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三年消费行动”旨在激发内需潜力,推动消费升级;而“三年体重管理行动”则聚焦全民健康,通过科学管理预防慢性病。“双行动”均强调科技赋能与产业协同。京津冀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作为“民本”的食品行业依托地方名企与国家
(唐成 牛安春 王淑军)国家“三年消费行动”旨在激发内需潜力,推动消费升级;而“三年体重管理行动”则聚焦全民健康,通过科学管理预防慢性病。“双行动”均强调科技赋能与产业协同。京津冀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作为“民本”的食品行业依托地方名企与国家食品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究平台,整合区域资源,探索“科研-产业-消费-健康”联动的创新路径,能为全国提供示范。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优势夯实——
首先,科研与产业协同:京津冀已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的协同链条。例如,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吸引超30%的北京和河北企业入驻,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技术转化。
其次,具有技术转化能力:过去十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800亿元,年均增长26.5%,为食品健康领域的技术落地提供支撑。
最后,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京津冀联合发布跨区域产业链图谱,明确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协同方向,为联合研究平台落地提供政策保障。
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第一、推动健康食品产业升级,可实现科研赋能产品创新:通过联合研究院开发低脂、低糖、高营养的功能性食品(如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具有成果体系),响应体重管理行动需求。可借鉴天开高教科创园模式,将高校科研成果通过联合研究平台快速转化为市场化产品。还可实现产业链整合:依托天津先进制造基地和河北原材料优势,打造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竞争力。
第二、促进消费与健康融合,可实现健康消费场景拓展:结合“体重管理年”推广的“一秤一尺一日历”工具,开发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与个性化膳食方案,形成“健康数据-产品定制-消费引导”闭环。如在全国教育大市衡水市的桃城中学落地试点“学生低GI(产品含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且血糖生成指数GI低于/含55以下食品)营养餐计划”,取得可复制推广的标准体系。还可实现区域品牌建设升级:通过在优势产区、知名企业试点推出“京津冀健康食品”认证标志,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带动区域品牌溢价。
第三、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效益显著。
可助力“健康中国2030”:通过科学体重管理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减轻公共卫生负担。例如,北京公立医院已开设减肥门诊,联合研究平台可为京津冀其他医联体、康养机构等提供技术支持,比如依托“特殊食品标委会秘书处”的优势,实施京津冀特殊食品惠民工程。
还可推动共同富裕:如在河北衡水国家自然湿地保护区衡水湖,滏阳河区域打造京津冀科教新IP, 建设“中国院士园”,宣传院士、崇尚科技,弘扬科教兴国思想,助力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等。由责任房地产企业(如金苑房开)等建设新地标。在东南古城县白酒酿造试点企业园区布局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引领产业升级。
实施方案建议——
首先,进行共建联合研究平台的架构设计。主体构成: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院牵头,联合京津冀三地高校、龙头企业、试点企业,在区域条件具备的属地政府部门支持下组成政产学研联盟。功能定位:聚焦功能性食品研发、健康大数据分析、消费行为研究三大方向,成立联合研究院,设立专项实验室和成果转化中心。
其次,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与转化路径设计。技术方向: 聚焦精准营养技术,开发基于基因检测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聚焦食品加工创新,利用植物基蛋白、微生物发酵等技术替代高热量原料;研发智能监测设备,集成体重秤、体脂仪等设备,为实时反馈健康数据提供硬件支撑;建立转化机制:参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设立中试基地和产业加速器。还可参考中关村科技园平谷营养谷的中国食品院、中国农业大学孵化模式,优先支持京津冀企业承接技术成果,以及入谷发展。
再次,建立政策与资源保障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如申请国家发改委“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基金”,配套地方财政补贴,对首台(套)健康食品设备给予奖励。激励人才流动:推行“双聘制”,鼓励科研人员在京津冀三地自由流动;设立“健康食品创新人才奖”,吸引青年科学家参与。联合市场推广:联合电商平台(如京东、美团)开设“京津冀健康食品专区”,结合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扩大消费覆盖面。
最后,做好试点项目与示范工程。先行试点做好“健康校园”工程:在试点中小学推广营养餐改良项目,使用联合研究院开发的低糖低脂食品,并配套健康课程。试点做好“社区健康驿站”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雄安新区试点设立健康驿站,提供体重管理咨询、食品试吃与购买服务,形成可复制的社区服务模式。稳步做好京津冀“科教新IP”“人文新地标”院士园建设,为全国教育大市衡水全面提高新质生产力赋能,树立衡水标杆,取得其他地区可借鉴、可复制经验。
“京津冀”地方政府和食品行业参与国家“双行动”还要建立多学科专家智库,定期评估技术可行性;设立“容错基金”支持高风险创新项目。通过消费者调研动态调整产品策略;联合保险公司推出“健康食品质量险”,增强市场信心。与三地政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政策衔接与协同。
京津冀联合研究平台的打造,既是响应国家消费与健康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通过科研赋能、产业联动与政策支持,有望打造健康食品领域的“京津冀样板”,为全国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未来需进一步细化合作机制,强化市场导向,确保项目可持续推进。
作者简介:
唐成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系统干部、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参与、负责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运行推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宣传、投诉维权、品牌建设、质量追溯、标识编码、扶优打假等工作,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委员。
牛安春系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副社长,知名记者,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二十余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几年,是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执行秘书长,全面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大会”。
王淑军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是国家认监委食品安全类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评审专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