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不能因噎废食,该把电子产品还给学生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9:20 1

摘要: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子产品已然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仅不会对其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反而能够为他们的学习带来诸多益处。因此,从以下几方面来看,现在是时候将电子产品合理地还给学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子产品已然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仅不会对其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反而能够为他们的学习带来诸多益处。因此,从以下几方面来看,现在是时候将电子产品合理地还给学生了。

(一)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电子产品已成为知识获取、信息交互和技能实践的核心工具。在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通过电子产品,可以迅速地获取到海量的学习资源,包括电子书籍、在线课程、学术论文等。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职业需基础数字化能力支撑,如数据处理、电子文档编辑、在线沟通协作等。如果学生在校园阶段长期脱离电子设备,将导致其与时代需求脱节,无法适应未来职场对数字化技能的要求,从而影响其职业竞争力。

(二)人工智能推动教育革新

AI 技术已深度渗透教育领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智能题库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情况,精准地推送相应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成绩;个性化学习系统(如 Khan Academy、科大讯飞 AI 学习机等)则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其定制专属的学习路径,充分提升学习效率。禁止电子产品,无异于拒绝技术赋能教育的可能性,剥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

(三)“一刀切” 禁令的弊端

1.资源获取受限

学生无法利用在线课程、学术数据库等拓展知识边界。在信息化时代,许多前沿知识和学术研究成果都首先在网络上发布,若禁止电子产品,学生将难以及时接触到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2.实践能力缺失

如编程、数据分析等数字技能需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大量训练。以编程为例,学生需要在电脑上使用专业的编程软件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才能熟练掌握编程技巧。若缺乏电子产品的支持,学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3.管理矛盾激化

学生可能因禁令产生逆反心理,私下滥用设备。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更强烈的渴望和依赖,一旦脱离学校的监管,更容易陷入沉迷。

“因噎废食” 的实质在于,不能因管理难度而剥夺学生接触现代工具的权利。电子产品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一)构建分层监管机制

1.硬件管控

安装校园网络过滤系统,屏蔽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赌博等有害网站,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同时,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段进行合理限制,例如在上课期间自动锁屏娱乐功能,确保学生能够专注于课堂学习。

2.时间管理

设置 “学习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在上课时段自动锁屏电子产品的娱乐功能,如游戏、视频播放等,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分心。学校可以与电子产品厂商合作,开发专门的校园管理模式软件,实现对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精准控制。

3.家校协同

家长端 APP 同步设备使用数据,实现双向监督。家长可以通过手机 APP 随时查看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长、访问的网站、安装的应用等,并与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形成教育合力。

(二)以目标导向激发学生主动性

1.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利用电子产品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用平板拍摄科学实验视频,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拍摄记录,最后制作成视频进行展示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电子产品使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引入数字化积分制度

将设备使用权限与学习成果挂钩,建立数字化积分制度。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取得优异成绩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软件使用权限等奖励。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电子产品使用权益而努力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电子产品是帮助他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用于娱乐的玩具。

(三)深化 “AI + 教育” 融合模式

1.推广智能教学工具

利用 ClassIn、希沃白板等智能教学工具实现互动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实时向学生推送教学内容、进行提问互动、开展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学几何知识时,利用希沃白板的绘图功能,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

2.建立 AI 学情分析中心

建立 AI 学情分析中心,实时反馈学生薄弱环节。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如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AI 学情分析系统能够准确地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系统化培养数字化素养

1.课程层面

增设信息伦理、网络安全必修课。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信息伦理和网络安全的相关课程,向学生传授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保护个人隐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等知识。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行为的危害,培养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2.实践层面

组织编程马拉松、数字创意大赛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类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编程马拉松活动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编程项目,这不仅考验他们的编程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层面

将数字技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数字技能水平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运用数字技术。例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增加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能力、数字作品创作水平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使学生更加重视数字化素养的提升。

(五)关注心理健康与平衡

1.定期开展 “数字断联日” 活动

引导学生合理分配线上线下时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 “数字断联日” 活动,在这一天,鼓励学生暂时放下电子产品,参与户外运动、阅读纸质书籍、与同学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等线下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缓解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保持心理平衡。

2.配备心理咨询师

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的学生进行干预和辅导。心理咨询师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原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观念,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摆脱对电子产品的沉迷。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能再采取简单的 “一刀切” 禁令,而应通过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激发学生主动性、深化 “AI + 教育” 模式、培养数字化素养以及关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有序、富有成效的数字化学习和生活环境,让电子产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有力助手。

来源:安子侃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