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夏日的脚步逐渐临近,气温开始显著攀升,空气中弥漫着愈发浓烈的暑气。在这个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加快,身体状态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初夏时分多变的天气与逐渐升高的温度,也为各类疾病的滋生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了解初夏易患的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随着夏日的脚步逐渐临近,气温开始显著攀升,空气中弥漫着愈发浓烈的暑气。在这个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加快,身体状态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初夏时分多变的天气与逐渐升高的温度,也为各类疾病的滋生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了解初夏易患的疾病及其预防方法,对我们安然度过这个季节至关重要。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初夏时节那些高发的疾病。
一、肠道传染病
致病因素与传播途径
初夏气温升高,食物和水源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污染,成为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像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常见肠道疾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以及接触传播。苍蝇、蟑螂等害虫在这个季节也开始活跃,它们在污染食物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例如,变质的食物中可能滋生大量痢疾杆菌,人们一旦食用,就极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症状表现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腹泻的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轻微的大便次数增多,重者则可能出现水样便甚至脓血便,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频繁的呕吐和腹泻还可能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紊乱,若不及时治疗,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关键在于把好 “病从口入” 关。首先,要确保饮用水的安全,不喝生水,尽量饮用烧开后的白开水或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瓶装水。在饮食方面,务必保证食物新鲜、干净,不吃变质、过期以及生冷的食物,尤其是海鲜等易受污染的食品。瓜果蔬菜在食用前应彻底清洗,最好用流水冲洗后再用淡盐水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和细菌。加工食物时,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切菜板、刀具等厨具也要定期消毒。此外,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尽量避免在卫生条件差的路边摊就餐,降低感染风险。
二、手足口病
疾病特点与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每年 6 - 9 月是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其中 7 - 8 月为流行高峰,而初夏正是流行的起始阶段。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疱疹液、粪便,或者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场所,一旦有孩子感染,就很容易迅速传播开来。
症状与危害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疱疹内液体较少。多数患儿的自然病程为 7 - 10 天,可自行恢复。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累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系统,并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疾病。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救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例如,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发高热、抽搐、昏迷等症状,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预防要点
预防手足口病,需从多方面入手。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煮透后再食用。家庭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经常通风换气,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清洗消毒。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尤其是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让孩子充足休息,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免疫力。此外,6 月龄至 5 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 EV71 疫苗,该疫苗能有效预防由 EV71 型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三、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类型与传播途径
初夏时节,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天气多变,早晚温差较大,人体的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呼吸道传染病依然不容忽视。如新冠感染、流感等,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周围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再触摸口鼻等部位,也可能导致感染。
症状与影响
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多样,一般包括发热、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咽痛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导致身体缺氧,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等,对身体健康造成较大损害。例如,流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的肺部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后,病情往往更容易加重。
预防措施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规范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飞沫传播。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用过的纸巾不要乱丢,防止飞沫传播病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 20 - 30 分钟,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此外,对于一些可通过疫苗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符合条件的人群应及时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四、过敏性疾病
过敏原与发病机制
随着初夏的到来,空气中的花粉、柳絮等过敏原增多,加上气温升高、湿度变化等因素,过敏性疾病进入高发期。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体质的人在接触到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抗体就会与过敏原结合,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例如,花粉过敏的人在接触花粉后,可能会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红肿等症状。
症状表现
过敏性鼻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过敏性结膜炎则以眼睛痒、红肿、流泪、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患者常常忍不住揉眼睛,却可能导致症状加重。过敏性哮喘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会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不同的过敏性疾病,症状虽有所不同,但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降低生活质量。
预防与应对方法
对于过敏性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过敏原。在花粉、柳絮等过敏原浓度较高的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这两个时间段花粉浓度往往较高。外出时可佩戴口罩、眼镜等,减少过敏原与身体的接触。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过敏原的浓度。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尘螨、动物毛发等,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如定期清洗床上用品、避免饲养宠物等。如果不慎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不要自行随意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
五、蜱虫叮咬相关疾病
蜱虫活动规律与危害
进入初夏,气温逐渐升高,自然环境适宜蜱虫生长繁殖,它们也开始活跃起来。蜱虫多生活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当人们在户外活动时,蜱虫可能会附着在人体皮肤上,并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人被蜱虫叮咬后,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蜱虫叮咬,在进入草地、树林等蜱虫易出没的区域时,应尽量穿着长袖衣裤,将裤腿扎紧并塞入鞋袜中,减少皮肤暴露面积。衣物最好选择浅色,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中坐卧,尽量不穿凉鞋或拖鞋。可在裸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有避蚊胺的驱避剂,但要注意 2 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从户外活动回家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及时清理可能附着的蜱虫。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生拉硬拽,以免蜱虫头部留在皮肤内,引发感染。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放松口器,再用尖头镊子夹牢蜱虫头部,慢慢施压将其拉出。移除蜱虫后,需用碘酒或酒精对叮咬部位进行局部消毒处理。若一个月内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初夏时节,虽然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各类疾病也悄然潜伏。通过了解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以及预防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让我们以健康的体魄迎接夏日的到来。
来源:滇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