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的“零碳征途”:“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5:18 1

摘要:道路两侧,133台单机容量为4.51MW的远景风机陆陆续续拔地而起。而在这之前,工程师和工人需要先进行排雷并布置适应性施工技术,才能最终保持项目安全推进。

作者/严凯

制图/能源严究院

原创 ❖ 深度 ❖ 温度

在老挝、越南交界处,有一条著名的「胡志明小道」。它位于两国纵贯南北全境的崇山峻岭中,是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北越军队的补给线。

时隔多年,战时埋下的地雷仍有遗留。而一家中国公司——远景科技集团(下称“远景”)决定用清洁能源改变这里,以抚平当地人的战争创伤。

道路两侧,133台单机容量为4.51MW的远景风机陆陆续续拔地而起。而在这之前,工程师和工人需要先进行排雷并布置适应性施工技术,才能最终保持项目安全推进。

这个东南亚首个跨境风电项目如今成为当地新的风景线。2026年并网后,这些总装机容量达到600MW的风机预计每年会向越南输送18亿千瓦时清洁电力,老挝成为“东南亚蓄电池”的能源战略也凭此更进一步。届时,远景的零碳版图中又将多出一块拼图。

除了「胡志明小道」,过去一年,远景的零碳之花还在江苏射阳的冬夏、蒙古乌兰巴托的夜晚、菲律宾奎松北省起伏的丘陵间、印度的德干高原上、中东红海之滨、哈萨克斯坦古丝绸之路、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等地绽放。

不久前,它们都汇聚在了远景刚刚发布的《2025零碳行动报告》(下称《报告》)中,成为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开篇一封信中提到的“零碳新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同时宣布,远景自2022年起连续第三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并于2024年成功实现100%可再生电力使用,提前一年达成RE100承诺。

远景在零碳征途上的实践折射出,零碳不是一句口号,它与商业也并不相悖。相反,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早已改变,零碳转型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通向未来的必答题。

倘若将零碳喻作一座高峰,那么首批登顶者中必有远景。

01

零碳“成绩单”

5月8日,德国慕尼黑智慧能源展览会(The smarter E Europe)期间,远景对外公布了这份零碳“成绩单”。

《报告》显示,在碳排放基准为8.4万吨的情况下,远景通过提升能效、使用场内及场外可再生电力等有效举措,2024年实现碳减排约7.7万吨,占总排放基准的91%。

截至2024年底,远景已交付产品预计为全球避免约23.5亿吨碳排放,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根据《报告》,远景全年运营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1”与“范围2”)为7089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天然气使用所产生的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52%,外购热力及蒸汽所产生的排放量约占33%。

为实现零碳目标,截至2024年底,远景风机、叶片、储能、绿氢工厂直连超过100MW可再生能源项目,2024年为厂区提供的绿色电力占总用电量的33.6%。

此外,自2021年始,远景于各地的工厂累计实施了近40项节能举措,包括设备电气化改造、传统燃油车辆的新能源化替代、制冷机组水温系统优化、暖通系统控制模式优化、车间节能灯系统改造等。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在运工厂的绿色转型进程。

而对于尚无法直接利用现场可再生电力的工厂与办公室,远景积极通过投资电站、参与绿电交易及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的方式获取绿电。

据了解,2024年,远景的场外绿电约有47%来自于自建项目,45%来自于绿电交易市场,8%来自于其他绿色电力证书。

在内蒙赤峰,远景投资建设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百万吨级绿色氢氨项目,也是全球首个商业化运营的绿色氢氨工程。2024年3月14日,该项目第一阶段30万吨绿色氢氨首期工程已经顺利投产。

借助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突破,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实现风光储与氢氨醇生产的耦合,解决了零碳氢能发展的重大成本挑战。

此外,该项目通过零碳氢能产业园模式首创“随风而动”动态绿色生产工厂,解决了风光发电、电解槽制氢、空分氮气以及氢氮合成氨等过程的波动性问题。

去年,远景氢能与必维国际检测集团(BV)在远景赤峰零碳产业园开展深度合作,第一阶段产品已通过BV可再生氨认证,为全球首个获得该认证的绿氨产品。

同期正在开展的还有国内首张绿色液氨ISCC Plus认证和RFNBO符合性声明审核工作。ISCC(国际可持续发展及碳认证)是一个全球性认证体系,旨在确保生物质和可持续能源的可追溯性和可持续性。

“连续第三年实现运营碳中和”“成功实现100%可再生电力使用”背后离不开上下游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

据远景ESG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价值链上的碳排放占远景总体碳排放的95%以上,其中来自于上游供应链的碳排放占比最大。

“我们分析了采购的各类原材料碳排放,发现钢铁等金属原料的开采与生产的碳排放高,减排潜力也大,是我们供应链减排的重点。”上述负责人称。

一个好消息是,3月2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明确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重点纳入全国碳市场。

这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意味着对部分钢铁和原材料企业来说,它们有更长足的动力去做减排和减碳的工作。

为了推进与供应商在碳排放方面的协作,远景采取了包括“把所有对供应链的碳要求都放在了供应商行为准则”等措施,并连续多年组织了相关的供应商培训。

2024年,江苏钢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道生天合(上海)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远景评为「年度可持续先锋」、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舍弗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被评为「年度减碳先锋」。

这些供应商积极部署可再生能源、实施多项节能改造,已构建覆盖关键生产环节的管理体系,并率先获得绿色工厂/零碳工厂认证。

据远景介绍,2024年,远景核心供应商已全面接入远景方舟能碳管理系统,其中,18%核心供应商实现使用100%绿色电力供应远景产品。该公司的目标是,到2028年,核心供应链100%使用绿电。

实际上,这只是远景零碳征途的第一步,最终目标是到2040年真正实现净零排放。

02

AI的“魔力”

远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我们或许可以从该公司董事长张雷的发言中寻找到答案。

“在数字文明与能源革命交汇的浪潮中,当传统AI在虚拟世界中创造价值时,远景选择了一条更深刻的道路——将AI的深度学习能力注入物理世界的能源系统。”张雷在《报告》开篇致辞中说。

这位掌舵人还称,远景将AI的智慧赋予风电、储能、电网、零碳产业园等物理世界以感知、决策与进化的能力,推动非洲、南美、中东、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能源系统从“高碳桎梏”向“零碳新繁荣”的跨越。

2024年,蒙古国成为“零碳新繁荣”的受益者。这年冬天,该国首都乌兰巴托经历了零下45度的严寒,同时也经历了电力短缺。去冬,远景储能电站守护了乌兰巴托的万家灯火。

图/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远景储能电站

远景乌兰巴托储能电站是蒙古国首个大型电池储能项目,也是其首都能源供应体系的关键一环。该储能电站需要克服-45℃的极端气温环境,让电站在低温下持续运营。

未来,远景将与蒙古国在风光储协同、电力交易等领域继续深化探索。

在这场与极寒的较量中,远景储能经受住了考验,这背后离不开AI的助力。在AI加持下,远景储能拥有“懂气象、懂预测、懂交易、懂控制、懂规则、懂用户”六大硬核能力。

据了解,远景储能掌握从电芯、BMS、PCS、EMS&SCADA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制造以及储能系统集成技术,拥有从工厂到储能电站的全产业链能力,以及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能力,以“全栈技术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智慧储能解决方案。

4月10日,远景储能正式发布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EN 8 Pro,基于AI大模型,内置TradeAgent交易智能体和GridAgent构网智能体,推动储能与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的自主、高效互动,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实现能源清洁化、智能化转型。

据了解,EN 8 Pro的硬件底座是标准20尺集装箱8MWh+系统,搭载远景动力700Ah+储能电芯,循环寿命达到15000次,标准20尺集装箱容量达到8MWh+,系统能量密度达到541kWh/㎡,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

远景交易智能体内置多个专用AI大模型,通过大模型矩阵,自动整合气象数据、市场信息、电价曲线、负荷预测等,实现峰谷电价精准预测。

在远景看来,储能的本质是交易。储能设备的交易能力不但是推动新能源系统向市场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在目前主流储能系统集成商中,远景是少有的将智能交易能力作为储能核心能力发展的厂商之一。

在山东,远景滨州100MW/200MWh独立储能电站就应用了远景智慧交易型储能系统。该系统搭载了AI驱动的电力市场交易策略,峰谷预测准确率88.1%,全生命周期收益较同类电站每百MWh高约1500万元。

在2024年7月山东参与现货市场的独立储能电站中,应用远景交易型储能的实现了峰谷预测准确率和度电收益山东全省第一。

除了储能,远景的AI风机同样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基于AI算法与全栈技术能力的深度结合,远景建立AI风机“感知-决策-执行-进化”闭环机制,有力推动新能源装机容量与电网消纳能力实时匹配。

目前,风机大型化一路狂飙,正在“无人区”独舞的中国风电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如履薄冰。单纯叶片加长带来的发电性能提升并不显著,成本却指数级增长。

远景认为,提升综合效率的最优解应该是设计和制造高性能、长度合理的叶片,目标直指大幅提升平均风速到额定风速区间的发电效率。

历经近2年的系统融合设计、深度自研自制、严苛质量管控、全场景测试验证、全生命周期智能监控,远景于2024年10月发布全新海陆智能风机平台Model T Pro和Model Z Pro。

前者为陆上智能风机平台,以其EN-202/8.35MW首发机组,面向7m/s及以上区域市场打造;而后者为海上智能风机平台,以EN-272/16.7MW首发机组亮相,具备卓越的抗台能力。

“我们正在开创一个以AI驱动实体生产力的新时代,让每一缕风、每一束光、每一度电,都成为能源世界中富含智慧的神经元。”张雷称。

03

零碳“风暴”

“当前,全球仍有7.5亿人口用不上电。每一盏灯光的亮起,都是一个希望和改变的开始。”张雷说。

远景正将AI的深度学习能力注入物理世界的能源系统,以重塑人类与能源的共生关系,推动开创一个以AI驱动实体生产力的新时代。而这离不开远景的“三新”战略:

·“新煤炭”:远景致力于推动风电和储能成为“新煤炭”,协同全球领先的智能风电与储能技术,持续提升产品效能、安全性与可靠性,让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进入千家万户。

·“新石油”:远景基于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科技和绿氢全栈技术,持续推动动力电池、绿色氢氨醇、生物航油成为“新石油”,加速交通、钢铁、化工、航空、航运等领域的脱碳进程。

·“新电网”:远景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构建融合AI与智能物联网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多能源体系的实时感知、智能协同与精准调度,让“新电网”成为可持续未来的能源枢纽。

在远景的零碳征途中,零碳产业园成为“三新”战略实施最重要载体。

2022年4月,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建成投产。从此以后,它的前面多了“全球首个”的前缀,鄂尔多斯也由此成为了零碳产业园这片土壤里的“耶路撒冷”。

今年1月22日,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发布产业集群转型报告《释放产业集群全部潜力: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该报告共收录了来自全球8个国家18个前沿案例。

其中,由远景携手鄂尔多斯市政府打造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作为中国唯一案例入选。这也是继2023、2024年后的连续第三次入选WEF产业集群转型报告。

在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区内,该公司旗下电池科技公司远景动力的一座银灰色现代化智慧工厂,与碧绿草原、蓝天白云、悠悠转动的风机相映成辉。

远景动力智能电池工厂共规划30GWh高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能,覆盖电极、电芯、模组、电池包、储能集成等电池核心产业链环节。

这座零碳产业园的江湖地位之所以如此显著,系因该园区“采用最新的风能、太阳能和氢能技术,提供一整套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园区内,远景建设了一个由物联网(IoT)驱动的全新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根据太阳能、风能发电、储能充放电以及电网电力使用情况,动态管理整体电力需求。

不过,不是所有的园区都能称之为叫零碳产业园。远景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介绍称,远景定义的零碳产业园需利用周边的风光储资源构建新型绿色电力系统,作为主要的电力供应。

孙捷认为,零碳产业园还必须要有自己的零碳数字化设施,包括基于物联的数字平台、计算跟踪绿电比例和碳足迹的管理系统等。最后,它是产业集群的概念,而不只有一个工厂,一家企业。

远景海外第一个零碳产业园项目则落户西班牙,将在当地建设一座动力电池超级工厂。2024年7月,远景动力西班牙超级工厂于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将成为欧洲首个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

同样在西班牙,远景还计划在这里复制赤峰模式。2024年9月,远景与西班牙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在西班牙打造零碳氢能产业园,布局氢能装备工厂和绿氢产业链。

远景将在西班牙建设氢能装备工厂,布局绿氢产业链,并和西班牙企业一起打造零碳氢能产业园,实现100%绿电制氢。

除了西班牙,远景还将在法国进行复制。2024年5月,远景与法国苏伊士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以缔结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在法国创建电池零碳产业园(NZIP)。

该计划涵盖可再生能源供应、电池回收及数字化脱碳平台等多个领域,在实现电池行业本地化的同时,助力法国成为欧洲电池回收的中央枢纽。

除了上述项目,远景的“零碳风暴”不止于此。根据该公司的规划,未来十年,远景将携手合作伙伴在全球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

作为全球零碳园区标准的引领者,远景通过“团体标准筑基-地方标准创新-国家标准突破”的阶梯式布局,致力于构建覆盖全场景、全周期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为全球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从鄂尔多斯到赤峰,再到法国、西班牙,从中国到全球,远景零碳产业园已经成为一个可复制的模式,零碳风暴正在席卷全球。

来源:能源严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