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消息在全球科学界引发轰动: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品成功运抵英国,目前已被妥善存放进英格兰白金汉郡一处采取高级别安保措施设施的保险箱内。这不仅是中国航天成果的一次对外展示,更为国际月球科研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近日,一则消息在全球科学界引发轰动: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品成功运抵英国,目前已被妥善存放进英格兰白金汉郡一处采取高级别安保措施设施的保险箱内。这不仅是中国航天成果的一次对外展示,更为国际月球科研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英国广播公司(BBC)于5月9日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报道。英国开放大学的行星科学教授马赫什·阿南德,作为英国唯一一位获准借到这批样品的科学家,难掩激动之情。他向BBC记者表示:“全球科学家此前都无缘接触到这些来自中国的样品,所以这是一种至高的荣誉和特权。”在他眼中,这些月球样品“比黄金更珍贵” 。
回溯2020年,中国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探测器精准降落在月球表面吕姆克山脉附近,成功收集了约2公斤的月壤样本,这是自1976年苏联探月任务以来,人类首次成功获取的月球表面样品,意义非凡。多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稳步迈进,嫦娥五号的壮举更是奠定了中国在月球探索方面的领先地位。
今年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法国、德国、日本、巴基斯坦、英国、美国的7家机构成功获批 。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态度,愿意与国际科学界共享科研资源,携手探索宇宙奥秘。
阿南德教授的科研团队对这批月球样品满怀期待,他们已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将采用先进的激光技术对样品进行研磨分析,试图揭开月球形成以及地球早期演化的神秘面纱。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是由45亿年前地球与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抛出的碎片形成的,阿南德教授的团队期望能从这些细微的月尘颗粒中找到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而他们的研究仅需不超过60毫克的样品,足见现代科研技术的先进与月球样品的珍贵。
在北京举行的隆重交接仪式上,中方郑重地将装在密封瓶里的月球样品交给阿南德教授。阿南德教授对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他感慨道:“中国在太空项目上的投入远远领先于我们。我像是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为了确保样品安全抵达英国,他将密封瓶放在贴身的手提行李箱中,一路悉心呵护 。
抵达英国后,为防止样品被污染,研究团队在实验室设置了严密的防护措施。BBC团队在进入核心试验区前,都要经过严格的除尘流程,并穿戴多层防护装备。在实验室中,阿南德教授小心翼翼地从保险箱里取出密封袋,里面装着三个类似项链盒大小的容器,透明小瓶底部的深灰色粉末,便是来自遥远月球的月壤,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宇宙的奥秘,令在场者心生敬畏。
技术员凯·奈特拥有36年的岩石处理经验,此次她将成为打开样品小瓶后第一个进行实际操作的科研人员。尽管经验丰富,但面对来自月球的物质,她既兴奋又紧张:“样本数量有限,而且想要再次获得样本并不容易,所以必须要格外谨慎。”样品后续还将被送往另外两个实验室,其中一间摆放着一台由技术员萨沙·韦尔乔夫斯基从90年代初就开始研制的自制机器,它能将月壤加热至1400℃,提取其中的碳、氮及惰性气体成分,阿南德教授认为这台独特的设备是他们实验室获得样品的关键因素之一 。
阿南德教授的团队有一年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他们相信,通过对样品的深入分析,能够解答诸多关于月球和地球早期历史的科学问题,进一步完善人类对宇宙演化的认知。阿南德教授还表示,希望此次合作是中国与国际科学家长期合作的良好开端,他认为国际科研合作的传统应当延续下去,也期待其他国家能够积极参与到这样的合作中来 。
此次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运抵英国,只是中国推动月球科研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航天成就斐然,去年6月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带回样品的国家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明确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未来还将持续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期望全球科学家借助中国提供的月球样品,取得更多科研突破,共同为全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月球样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重要实践。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分享月球样品,不仅展现了自身强大的航天实力与科研自信,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航天领域提供了生动范例。在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借助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这一宝贵资源,人类有望在月球乃至宇宙探索领域取得更大的飞跃,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向着浩瀚宇宙的更深处迈进 。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