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司法三协同背后的奥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0:14 1

摘要:近年来,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为着力点,构建“市域小协同、省际中协同、全国大协同”的“三协同”机制。其中,在全国首创“全国大协同”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倡导构建跨国家公园、跨生态系统的新型跨域司法协作模

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闽赣两省,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在福建高院和南平中院的努力下,国家公园司法联盟在南平成立。图为武夷山天游峰。

千峰竞秀藏幽谷,万木葱茏掩鹿踪。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闽赣两省,是我国唯一一个在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建立的国家公园。

2021年10月,我国设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

近年来,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为着力点,构建“市域小协同、省际中协同、全国大协同”的“三协同”机制。其中,在全国首创“全国大协同”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倡导构建跨国家公园、跨生态系统的新型跨域司法协作模式。

单一省份的治理模式,难以全面兼顾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必须强化市域合作、省际合作,“市域小协同、省际中协同”的推行理所当然。

然而,五个国家公园位于天南海北,各自都有独特自然禀赋。南平中院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法院,有什么底气敢提出“全国大协同”?国家公园司法联盟,如何能“盟”动武夷,成效如何,还存在什么难点堵点,怎样才能更好地行稳致远?

市域小协同

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国家公园命名的法庭。近年来,该法庭打造“三绿”生态司法工作机制,高频联动、多元治理、多方守护:行走青山中,巡回审理毁林种茶等涉生态案件,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巡查绿水间,布下生态和谐“绿网”,让水源地重归自然怀抱;深入茶产区,建立“司法驿站”,审理茶叶购销、侵权等纠纷,为每片叶子赋予司法保护“绿码”。

武夷山市人民法院副院长余崇斌说,法院守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靠的是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不断扩大的“朋友圈”,靠的是细化办案、延伸司法职能的久久为功。

2021年6月,南平中院挂牌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巡回审判法庭,建阳、邵武、武夷山、光泽四地法院同步揭牌巡回审判点,以环抱之势形成武夷山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圈。同年11月,福建高院与南平中院联合打造武夷山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实践基地,并指导武夷山法院设立全国首个以国家公园命名的人民法庭。

2022年5月,南平中院与下辖的武夷山、光泽、建阳、邵武法院签署《南平“1+4”法院关于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框架意见》,围绕工作信息联通、环境问题联排等8个方面,确定25项具体协作内容。至此,市域小协同格局初步形成。

松材线虫病被称作“松树癌症”,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之一。2021年11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开招标,确定福州某公司承包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2022年10月,武夷山市出现气象重旱,加重了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和蔓延,导致该公司无法完成任务。该公司以不可抗力为由,诉请解除合同。

如何快速破局?得益于南平“1+4”法院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南平中院与武夷山法院会商,引导管理局与该公司依法解除合同,使管理局得以快速将防治项目依法另行委托,及时阻断病虫害继续蔓延。

该案在2025年1月被列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六个“人民法院守护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典型案例”,是对南平“1+4”法院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极大肯定。

南平“1+4”法院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协作第三届联席会召开。

省际中协同

一起案件催生一个机制

一起案件引发一场深度的思考,进而催生一个机制的诞生。这就是武夷山国家公园司法协作省际中协同背后的故事。

为了食用,滕某在明知金线兰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情况下,驱车从江西到福建,在武夷山市某景区岩石上采摘野生的金线兰、草珊瑚等草药。这是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办理的首例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案,于2022年5月审结。

该案引发热议。在国家公园空间范围普遍跨行政区划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系统修复、整体保护、综合治理,如何变“各自为战”为“共管共治”?

武夷山是一个大型的、连续的、有机的生态系统。“武夷山生态司法保护,需要以其整体生态系统为根本出发点,探索武夷山一体化生态司法保护,建立一体化司法协作机制。”南平中院副院长肖坚盛说。

2023年3月,由南平中院主办的闽赣“2+2+5”法院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协作工作座谈会召开,《南平中院、上饶中院关于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框架意见》签署。这标志着闽赣“2+2+5”法院武夷山国家公园跨域司法协作——省际中协同正式设立。闽赣“2+2+5”法院以框架协议为依托,推出构建环境问题联排机制等10项具体工作举措。

闽赣“2+2+5”机制,学界评价颇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晓勤教授表示,以传统行政区划分割的碎片式环境执法、环境司法,已经无法适应整体性视域下的生态环境治理需求。要建立跨区域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完善协同体系,推动多元共治,实现生态环境公共利益最大化。“闽赣两省形成的‘2+2+5’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等创新做法,给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我们强化区域协同整体观念,尝试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和壁垒,积极与毗邻省内、省际法院沟通协调,不断创新和丰富跨区域生态司法协作机制,不断探索司法协作有效途径,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赋予司法力量。”南平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池力表示。

武夷山法院法官到八角亭社区巡回开庭审理一起涉茶买卖合同纠纷。

全国大协同

十家高院“盟”动武夷

为护航国家公园,全国各地法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顶层立法仍在推进的背景下,更需各地法院群策群力,助推国家公园建设发展迈入统一高效的规范轨道。

2023年4月,福建高院与南平中院共同倡议,号召首批国家公园所在省份的10家高级人民法院、23家中级人民法院、45家基层人民法院,共商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成立事宜。

倡议一出,各方响应。2023年9月12日,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统筹指导下,由福建高院主办、南平中院承办的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成立大会在南平召开。福建、江西、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等10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及南平中院、福州大学法学院签署了《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一致通过《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章程》,发出《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武夷山)宣言》。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包括涉5个国家公园的10家高级人民法院、23家中级人民法院、45家基层人民法院及福州大学法学院。

这是一次可以载入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历史的大会。以“共促理念更新、共研理论支撑、共推实务协作、共享经验成果、共求立法保障”为职责定位的“市域小协同、省际中协同、全国大协同”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2024年11月12日全国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福建等10省(自治区)法院成立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并发表《武夷山宣言》,携手提升系统保护水平。

福建高院生态庭副庭长郑唯介绍,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的成立,入选了2023年度福建省“十大法治事件”,并被写入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十周年成果。

“这是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工作的一大进步、一个飞跃。”福建高院党组书记、院长金银墙表示,成立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是人民法院积极服务保障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具体举措,对推动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荣文认为,系统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有着充分的精辟的阐述。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遵循了这一系统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挥出“1+1>2”的整体功能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范本。

“成立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是福建厚植绿色生态底蕴,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和机制创新。”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蔡雪雄表示,此举有助于推动国家公园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全国“10+23+45”法院共同成立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

展望未来

“三协同”如何行稳致远

目前,“三协同”中福建省内市域小协同机制有效运行,闽赣省际中协同机制也在深化落实。而首批国家公园有关机制创新、工作信息、典型案例等内容,也被收录于《国家公园环境资源审判简讯》,流转于全国大协同的联盟成员之间。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公园司法保护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南平中院生态庭庭长乐芳介绍,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联盟正在推动将司法实践成果上升为国家法律,为国家公园立法和“一园一法”提供助力。联盟办公室由福建高院、南平中院联合设立,定期发布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白皮书、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工作简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典型案例,全面总结巩固司法协作实践成果。

毋庸讳言,制度创新的背后,也存在不少的难点堵点: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人员力量;五个国家公园既彼此独立又各具特色,联盟成员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的“四个同”的职责定位,部分条款设置比较宏观;联盟属于成员单位自愿发起的、因框架协议订立而形成的司法内部协同组织,协作联盟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强宣示性,缺乏强制拘束力,等等。

福建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姚丽青建议,推动国家公园司法协作机制实质化运行,要发挥首倡法院的带头作用,多方筹措协作机制运作资金,充实人员力量,研究和制定具体分项实施细则,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络制度。

万里长征毕竟迈出了第一步。“福建省站在生态司法改革的最前沿,与时俱进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形成了生态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陈荣文对包括“全国大协同”机制在内的福建在全国首创的生态司法做法高度认可。

武夷山法院联合有关单位组成司法巡山小队开展“司法巡护”。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法院十分珍视这一重大而独特优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福建生态优势,创新构建生态环境司法组织、制度、保护与共治“四大体系”,努力打造生态环境司法创新发展的福建样本。

来源:福建高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