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此前中国学者对51万人的11年追踪也显示,每日多摄入50克乳制品,肝癌和乳腺癌风险分别上升12%和17%。
近年来,关于牛奶与癌症关系的争议持续发酵。
2025年5月,哈佛大学团队在《美国临床营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再次引发关注:
每周饮用3.5杯(约700毫升)牛奶的人群,肝癌风险增加45%。
而此前中国学者对51万人的11年追踪也显示,每日多摄入50克乳制品,肝癌和乳腺癌风险分别上升12%和17%。
这些数据是否意味着牛奶从“营养明星”沦为“致癌推手”?牛奶还能喝吗?
1. 肝癌风险:乳制品的双重角色
哈佛研究指出,乳制品摄入量与肝癌风险呈剂量依赖性增长,每周3.5杯牛奶即可显著提升风险。这一结果与2022年中国学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结论一致。
可能的机制包括:
IGF-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牛奶中的IGF-1可促进肝细胞异常增殖,增加癌变风险。
支链氨基酸:乳制品中的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可能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刺激肿瘤生长。
但需注意的是,肝癌的高危因素(如乙肝病毒感染、酒精摄入)在这些研究中未被完全排除,乳制品可能仅作为协同因素存在。
2. 乳腺癌:激素与炎症的双重驱动
中国研究显示,乳制品摄入与女性乳腺癌风险显著相关。
机制研究指出:
外源性雌激素:奶牛孕期分泌的雌激素残留于牛奶中,可能扰乱人体内分泌平衡。
炎症反应:牛奶中的乳糖和乳蛋白可能诱发慢性炎症,促进乳腺组织癌变。
然而,国际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认为,乳制品与乳腺癌的证据仍“不充分且相互矛盾”,部分研究甚至发现酸奶中的益生菌具有保护作用。
3. 前列腺癌:性激素的潜在影响
美国洛马林达大学的研究表明,每日摄入430克乳制品的男性,前列腺癌风险增加26-27%。
主要假设包括:
性激素暴露:牛奶中的雄激素代谢物可能激活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钙与维生素D失衡:高钙摄入可能抑制维生素D活性,削弱其抗癌作用。
1. 争议成分:IGF-1与性激素
IGF-1:牛奶中天然存在的IGF-1浓度约为4-10 ng/mL,虽低于人体自身分泌量(100-300 ng/mL),但长期摄入可能累积效应。动物实验显示,外源性IGF-1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性激素:现代工业化牧场为提升产奶量,可能使用激素干预奶牛生育周期,导致牛奶中雌二醇等激素残留。
2. 保护性成分:CLA与乳铁蛋白
共轭亚油酸(CLA):全脂牛奶中的CLA被证实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阻断致癌物作用。
乳铁蛋白:具有抗菌和免疫调节功能,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3. 矛盾的“钙效应”
牛奶是钙的最佳来源之一,但过量钙(>1500 mg/天)可能抑制维生素D活性,反而增加前列腺癌风险。
因此,钙摄入需与维生素D补充平衡。
1. 适量摄入,优先选择天然产品
每日300-500毫升:符合中国膳食指南推荐量,既能获取营养,又避免过量风险。
全脂优于脱脂:全脂奶保留CLA、维生素A/D等抗癌成分,且饱腹感更强。
2. 高危人群的个性化调整
乳腺癌家族史女性:限制乳制品至每日200毫升以下,优先选择发酵乳制品(如酸奶)。
前列腺癌高风险男性:选择植物基替代品(如豆奶),并监测钙摄入量。
3. 关注奶源与加工方式
草饲有机奶:激素和抗生素残留较低,IGF-1含量可能更少。
低温巴氏杀菌:比超高温灭菌(UHT)更能保留乳铁蛋白等活性成分。
4. 替代方案:拓宽营养来源
植物奶:强化钙和维生素B12的豆奶、燕麦奶可作为补充。
膳食多样性:通过深绿色蔬菜、豆制品、小鱼虾等获取钙和蛋白质。
目前,牛奶与癌症的研究多为观察性数据,混杂因素(如饮食结构、生活方式)难以完全排除。
例如,高乳制品摄入人群往往伴随红肉、酒精的高消费,这些协同效应可能被错误归因于牛奶本身。
此外,种族差异显著:亚洲人乳糖不耐受比例高,实际饮奶量远低于欧美,致癌风险的绝对值较低。
国际权威机构的共识是:牛奶的总体健康效益仍大于潜在风险,尤其是对钙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的人群。
消费者无需因噎废食,而应基于个体健康状况调整摄入策略。
牛奶与癌症的关系如同硬币的两面:既有促进细胞异常增殖的成分,也富含保护性营养素。
科学饮奶的关键在于“平衡”与“知情选择”——在适量摄入的同时,关注奶源质量,并根据自身风险调整饮食结构。
未来,随着精准营养学的发展,个体化乳制品推荐将成为可能,让这一古老饮品继续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X. Liu, X. Zhang, L. Zhao, J.L. Petrick, L.M. Liao, W. Wang, N. He, E. Giovannucci, Z.-F. Zhang, K.A. McGlynn, X. Zha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dairy intak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mortality and liver cancer incidenc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https://doi.org/10.1016/j.ajcnut.2025.04.028.
[2]Kakkoura, M.G., Du, H., Guo, Y. et al.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cancers in Chinese adults: an 11-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people. BMC Med 20, 134 (2022). 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2-02330-3
[3]Orlich MJ, Mashchak AD, Jaceldo-Siegl K, Utt JT, Knutsen SF, Sveen LE, Fraser GE. Dairy foods, calcium intakes, and risk of incident prostate cancer in Adventist Health Study-2. Am J Clin Nutr. 2022 Jun 8:nqac093. doi: 10.1093/ajcn/nqac09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672028.
来源:胃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