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7年,唐才常生于湖南浏阳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在父亲悉心教导下展露过人聪慧,7岁能诗、8岁能文,20岁以县、府、道三试皆第一的成绩,成为浏阳两百余年唯一“小三元及第”。尽管家境清寒,他却始终怀揣知识报国的赤子之心,立志以学识改变命运、振兴家国。
缅怀先辈
2025年5月12日是
浏阳籍革命烈士
唐才常诞辰158周年纪念日
以热血铸就理想
用生命点燃革命星火
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
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赤子情怀
少年刎颈交:与谭嗣同的生死情谊
1867年,唐才常生于湖南浏阳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在父亲悉心教导下展露过人聪慧,7岁能诗、8岁能文,20岁以县、府、道三试皆第一的成绩,成为浏阳两百余年唯一“小三元及第”。尽管家境清寒,他却始终怀揣知识报国的赤子之心,立志以学识改变命运、振兴家国。
1878年,13岁的谭嗣同因瘟疫失去亲人,孤独中回到浏阳,与11岁的唐才常一见如故。两人师从欧阳中鹄,共研经世之学,立下“横纵四海,超越地球”的豪言。
甲午战败后,二人痛心疾首,彻夜长谈,泪洒衣襟。谭嗣同曾说:“二十年刎颈交,唯唐佛尘一人而已。”这份情谊,不仅是私交,更是家国理想的共鸣。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就义前留下绝笔诗:“去留肝胆两昆仑”,史学家考证,“两昆仑”之一正是唐才常。
任职时务学堂时与教习合影,右二为唐才常
维新猛将:湖南新政的“浏阳双杰”
1895年,唐才常与谭嗣同创办浏阳算学社,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起点。他们创办《湘学报》、时务学堂,传播新学,倡导“君民共和”,主张“自造机器,遏洋货利权”。
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谭嗣同力荐唐才常入京。唐才常行至汉口,惊闻戊戌政变,谭嗣同遇难。他悲愤交加,写下挽联:“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誓言继承遗志。
浏阳算学社全景
奔走四海:从维新到革命的觉醒
谭嗣同牺牲后,唐才常流亡日本,首次会见孙中山,提出“长江起义”计划,并尝试联合康有为、梁启超共谋救国。他提出“虽託名勤王,而志在革命”,成为维新向革命过渡的关键人物。
1899年,他创立“自立会”,以“富有票”联络会党十万余人,组建自立军七路,计划以武汉为中心发动起义。起义前夕,他写下:“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字字泣血,壮志未改。
孙中山与自立军领导人在日本合照,左二为唐才常
血祭苍黄:武昌湖畔的最后一刻
1900年8月,因康有为海外汇款未至,起义延期,消息泄露。清军突袭汉口自立军总部,唐才常被捕。面对审讯,他坦然道:“此才常所为,勤王事,酬死友,今请速杀!”临刑前仰望星空,慨叹“好星光啊”,从容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年仅33岁。
与他一同牺牲的20余位烈士,合葬于武昌洪山北麓,题名“庚子烈士墓”。
庚子烈士墓
今日浏阳:山河无恙,英魂不朽
在浏阳市区,“嗣同路”与“才常路”交汇于浏阳河畔,仿佛两位志士仍在并肩守望。蔡锷曾撰联悼念:“前后谭唐殉公义,国民终古哭浏阳”。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来者,为民族复兴前赴后继。
今日,我们缅怀唐才常,不仅为追思先烈,更为传承那份“敢为人先”的湖湘魂。正如他在《感事》诗中写道:“纥干冻雀生飞苦,况是瀛台秋水多!”——苦难中的奋飞,正是民族觉醒的起点。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