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巳春深,鹭岛焕彩。值此万物起舞之时,厦门美术馆迎来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岭南书法名家谢汉仁先生书法作品展,甚为难得,可喜可贺!展览以“永慕高踪”为源,生发就谢汉仁先生笃行致远之艺力,以致倾情创作,跨省办展,赢得荣光。此举实属壮哉乎,既是书者对传统文脉之深情回望
指导单位
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
厦门市书法家协会
佛山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书法教育研究所
粤港澳大湾区和艺术创新中心
广东省瀚仁书法艺术传播中心
支持单位
厦门美术馆
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
厦门硬笔书法研究会
深圳市龙华区书法家协会
佛山市硬笔书法协会
顺德书法家协会
顺德硬笔书法协会
展览时间
2025年5月13日—5月28日
展览地点
厦门美术馆二层C展厅
前 言
乙巳春深,鹭岛焕彩。值此万物起舞之时,厦门美术馆迎来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岭南书法名家谢汉仁先生书法作品展,甚为难得,可喜可贺!展览以“永慕高踪”为源,生发就谢汉仁先生笃行致远之艺力,以致倾情创作,跨省办展,赢得荣光。此举实属壮哉乎,既是书者对传统文脉之深情回望,亦是对盛世书艺精神之暖心追寻。
谢汉仁先生一一谓是崇师尚艺之君子。其岁已知命之年,粤东大埔谢氏后裔,于书坛成果颇丰,彰力外延,口碑有加。曾供职珠江商报干得风生水起,后缘师承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刘文华先生,深耕书艺数十载。其作品植根传统碑帖,融汇南北书风,尤以楷隶、行草见长。其楷法取法魏碑,笔力遒劲而结体险峻,蕴含石门铭、元氏墓志诸方艺魂;行草则碑帖兼融,奔放中见法度;隶书古朴而能出新,形成“铁画银钩”与“清风出岫”兼具之独特气象。谢汉仁先生早年求学京华,得益名师亲授点化,突破地域局限,重构艺术体系,终成一家艺性风骨。
谢汉仁先生一一谓是稳打稳扎之书家。此展精选谢汉仁先生近年力作六十余件,涵盖古帖临习、经典再现、诗词歌赋、岭南风物、厦门旧咏及自撰诗联等等,以多元书体展现其艺术探索之广度与深度。其楷书线质厚重,沉雄痛快;隶书静中寓动,气象苍茫;行草挥运自如,天马行空。诸体谓是相融相生,或显张猛龙雅韵或始平公神采,或见王铎之跌宕起伏或苏轼之明净天然;或现笔墨婀娜多姿或形质刚柔相济,皆有一种对哲学思想敬畏之感悟。尤为可贵者,谢汉仁先生以“生命修行”为书道内核,主张超越技法藩篱,打破传统束缚,追求心手相畅之境,使得作品疏密虚实间既有汉字形神之美,又有文人气质之蕴。由此,足见谢汉仁先生久久为功之基,用心用情创造美美与共之精品力作。
谢汉仁先生一一谓是时代风尚之行者。其不仅是书艺践行者,更是文化传承者。十余年前,谢汉仁先生为艺追梦,全情投身书法教育,广结善缘广种砚田,足迹遍及岭南、闽赣、渝浙、齐鲁之域,致力于书法教师培训及高校专业教学,践行“以艺育人”之理念,影响和带动了诸多喜好书艺之人群。展览还专附其学书从艺之心得五十余则,以“取法-用法-演法-变法”为纲,启迪后学于技道并重中寻得艺术真谛。
余以为,此展于闽地特区启幕,既为此祉荣添一缕翰墨馨香,亦为南北书风对话搭建桥梁纽带。祈愿观者循随汉仁君子之风笔墨,感受汉仁君子不器传统,悟道汉仁君子之交机缘,同襄善举,共赴缘分之旅,感情之旅,磁场之旅,真真切切感念一场跨越时空之笔阵高峰,实实在在遥想一场闽粤相逢之谈艺论剑。
丘仕坤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
谢汉仁,1973年生,研究生学历,师从著名书法教育家刘文华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佛山市首届文化英才,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圳市龙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顺德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书法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教育校外导师,广东省“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专家成员。专注于书法教学法研究和实践,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专业展览中入展获奖,其中获中国第四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二届全国沙孟海书法奖特等奖,入展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个人书法作品展:
2013年10月广东省文联艺术馆
2013年11月梅州市大埔县博物馆
2013年12月深圳侯宝斋艺术馆
2014年2月佛山市顺德艺术展览馆
2021年5月深圳书城龙华艺廊
2023年10月深圳侯宝斋艺术馆
2024年1月汕尾星河湾大酒店艺廊
2024年3月深圳罗湖美术馆
2024年5月福建省武平县百家大院
2025年3月东莞可园博物馆
2025年5月福建省厦门美术馆
书法作品入展获奖:
2011年获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获奖作品(中国书协)
2012年入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2012年入展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中国书协)
2012年入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2013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中国书协)
2013年入展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展(中国书协)
2013年入展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中国书协)
2013年入展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2013年入展“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2013年入展“铁人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2015年入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2017年获 第二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特等奖(西冷印社)
2018年入展"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国书协)
2019年入展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行书条屏《厦门名胜诗》180×50cm×4
楷书条屏 《临广武将军碑》50×180cm×4
谢汉仁 学书悟言
天下没有写不成的书法,只在一出一入,看你能出不能,能入不能。不入写不深刻;不出,写不了个性面目。
2025-1-20
行书对联 《柳湖珠帘联》250×34cm×2
楷书中堂《滕王阁序》200×248cm
隶书条屏《王阳明诗》240×110cm
行书对联 《裁诗补衲联》240×68cm
谢汉仁 学书悟言
行书学习“写法”来源:
一、经典行书,诸如二王、智永、陆柬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四家、赵孟頫、董、文、王铎诸人。直接学习,融合。
二、章草、大小草。借其用体势、用笔转化学习。
三、魏楷草隶。借其结体转化学习。
2023-12-28
行书横幅《达观》34×136cm
行书对联《昌期泰运联》138×34cm×2
行书对联《烟锁茶煮联》180×50cm×2
谢汉仁 学书悟言
非自然书写不会长久,或积习成病态,或久积而致病终不能久。
书之气象亦以正大为久远。或因其俗而避、或因其难而弃,终于剑偏锋径道邪,绝非持久之本哉!(正的东西表面看来很易懂,实际上非常难懂)
书之为艺,又起于趣味。非其有趣而难以萦心梦寐,索求不掇。趣又有雅俗之别。
2023-12-15
楷书条幅《自作和刘先生诗》180×68cm
楷书条屏《李白 庐山谣》265×68cm×3
行书条幅《春夜宴桃李园序》138×34cm
行书条幅《居巢可园诗》180×68cm
谢汉仁 学书悟言
品评书法:
一、身经。写自己本身经验,不只是技能上的,身体上的,而且是心灵上的。故非旁观者。
许多人评者只是旁观者,而旁观亦有多种。一种旁观是冷酷的裁判判断力甚强。一种是热烈的欣赏。另一种是如实的记录。这些易油滑而不切实。
二、理想。心物如一的调和满意。
2024-11-4
楷书条屏《将进酒》260×68cm×3
楷书横幅《见微知著》34×136cm
行书条幅《简士良可园诗》180×68cm
楷书小品《惠标咏水诗》42×42cm
隶书中堂《寒窑赋》240×240cm
谢汉仁 学书悟言
长期处于非自然书写的作品制作中,自然进入另一种书写模式→特别作→再长而往后,则心生厌倦!
以笔画造型,造型僵于笔画;以动作造型,笔形生动但易雷同;以气造型,笔形气韵皆灵便活脱。古文人作字,于文字极熟,不用瞻顾,径直舒发,自然笔随气动,气随心转,能不自信乎!
2023-8-16
行书对联《独将并召联》240×68cm
楷书对联《温恭礼乐联》240×34cm×2
楷书条屏《清白堂记》240×110cm
行书对联《风自水分联》240×34cm×2
隶书小品《王阳明别希颜诗》43×42cm
谢汉仁 学书悟言
抄写字、积累字与集成字
抄写字是指日常应用,以文字记录为目的随意书写,一般情况会无意识地形成习惯性用字,带有很大的自主性。
积累字是指有书法追求的变化思维,在自己学习经典的记忆中,即时反应和协调应用。一般情况在记忆选择时会以常用熟练为前提,而且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集成字则是以书法形式创作为目的,在不自信或无法自然应付时借助字典为辅助,作为此幅作品用字的选择。这种临时凑合的、经过设计的字,可能具有形态的经典性,变化性,但基本失于自然风格的和谐性。
2023-7-11
楷书横幅《永受嘉福》34×136cm
楷书对联《一尊万树联》180×60cm
行书横幅《天地一沙鸥》34×136cm
楷书对联《铁肩妙手联》180×50cm×2
楷书对联《百年双桨联》136×12cm×2
谢汉仁 学书悟言
关于书写:
动作产生节奏→防止无节奏书写
动作产生线质→防止笔画平滑
动作产生墨色→防止墨色板结单一
动作产生气韵→防止用笔结字呆板无神
2023-6-25
楷书对联《花气墨香联》136×34cm×2
行书长卷《可园杂咏》800×80cm
谢汉仁 学书悟言
为什么楷书从复杂入,随后就简,而后益繁,最后选择性深入?
为什么隶书从简单入,随后趋繁,顺流变道,最后选择性深入?
为什么行书从本入,随后固本,而后变道,最后选择性深入?
是引导而非代替。
2024-11-8
楷书条幅《戴叔伦诗》180×50cm
行书横幅《沁园春雪》136×360cm
楷书对联《石榻溪窗联》136×34cm×2
行书条幅《苏轼江城子》360×136cm
行书小品《苏轼 行香子》42×42cm
行书中堂《陶渊明诗》240×240cm
行书中堂《杨慎词》240×240cm
行书对联《夜正日还联》95×23cm
谢汉仁 学书悟言
书法学习的方法:
欣赏作品,可快速流览,对作品气息有个整体体把握,可以加入自己的喜好感情;要详细了解其风格品质则需仔细分析品味;如果研究其结构用笔及章法组织等内容,则必定要立住脚跟深入观察及练习体验。
学书二阶段:不知什么而引导学之,此为初级入门之法。见新作(帖)而有兴趣学、用、变之,此为化为已用之阶段。
书法绝非此字固化之形态,而是活的。对于法帖字的造型美,并不抹杀,但也不是到此为止。我们理解书法,只看字面形态固然不可,而要能体会到古人在其中的意蕴一一书法的意境。然而,这也还不够,又必须要从此中有生发,必须有生发才得发挥而光大。可以说,我们的心帮助古人的作品有所升华,也可以说古人的作品帮助我们的心有所升华。这就是互为因果。不了解古人,是辜负古人。只了解古人是辜负自己。必要在了解之后,还有一番生发。
2024-11-7
行书横幅《满江红》70×360cm
行书条屏《岳阳楼记》265×68cm×6
楷书对联《昼眠宿酒联》69×22cm
楷书横幅《朱子治家格言》120×340cm
隶书小品《自作山居诗》42×42cm
谢汉仁 学书悟言
美的二个主要来源:
来自自然美和加工提炼的美
第一种以自然描绘为对象与目的
第二种提炼为图式(形式)为目的
2024-2-15
行书条幅《自作题画诗》138×34cm
隶书册页《衡方碑》
后 记
我对书法的理解
书法于我,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生命修行。从执笔临帖到挥毫创作,每个阶段都暗合着艺术与心灵的共振。初学时,我如稚子学步般执着于字形的精准和用笔的精到。米芾的柔线似游云惊龙,颜真卿的厚重如山河沉郁,笔尖与宣纸的每一次触碰都在叩问:如何让线条既有力透纸背的筋骨,又含流转自如的气韵?王铎的狂放与黄庭坚的奇崛教会我,真正的胆量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在法度中寻求突破的勇气。
当笔锋在"轻若蝉翼"与"重若崩云"间游走时,我逐渐领悟到书法的哲学深意。轻笔婉转处藏着生命的灵动,着墨顿挫间蕴含岁月的积淀,这不正是道家刚柔相济的智慧?章草的朴拙、魏碑的雄浑经行书点化,在纸面上化作新的生命形态。正如春联要在通俗中见雅致,书法创作亦需在文辞意境与笔墨韵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让《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与《祭侄文稿》的悲怆血泪都能在笔端自然流淌。
走过"取法-用法-演法-变法"的漫长阶梯,方知最高境界乃是放下所有技法执着。王铎行书的自由跌宕警示我们,若困于形似终成桎梏;苏轼的潇洒明净启示我们,真正的风格是人格的自然外化。当书写从刻意求工转向心手双畅,当点画不再追求炫技而成为情感的注脚,笔墨便超越了技法的藩篱,化作书写者精神世界的真实投影。这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或许正是书法艺术最深邃的魅力——它不是简单的黑白构成,而是用千年文化基因写就的生命史诗。
谨此作记。
2025年3月1日于痊斋
来源:艺术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