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肥本源量子正式发布 “本源悟源 S” 量子计算机,这是中国首台面向企业用户的量子计算设备,售价 8000 万元,支持 “本地部署 + 云端接入”。
合肥本源量子正式发布 “本源悟源 S” 量子计算机,这是中国首台面向企业用户的量子计算设备,售价 8000 万元,支持 “本地部署 + 云端接入”。
其搭载 64 量子比特超导芯片,在组合优化、化学模拟等领域的运算速度,比经典计算机快 100 万倍。
此前,量子计算机多为科研机构专属(如中科大 “祖冲之号”),企业用户需通过云平台租用,且受限于量子比特数(多为 10-20 位)。“本源悟源 S” 的突破在于:
稳定性提升:采用 “多芯片级联” 技术,量子比特保真度(运算准确性)从 99.5% 提升至 99.9%,连续运行时间超 72 小时(行业平均 24 小时);
应用场景明确:预集成 “物流路径优化”“新药分子模拟”“金融风险定价” 三大行业解决方案,企业无需自行开发算法;
成本可控:虽售价高昂,但相比国际同类产品(如 IBM Osprey 433 量子比特计算机售价超 2 亿元),性价比显著。
某物流企业测试显示,使用 “本源悟源 S” 优化 1000 个配送点的路径,仅需 0.5 秒,而经典计算机需 3 小时,节省物流成本 12%。
量子计算的 “实用化” 需满足两个条件:量子比特数足够多(纠错需求)、应用场景有 “量子优势”(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高效处理的问题)。
目前,64 量子比特已能覆盖部分企业需求,而 “本源悟源 S” 的发布,标志着量子计算从 “展示阶段” 进入 “商用阶段”。
据麦肯锡预测,2030 年量子计算将为全球创造 4500 亿美元价值,其中化学(新材料研发)、金融(投资组合优化)、物流(路径规划)是前三大受益领域。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量子计算的商用化将加速 “制造 + 科技” 的深度融合。
尽管前景广阔,量子计算仍面临两大挑战:
量子纠错:量子比特易受环境干扰(如温度、电磁),需通过纠错码提升可靠性。“本源悟源 S” 采用 “表面码纠错” 技术,但纠错会消耗额外量子比特(64 位中仅 40 位用于计算),未来需提升纠错效率;
生态培育:企业用户对量子计算认知不足,需通过 “培训 + 案例” 降低使用门槛。本源量子已联合高校开设 “量子计算企业实训班”,首批学员来自汽车、化工等行业。
“本源悟源 S” 的发布,是量子计算从 “科学实验” 到 “产业工具” 的关键一步。当企业能 “用得上、用得起” 量子计算,其对研发效率、成本控制的提升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未来十年,量子计算或将成为 “企业数字化” 的新标配。
来源: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