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0月,家住南通的张丽华(化名)发生车祸导致颅脑损伤,陷入深度昏迷。2024年8月,她被家人转院送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脊髓电刺激(SCS)手术治疗。变成“植物人”15个月后,她成功被医生唤醒,情况一步步好转。“昨天给她剥橘子,她突然伸手接过来说‘
2023年10月,家住南通的张丽华(化名)发生车祸导致颅脑损伤,陷入深度昏迷。2024年8月,她被家人转院送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脊髓电刺激(SCS)手术治疗。变成“植物人”15个月后,她成功被医生唤醒,情况一步步好转。“昨天给她剥橘子,她突然伸手接过来说‘自己来’,虽然动作有点抖,但能准确地把果肉送进嘴里。”2025年5月11日,随访时,患者张丽华的丈夫李明强(化名)高兴地向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龚佩佩展示最新进展。
2023年10月,张丽华因严重交通事故导致颅脑损伤,虽经抢救脱险却陷入持续性植物状态。辗转多家医院未果后,家属于2024年8月将其转入通大附院。神经外科团队通过多模态检测发现,患者虽然对外界刺激反应甚微,但仍存在微小意识反应,符合SCS手术指征。龚佩佩团队决定为其实施颈段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手术,通过精准释放微电流激活大脑神经网络。
手术台上,一枚外科电极精准植入张丽华(化名)颈椎椎管内。术后每日12小时的规律电刺激治疗同步配合针灸、高压氧等康复措施。治疗第3个月,监测显示其脑血流及代谢显著改善;第五个月清晨,查房护士突然发现张丽华的眼睑微微颤动。2025年1月,张丽华在术后5个月首次睁眼并完成握手动作,让守护病床前的丈夫李明强泪湿衣襟。
如今,患者恢复进程不断突破:从最初的肢体互动到完成简单指令动作,再到独立完成剥橘子、用吸管饮水等动作,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医疗团队的专业付出与家人的悉心照料。
“最新影像显示,她的脑血流灌注和前额叶代谢活动较术前提升近60%,这为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龚佩佩表示,患者目前在康复医院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和认知功能锻炼,团队正根据其恢复情况动态调整电刺激参数。
谈及治疗过程,龚佩佩特别提到家属的支持作用:“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爱与坚持的奇迹。丈夫李明强先生辞去工作,每天坚持为妻子播放录音、按摩肢体,自学康复仪器的操作,这种持续的情感刺激与医疗手段形成了有效协同。”
作为通大附院应用SCS技术治疗慢性意识障碍成功促醒案例之一,张丽华的康复为全国每年新增的10万例昏迷患者带来希望。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将微意识状态患者的促醒率提升至38%—45%。目前医院已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针对脑外伤、脑卒中、缺氧性脑病等导致的意识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评估与治疗方案。
窗外,五月的新绿已爬满病房窗台,正如龚佩佩所言:“医学技术的温度,就藏在患者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每一次眨眼、每一声呼唤中。”随着SCS技术的临床应用拓展,更多昏迷患者有望穿过漫长的意识黑夜,重新触摸世界的温度。
通讯员 吴丹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严君臣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