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已被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推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一线抗血小板药物。合理使用替格瑞洛,你至少需要知道这五点。
作者:Gcplive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已被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推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一线抗血小板药物。合理使用替格瑞洛,你至少需要知道这五点。
一、血小板聚集的真相
GPⅡb/Ⅲa是存在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复合物,也是纤维蛋白原的主要受体。
正常情况下,GPⅡb/Ⅲa处于低亲和力构象,无法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结合。
当GPⅡb/Ⅲa被激活后:
GPⅡb/Ⅲa发生构象变化,暴露出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纤维蛋白原作为桥梁,同时结合相邻血小板上的GPⅡb/Ⅲa受体,介导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二、抗血小板作用机制
GPⅡb/Ⅲa需被激活后才能介导血小板聚集。
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通过与血小板上的GPⅡb/Ⅲa受体结合,阻止其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通过与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结合,阻止ADP与P2Y12结合及其引发的GPⅡb/Ⅲa活化,从而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
三、特殊获益和风险
腺苷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扩张剂,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抑制心脏传导、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发挥抗炎等作用。
腺苷注射液:
被批准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替格瑞洛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对腺苷的摄取,从而导致血液中腺苷浓度上升。
潜在益处:
扩张血管、抗炎作用并改善心肌微循环。
副作用风险:
腺苷蓄积可致呼吸困难、心动过缓及血尿酸升高(腺苷转化为尿酸)。
四、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区别
1、起效时间
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为活性形式才能发挥作用,起效相对较慢。
替格瑞洛本身即为活性药物,因此可快速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2、维持时间
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不可逆性抑制P2Y12受体,半衰期虽短(6小时),但抗血小板作用维持时间长,每日只需给药1次。
替格瑞洛可逆性抑制P2Y12受体,半衰期虽长(7小时),但抗血小板作用维持时间短,每日需给药2次。
3、临床疗效
替格瑞洛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至少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后最初12个月内,替格瑞洛的疗效优于氯吡格雷。
4、不良反应
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引起的出血事件、呼吸困难、心动过缓以及血尿酸水平升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
五、用药交待
1、服药时间
饭前或饭后服用(食物对药物吸收影响小)。
2、可碾碎后服用
无法整片吞服的患者,可碾碎后冲服或鼻胃管给药。
3、漏服处理
替格瑞洛的消除半衰期约7小时,活性代谢产物的消除半衰期约9小时。漏服1次剂量,并不会影响抗血小板效果,无需补服。
4、相互作用
替格瑞洛主要依赖CYP3A4代谢。
CYP3A4强效抑制剂(如伏立康唑、克拉霉素)可显著增加替格瑞洛的血药浓度,因此需避免联用。
替格瑞洛是一种CYP3A4弱抑制剂。
替格瑞洛可抑制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的代谢,不应与大于40mg的辛伐他汀或洛伐他汀联用。
欢迎投稿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