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大才明白,大部分人不是“学渣”也不是“学霸”,而是“夹心层”,热衷于做题时自我催眠“我能行”,考完之后集体原地爆炸“我不配”。
小时候,我以为“学霸”是个外星种族,高冷、神秘、远离人间烟火。
长大才明白,大部分人不是“学渣”也不是“学霸”,而是“夹心层”,热衷于做题时自我催眠“我能行”,考完之后集体原地爆炸“我不配”。
说到底,中学生之间的真正差距,不在于谁智商爆表、谁情商欠费,而是拼两个东西:一个是“愿不愿意学”,另一个是“会不会动脑”。
前者决定你能不能起跑,后者决定你能不能坚持跑完。
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培训班、刷题班、秘卷班,幻想孩子走上“高考状元”的天命之路,结果砸了钱、耗了神,最后发现孩子能背能抄,就是不会用脑思考。
不是不聪明,而是聪明的地方长错了地方,智力是有的,但思维意愿早就被无脑刷题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如果你见过真正的“学渣”,你会明白他们的问题不是努力不够,而是大脑根本“打不开”。
就像开车出门,别人已经导航上路了,他们还在原地研究钥匙怎么插进点火孔。
这件事儿,小学低年级阶段就能看出端倪,什么理解力、空间感、逻辑链条、抽象能力,统统拉垮,就像拿棉花糖去雕塑,一戳就瘫。
补课补得天昏地暗,效果却像在水泥地里种庄稼,费劲不讨好。
但这种孩子其实极少,大多数学生其实智商在线,只是学习意愿与思维意愿双双低迷。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不想会”,也“不爱想”。
不是脑子坏了,是懒得用。
我曾教过一个男孩,考试从不及格,作业永远拖堂,有一天我看他正目光坚定地盯着一道数学题,眼神很深邃,像在洞察宇宙运行的真理,我心头一喜,正准备夸他一下。
他突然抬头问我:“老师,这题选C对吧?我从ABC三个选项里选了最顺眼的。”你没听错,他是靠“眼缘”写选择题的。
我忍不住笑出声,他一脸骄傲:“上次凭感觉对了两道!”——后来我让他干脆改学塔罗牌,毕竟数学不灵,玄学或许还有救。
有家长豪掷几万块给孩子报了五个补课班,补得日夜不分、寒暑无休,最后孩子成绩原地踏步,表情从木讷升级到面瘫,家长气得跳脚:“你到底学了个啥?!”
孩子悠悠一句:“我学会了怎么在两个小时里只动笔五分钟。”
你看,补课不是没效果,是效果跑偏了,练出了极限摸鱼、沉默抗争、假装努力的全套技能——战术上躺平,战略上摆烂。
南京南师附中为什么出了名的“快乐教学”?
因为它招来的学生,学习不是靠被逼,而是靠自嗨。他们不仅愿意学,更会琢磨。刷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智力游戏,挑战自我,不靠题海,而靠思考力。
这种学生,不仅把题目做出来,还能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
同样是中考高分,有些学生靠“题海战术”堆起来,一旦进了南师附中,脱离题海就原地“断氧”;而那些靠思维力上位的,一旦放开手脚,反而越学越爽。
这种爽,不是打游戏的那种快感,而是“我终于可以自由发育”的奔放。
我认识一位男生,从不补课,闲时打球、听歌、追番,考试从来不慌,一张A卷解完还能顺便帮室友讲题。他爸妈一度怀疑他开挂,直到他高三模拟考理综满分。别人问他经验,他居然说:“没啥,就是上课别走神,下课多琢磨题的出题思路。”
听完他这番话,我差点给他颁个“学神凡尔赛奖”,毕竟人家真的不是瞎谦虚,是脑子真的比你勤快。
另一个女生初中成绩爆表,一路被当“神童”供着,补课上到天荒地老,刷题写到灯泡爆炸,结果一进高中,被“研究性学习”锤得满地找牙。
习惯了“给个套路我照着走”,突然让她自主探究、分析论证、提出假设,她崩溃了三个月,连语文作文都写不满字数。
她爸终于明白了:
以前那不是成绩好,是“题目配合她”;现在题不配合了,整个人就废了。
到了高中,真正的分水岭不是智商,也不是谁补课多,而是——你愿不愿意继续主动思考。
很多孩子一进高中就开始“认命”,不再思考,只会执行,按部就班,题多就做,卷多就抄,像AI投喂了一堆题目,自己只会输出“标准答案”,一点都不敢犯错,哪怕多写一句都觉得不安。
但思维意愿才是未来的底层力量。
不是谁更能死记硬背,而是谁更敢质疑、更敢打破套路、更能持续对未知保持好奇。这也是为什么初中“提分神器”到高中就会变成“毒药”,毕竟长期的题海训练,最先磨掉的,是思维的棱角。
我认识一个“初中卷王”,做题如风,题感爆棚,连老师都怕他。
高一时被派去参加竞赛,结果回来像被社会毒打,整天低头研究错误解析。他曾经的语录是:“做题不靠理解,靠感觉!”结果竞赛题对他说:“你感觉不配拥有我。”
三年后,高考数学他只拿了105分,他爸愣是没敢问原因,怕被一拳打出家庭矛盾。
还有一个学生,高一时全班倒数,数学经常20分,生物背半天记不住。某次班主任找他谈心:“你就不能主动想一想?”结果这孩子回去后,开始每天盯着一道题一小时,试着自己推思路、画图表、做类比。
三个月后,全班第一次月考,他数学飙到班级第八。他说:“以前我以为自己蠢,后来才发现,我只是懒得思考。”
听完这句,我差点感动哭了——这年头,愿意思考,已经是顶级稀缺品。
所以说,想学好,不是多报几个辅导班、拿到几个题库就能解决的事;真正的核心,在于能不能主动去学,敢不敢持续去想。
别让孩子在初中被“提分神器”训练成刷题机器,到高中才发现连“怎么用脑”都忘了。家长的作用,也不是做题型收集机、题海搬运工,而是引导孩子去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
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少问“选A还是C”;多培养内驱力,少一味灌输技巧。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