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2:02 1

摘要:本书基于哈佛大学CAMLab与湖南博物院的深度学术合作,由哈佛大学CAMLab创始人兼主任汪悦进教授、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以及哈佛大学CAMLab副主任吕晨晨主编,由湖南博物院提供精彩图像。

让书香与您常伴

《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

美国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经数年精心筹备与策划,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艺境新知”丛书开篇之作《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现已正式出版!

本书基于哈佛大学CAMLab与湖南博物院的深度学术合作,由哈佛大学CAMLab创始人兼主任汪悦进教授、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以及哈佛大学CAMLab副主任吕晨晨主编,由湖南博物院提供精彩图像。

1

全书584页

高精度呈现精美文物细节

沉浸式视觉体验

与传统图录不同,本书利用最新数字技术突破了物理限制,生动精确地重现了马王堆文物的复杂结构与精妙细节。以结构图、渲染爆炸图、线描爆炸图、榫卯图、轴测图、顶视图、正视图、侧视图、展开图、格局图、比较图等突破传统摄影局限,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与动态感呈现文物的结构与细节,赋予千年前的文物以“超维生命”。

马王堆一号墓 棺椁渲染爆炸图

书中马王堆一号墓四重套棺的呈现,展现出三维可视化在揭示其复杂内部结构方面的优越性,实现从“静态观看”到“动态沉浸”的视觉体验升级,生动精确地展现出文物的复杂性与艺术性。以数字技术推动中国艺术遗产的全球传播与当代诠释,为全球学者提供前所未有的研究素材。

本书将文物线描图与结构图相结合,既清晰描绘文物外在的形制、纹饰全貌,又展现其内部结构与细节。更有硫酸纸透描漆棺纹饰,直观体验手描纹饰线图。超长拉页,高清大图完整展示漆棺纹饰与T形帛画。

2

“时空”“阴阳”“生命”

三大板块

收录马王堆汉墓14 大类文物超500幅图片

17篇前沿论文

创新图文编排

本书共分“时空”“阴阳”“生命”三大板块,以空间组合与时空叙事为线索,构建了一个“以时序为编码底线,以状态描述为基准”的时空图景,体现出古人对生命、时间与宇宙的动态认知方式。

三大板块,收录马王堆汉墓棺椁、漆器、帛画、乐器、弓弩等14大类超 500 幅高清图片,每部分文物图片后都对应相关研究专论。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汪悦进教授、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为本书倾情作序,全书汇集哈佛大学学者和国内著名学者最新研究成果17篇,不论是从内容还是编排形式上都体现了集学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创意性和前沿性。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阅

本书收录专论既体现资深教授、青年学人视角碰撞,又展现中国古代哲学、医学、音乐学、分类学等跨学科视野,系统揭示汉代生命宇宙观的复杂性。

以下特录本书主编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汪悦进教授所作序言以飨读者:

马王堆的意义何在?这似乎是不需论证的问题。而问题恰恰在这里。说起马王堆,学者与公众首先想起的是文物宝藏。这没错。但究竟是什么宝藏?其实是值得深究的问题。通常的理解大约是这样:马王堆文物宝藏丰富,完整保存了西汉物质文化的丰富多面性,给我们展现了汉代人的起居空间。三号墓出土的简帛文书,含经典《易经》及种种方术医书等,实为难得的文献宝库。其实,马王堆的意义远超过这些。简言之,马王堆文物井然有序的序列和内在构图揭示的是一种对宇宙与生存方式的认知图式。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保持了古代文明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竟然与21世纪正在形成的新型认知范式非常接近。这话怎么说?

《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精彩内页

从20世纪开始,随着现代物理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的发展与深化,人类对宇宙万物存在方式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进入21世纪,这种认识已经从现代物理推广到其他领域。一个认知范式的革命正在发生。其冲击的对象是近代科学包括牛顿经典力学给我们划定的世界观。经典力学的范式将时空纳入一个静态的坐标系,由点线面构成三维世界。在其中运动的物体由此可以被观察定位并被预测其运行轨迹。这种世界观与科学观给近代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手段,其功绩不可磨灭。同时,随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深化,其局限也越加暴露。首先,什么是物体?物体是否真是被锁定在静态空间?这些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成为问题的问题越来越浮出水面。当万物被置入粒子层面考察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物质存在并不再是静态空间中的实体,而是变化系列中一种状态,一种能量场的状态,不断变化,并没有固定空间定位。所谓存在,并非一定是经典力学所描绘的静态空间中铁板钉钉的物体,更没有固定的空间位置。由此,以静态空间方位领契万物的认知范式在此也就开始动摇。

这种以状态来观照宇宙间万物存在的新认知模式置于马王堆的世界里,居然适得其所,一点也不陌生。马王堆文物的图像设计与文物编排并没有机械复制一个生前世界,而是创造性地营造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宇宙时空。简单说来,其四边厢及四套棺的规划安排是严格按照四季循环的时序来规划的。内棺上的T形非衣帛画由下至上,亦是按四时演变的时序,始于底部冬季,终于顶部冬季,由此循环往复。在此,所谓季节性的“冬季”其实是一种状态描述的代码,而不是实指冬季,其功能是概念转换与衍生。“冬季”状态的表象呈现勾连出一个潜在的概念链,包括“北冥/水域/低谷/黑暗/死亡”等一系列相关状态。“冬季”状态便可与其中任何概念或状态描述互换,如“冬季”可与“北冥”等同互换,但此处“北冥”亦不能坐实为空间方位,而是“北冥”状态,理解为“水域”“寒冷”或“黑暗”亦无妨。核心在于状态描述,而不受固定空间限制。换言之,这是一种算法语言,其原理相当于《易经》所用的抽象符号与情景的置换方法。正是这种处理信息的算法语言在17世纪被法国传教士介绍给德国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使得这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大为惊叹,对其发展二进制多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恰恰是这二进制使得人类进入信息科技时代。总之,当我们以算法语言的思维模式来反观马王堆文物世界背后的编程逻辑,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不能以静态时空模式来锁定马王堆文物,而应以状态描述为基本思维逻辑来观照其巧妙布局。由此,许多过去费解的矛盾便迎刃而解。

过去我们常常被马王堆文物布局的悖论所困扰。四方边厢似乎设置了日常家居环境,四重套棺却又由充满神怪的冥冥黑地指向昆仑仙境,内棺帛画更是由水底双龙升腾引入日月天极。这种布局,似乎南辕北辙,既入地又升天,何去何从,究竟是个怎样的空间定位?问题就出在我们的认知习惯囿于静态空间的思维套路,很难脱离这个框架去理解以状态描述为经纬的时空图景。若以时序为编码底线,以状态描述为基准,忽略静态固定空间所指不计,便会有新认识。T形帛画底部与顶部表面看是地下天上两种不同空间,其实是时序系列中的同一状态,两种表现。上下同属冬冥:底部冬春之交,既是死亡冥暗底谷,又是双鱼交配的羽渊,即生机萌发之始;顶部厚衣裹体的双鹿牵引黄钟大吕遁入寒境,进入的是与日月同辉、天长地久的无极状态。同是冬冥,同中有异。底部暗示冬去春来,春机有望;顶部暗示亡者尸解之后的魂灵万寿无疆,表面看是升天,其实是以四季变迁来暗示生命终结后的个体消解、时空互换的浑沌状态。而这种时空互换的浑沌状态,又体现在底部冬冥羽渊之中。帛画始于浑沌,终于浑沌,如此周始循环往复。

这便是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艺术,其理念之前沿,经营之精巧,置景之辉煌,想象之奇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算的上是世界艺术史的巅峰之作。而要充分体会其精湛,我们需要调整我们对什么是艺术的理解。世人目前对艺术的理解的参照系大都定位在18世纪欧洲形成的观念和框架。工业革命带来了劳作与休闲的分离及其文化要求的改变,艺术摆脱了对教会及望族赞助等体制的依赖,形成了脱离功利目的自在自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框架,借助学院派的规范和艺术媒介的界定,形成对绘画、雕塑、建筑等单个作品的审美体验范式。其艺术规范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准绳,以模仿再现为艺术原动力。以这种艺术趣味为创作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观念在20世纪渐渐被挑战,到60年代式微,于是便有了所谓“艺术终结”论。而艺术院校与博物馆仍然以这种学院派的艺术观念为体制框架,尽管不断以旧瓶装新酒。其内在矛盾不言而喻。明白这点,就不难认识到如此界定的“艺术”观念只是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或一成不变的法则,用来衡量早期中国“艺术”便不免捉襟见肘。也就是说,若用18世纪欧洲的学院派艺术尺度来寻找马王堆文物的绘画雕塑,不免陷入窘境。相应的思维方式是以物质媒介来划分作品:即以帛画、棺绘、漆器、陶器作为单个的审美对象。显然削足适履,七宝楼台碎拆不成片段。倘若我们摆脱这种成见,以“经营位置”、时空调度、编码程序等视角来界定马王堆文物世界的场域组合营构的艺术思维,便更能看出其背后艺术设计理念的高超之处。

本书便是基于这种认识来编排展开。其中心要点是明确马王堆文物世界以四季循环时序为主导的代码,衍生出类似《招魂》《远游》之类的楚辞汉赋类的想象场景。各种媒介物品(帛画、俑人、器皿、织品等等)经组合,在精神世界冥冥之中上演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仪式物剧。

本卷撰稿人以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FAS CAMLab)的团队成员(包括我的博士生们)为主,并邀请诸位志同道合的学长同仁参加。区区一卷,尽管涵盖面不免挂一漏万,但我们的目标是呈现马王堆研究的前沿阐释。希望读者能够在图文并茂的书卷中徜徉,品得其中的趣味。

作者:汪悦进

资料: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辑:赵思鑫

来源:书香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