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会无缘无故得阿尔兹海默症,医生说出了真相:背后有5个原因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3:26 1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妈最近总是忘记钥匙放哪了,连昨天说的话她都不记得了,这是不是就叫阿尔兹海默症?”一位工程师在医院陪诊时突然问出这句。

他三十多岁,平时做事严谨,母亲六十二岁,状态看着还行,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慢性病史。他说的时候神情有点急,也有点不敢相信。

很多人对阿尔兹海默症有种模糊而恐惧的印象,觉得这是一种突然到来的“老年病”,发了就无解,治不了,只能看着它一步步把人推向崩溃。但真相并不是这样。

脑功能的退化,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不是一觉醒来变傻了,而是过去二十年三十年里积累的各种因素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这不是突变,而是结果。

大多数人只看到记忆力下降,但在那之前,大脑已经经历了结构性、代谢性、免疫性和情绪性的慢性改变。

有研究指出,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改变可能在症状出现前20年就已开始。

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逐年增加,神经元突触密度逐年下降,而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疼痛、没有明显表现。

大脑不是不提醒,而是提醒的方式太隐蔽,大多数人根本不会把这些信号和大脑联系起来。

一个被反复忽略的原因是长期睡眠结构紊乱。很多中老年人认为自己“睡得少是正常”,但研究发现,大脑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路径依赖于深度睡眠。

在深睡期,大脑的淋巴系统活跃,可以像水流一样把代谢废物清除出去。

如果一个人长期深睡少于60分钟,β蛋白在脑内的堆积速度会加快3到5倍。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中,40岁后睡眠效率低于85%的人群,进入老年期后认知下降速度是正常人群的1.9倍。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补觉也无效,清除机制是实时性的。

第二个核心点是胰岛素抵抗。众多之人将糖尿病仅仅视作血糖问题,却浑然不知其实际上是脑退化的重要诱因。

大脑依赖葡萄糖获取能量,如果胰岛素不能顺利把糖输送进神经元,神经系统就处于“半饥饿”状态。

这种状态下,神经细胞代谢减慢,突触重建效率下降,久而久之功能开始萎缩。

有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提升1.5到2倍,特别是空腹胰岛素长期偏高者,其脑部灰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还有一个大家常听到但没当回事的问题——慢性炎症。很多人以为炎症只有在感染时才有,其实慢性低度炎症才是更隐蔽的杀手。

CRP、IL-6、TNF-α这些炎症因子如果常年处于中高水平,哪怕没有明显疾病,也会影响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能力。

炎症会让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跃,这类细胞本该起保护作用,但一旦被激活,就开始攻击神经突触。

这种“内讧型损伤”是阿尔兹海默症早期最重要的破坏之一。

2021年《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一项大样本研究中,血浆CRP高于参考范围上限30%以上的人,其认知测试平均得分下降了18%。

一个非常冷门但真实的因素是肠道菌群状态。很多人把大脑和肠道看成两个系统,其实它们之间有直接通信路径,叫“脑-肠轴”。

肠道菌群失衡时会产生大量代谢副产物,比如吲哚、TMAO等,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

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梭菌等某些菌属的异常增多被发现和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韩国首尔大学的一项临床项目中,服用益生菌组合(包含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三个月的老年人群。

其短期记忆测评分数平均提升了14%。这表明,大脑并非独立运行,肠道的状态正影响着大脑的未来走向。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误解的因素是长期情绪抑制。不是大悲大喜的剧烈情绪,而是那种长时间不表达、不宣泄、不主动调节的状态。

这种情绪压抑会引发慢性应激反应,致使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长期处于高活性状态,进而使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

皮质醇本质上是一种“应急激素”,它短期对大脑有保护作用,但长期则会损伤海马体,这是大脑负责记忆形成和回调的重要区域。

研究显示,高皮质醇血症者在MRI中海马体体积平均减少5%~7%,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其语言处理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都有明显下降。

也就是说,这些看起来和记忆无关的系统,其实在同步影响着大脑。睡眠差、胰岛素阻抗、慢性炎症、肠道失衡、情绪压抑。

这五个机制叠加后,不知不觉就打开了认知退化的大门。而这个门,一旦推开,再想拉回就难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中年人出现早期信号时,不会觉得是大脑的问题。

他们可能只是经常找不到钥匙,说完话想不起刚讲了啥,工作计划总是出错,情绪变得容易烦躁,晚上醒来后很难再入睡。

这些表现都太轻微,甚至可以被解释为“太累了”“工作太多”“年纪到了”,但它们却可能是大脑在发出的预警。真正的转折点不是在老年,而是在40岁到60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如果能识别这些机制并做出调整,是有可能延迟发病,甚至阻断整个过程的。这个结论不仅来自临床,也来自大规模预防性实验。

比如芬兰的一项FINGER项目研究中,对1260名高风险人群进行饮食干预、认知训练、运动计划和代谢监测。

2年后认知能力平均提升了25%,说明大脑是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得到改善的。

这也带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已经出现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的迹象。

比如名字记不住、路线混乱,但又没到确诊阿尔兹海默的程度,是否可以通过某些逆向刺激方式激活大脑修复能力?

答案是,有部分实验已经在进行中。当前比较前沿的方法之一是“跨模态神经刺激训练”,它结合视觉、听觉、语言和动作记忆,让大脑在多任务下被迫建立新的连接。

以色列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进行30分钟“图像-声音-动作”配对训练的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经过90天训练。

其工作记忆评分平均提升19%,部分人神经递质指标也出现正向变化。这种训练的关键不是强度,而是跨系统、跨感觉通道的刺激。

阿尔兹海默症不是命运,它是多个系统长期失调的后果。而每个系统,都有机会在早期被干预。

关键不在于能不能治,而在于能不能提前看见。等到一切都“明显”时,已经晚了。真正保护大脑的,是在还没病之前,就开始修系统。

[1]崔洪梅,高海龙,傅春恋,等.用心关爱“阿尔兹海默症”的康复[C]//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2025年“《健康大湾区》-科普引领健康”论坛暨第1期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作品集.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州市康宁医院)老年病区;,2025:76-78.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