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的高手,赢的不是拳头,而是心性。练武这件事,到头来考验的不是能不能打趴对手,而是能不能管住自己那颗躁动的心。你要是能在架势里琢磨出刚柔并济的诀窍,在日子里参明白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那么天地万物都是你的练功场。
真正的高手,赢的不是拳头,而是心性。练武这件事,到头来考验的不是能不能打趴对手,而是能不能管住自己那颗躁动的心。你要是能在架势里琢磨出刚柔并济的诀窍,在日子里参明白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那么天地万物都是你的练功场。
老话讲"练拳不练身,到老一场空",其实更该说"练拳不修心,到老一场空"。那些真懂武术的人,从来不是为了打人练招式。就像老辈武师说的,拳法里藏着的是人的脾气秉性。清晨看云起时练一趟拳,夜深人静时打坐站桩,慢慢会发现每个动作都在打磨你的火气。以前总以为练的是胳膊腿,后来才懂是在驯服心里那头倔驴。
举个真实的例子,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能把人打飞的"半步崩拳",靠的可不是死力气。他那肚子练得像晒足太阳的棉被,看似软塌塌,挨上拳时能吸住劲,发力时又能弹得人五脏六腑颤三颤。这就像老式秤杆,一头压下去另一头才能翘起来,过刚易折,过柔无力,真正的功夫都在这个"度"里头。
现在年轻人练拳总想一拳KO对手,跟头铁似的往前冲。等上了年纪才明白,留三分余地才是真聪明。就像钓鱼,猛拽鱼竿准跑鱼,顺着劲儿慢慢收线才能钓到大货。那些能把拳法练通透的老先生,打拳时肚子会跟着呼吸轻轻抽动,像压弹簧似的——松到底才能弹得高。
练这松紧有度的腹部可有讲究。别学健美冠军把腹肌练成石头板,要像刚出锅的馒头,摸着软和却有筋骨。遇到强敌时能缩成铁球卸力,发起狠来又能像炮弹似的弹出去。你看那老式门栓,卡到位了才拴得住门,太松太紧都不行。
生活里处处是拳理。跟人较劲不如找巧劲,就像棉花能兜住拳头也能甩出力道。遇事硬扛的未必是真汉子,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才是高手。那些肚子圆滚滚的老武者,往往比精瘦汉子更扛打,你摸着他们松活的腰腹就知道,这里头藏着化劲卸力的大学问。
有年夏天在公园看人打太极,见位白发老者被年轻人撞个满怀,眼看要摔倒,人家腰胯轻轻一转就稳住了。后来聊起来才知,这叫"棉里藏针"——看似绵软的身子骨里,筋骨肌肉都暗暗攒着劲。就像那种老棉袄,看着单薄,北风刮过来反而更显厚实。
练武到最后,比的不是谁肌肉发达,而是谁能把日子过成拳架子。遇到难事能像云手那样转个弯,碰上急茬能似弹抖般快准狠。你发现没?真正难迈的坎不在别人那儿,全在自己这关。能把心性磨得像那晒透的棉花,收放自如时,满世界都是你的道场。
来源:大海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