我们把自己能确定的事情先做好,就赢了一大半。这符合塔勒布在《反脆弱》中给出的“杠铃策略”,把握住80%的确定性并保持20%的开放和激进,继续探索未知领域,同步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论文写作正是这个杠铃。一方面,将分散独立的经验片段系统性地整理、转化为能推动学科进阶的普适知识,以进一步厘清当代规划设计的核心价值及其支撑文明与产业体系发展的底层逻辑,内向生长与外部调适相结合以谋求新的生态位;于企业则可构筑更稳固的技术护城河(毕竟技术是规划设计机构的安身立命之本),增强已知的确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凭借这些行业知识资产,更广泛、清晰和精准地链接由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需求“接口”,开发新的价值变现模式与业务场景,而理论永远是其中最根基的存在。这点定力和耐性还是要有的。
静下心来、做好自己、守正待时,与所有同行者共勉。
* 特别致谢为拙作见刊辛勤付出的编辑老师和审稿专家!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