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胸不闷、腿不肿,就没事?很多人对“血管堵塞”这四个字没概念,总觉得这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或者只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才要担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胸不闷、腿不肿,就没事?很多人对“血管堵塞”这四个字没概念,总觉得这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或者只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才要担心。
更有甚者,体检正常就安心了,忽略了那些藏在生活细节里的预警信号。可血管这东西,堵起来真没声音,等到真出事,往往就是大事。
你知道吗?中国每年因为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超过400万人,是所有疾病中“最凶的杀手”。
但可惜的是,它出手之前,真的几乎没啥剧烈的前兆,有些信号小到你一咬牙就能忍过去,结果就差这一次“忍”,就再也没机会后悔。
今天不整虚的、不讲玄的,就跟你好好捋捋:血管堵了,身体到底会发出哪些信号?出现这些表现该去哪科?做哪些检查最靠谱?
有个患者50出头,平时身体倍儿棒,走路都带风,突然某天上下楼梯时左小腿开始发酸,歇一会又好了。
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肌肉退化。结果半年后发展成走十几步路就得停一下,去医院一查,下肢动脉已经90%堵塞。再晚来一步,就要截肢。这不是吓唬人,是临床上屡见不鲜的“沉默杀手”。
所以,第一个信号是走路腿疼,尤其是那种走一段疼、休息下又能缓解的,别老想着是缺钙或者劳损,最可疑的是周围动脉硬化闭塞。
这类病人去医院,首选血管外科或心血管外科,检查可以做下肢动脉彩超、踝肱指数(ABI)或CTA。
第二种信号,很多人都经历过但完全没当回事——吃饭时老觉得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特别是吃热食或冷饮的时候,感觉有点“卡”。这种情况可能是食管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中老年人,千万别轻视。
如果你还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史,那更应该警惕。别老想着胃病,去消化内科先排查,然后根据医生建议做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A等评估心血管供血情况。
第三种表现更隐蔽,晨起突感眼前发黑,或者某只眼突然看不清,几分钟后又恢复了。
很多人以为是“起床太快”或者“眼疲劳”,但实际可能是颈动脉或者视网膜动脉堵塞的前兆。这种情况,优先考虑神经内科或眼科,做颈动脉彩超、眼底检查、眼动脉CTA或MRA。
这种短暂性视力丧失叫“黑矇”,是脑梗的高危信号。
你可能觉得自己还年轻,不会中风,但现在脑梗发病年龄已经大幅提前,连30多岁的白领都开始被“点名”。尤其是熬夜多、抽烟多、压力大的群体,别错把“眼前一黑”当成小事。
再说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早上起来手麻、胳膊发沉,有时候还觉得一侧脸麻。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睡姿不对压到了”,但如果这种麻木反复出现,或者伴随说话不利索、手脚不协调,那就不是睡姿问题了,很可能是脑供血不足或小血管堵塞的前兆。
这个时候,别纠结是去神经科还是骨科,直接挂神经内科,做脑部核磁共振(MRI)、颅内MRA、颈动脉超声,这些检查能更早发现蛛丝马迹。尤其是那种“说话突然不利索、写字歪歪扭扭”的,赶紧去,别拖。
最后一个信号,说出来很多人会惊讶——勃起功能障碍,尤其是那种突然出现的、并非心理或情绪问题引起的。
其实,阴茎血管是全身最细的动脉之一,一旦血管开始有斑块堵塞,阴茎供血就会最先出问题。所以,男性出现勃起障碍,有时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哨兵”信号。
这种情况很多人不好意思说出来,但从医生角度来说,这反而是一个提早干预的机会。建议挂泌尿外科或男科,做阴茎血流检测、血脂血糖检查、心血管评估等,不仅仅是为了性功能,更是为了整条命的安全。
说到底,血管堵塞不是一天形成的,它背后是几十年的饮食、作息、情绪积累。症状轻不代表问题小,没症状也不代表没问题。
有些人血脂高到天花板,但啥事没有;有些人指标正常,却突然心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强调检查要“看对地方”,别迷信体检报告全绿灯。
那么到底该怎么查血管堵没堵?不同症状对应不同检查,比如:
腿部问题,查下肢动脉彩超、CTA;
眼前发黑,查眼底、颈动脉超声、MRA;
胸闷胸痛,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A;
手脚麻木,做脑MRI和颈动脉评估;
勃起障碍,也要查血脂、血糖、心血管功能。
这些检查都不是“高端体检套餐”才有,而是普通三甲医院都能做的基础检查。关键是你要知道去哪里、查什么、为什么查。
如果你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或者抽烟多年、家族有心脑血管病史,那更应该主动筛查。别靠感觉判断身体好不好,血管堵不堵,不看脸色,看数据。
还有一种人最危险——自我感觉良好型。平时不疼不痒、吃嘛嘛香,体检报告也正常,就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
但血管堵塞从来不是靠“感觉”发现的,那些没症状的堵塞,往往才最致命。心梗发作前80%的冠状动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这不是猜测,是很多研究反复证实的事实。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上述哪怕一个信号,别犹豫,就医才是最稳妥的选择。血管病最大的误区就是“拖”,一旦拖到血栓形成、组织坏死、脑部梗塞,那就不是靠吃药能补回来的事了。
医生不是神仙,能看到的只有你愿意给我们看的那部分。当你忽视这些信号时,机会也在慢慢流走。真正聪明的人不是等问题变大了才去处理,而是提前识别风险,抓住每一个预警信号。
我们不怕你来医院查出问题,怕的是你根本没来查,哪天突然倒下,家人、医生、自己,全都措手不及。
血管堵不堵,身体早就给了你暗号。看不懂这些暗号,是我们最常见的遗憾。
别等到出事才知道原来早有信号。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李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2023,61(4):301-305.
[2]张文丽,赵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意义[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2):89-93.
[3]刘建国,陈瑶.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2,28(9):47-50.
来源:张文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