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推出“外卖诗人”王计兵等打工者作品背后的故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9:47 1

摘要:劳动者不仅进行物质生产,还进行精神生产。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北京文学》2025年第5期集中推出一批打工者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外卖诗人”王计兵长达两万字的散文新作,皮村文学小组插花师马大勇的散文,以及皮村文学小组劳动者文学杯十人诗歌精选。每一篇作品背后都

《北京文学》推出“外卖诗人”王计兵等打工者作品 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文|师力斌

劳动者不仅进行物质生产,还进行精神生产。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北京文学》2025年第5期集中推出一批打工者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外卖诗人”王计兵长达两万字的散文新作,皮村文学小组插花师马大勇的散文,以及皮村文学小组劳动者文学杯十人诗歌精选。每一篇作品背后都站立一个鲜活的打工者形象,是近年来活跃的打工者文学的一次集中展示,显示了当代中国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采。

“外卖诗人”王计兵

王计兵三篇散文《父母爱情》《谁不曾有过童年》《关于粮食的记忆》,回忆了父母的情感变迁、家族命运、童年遭遇,质朴而诗意的文字饱含深情,勤劳坚强的母亲形象令人过目难忘。母亲遭受父亲家暴的描写震撼人心。文中引用《父母爱情》《菩萨》《母亲决定和我们去城里小住》《人世间》等多首诗歌都是耐人寻味的佳作。《父母爱情》是王计兵在母亲过世三周年时写下的。那天,他返回故乡,“从故乡高铁站选择徒步18公里,走向父母的坟地,一路上思绪翻滚。”

王计兵的名字最早出现于《北京文学》是在2022年第4期杨丽萍撰写的报告文学《舌尖下的中国外卖小哥》中,该作记录了多位外卖小哥。文中写道:

在武汉千里之外的昆山有一位“资漂”的外卖小哥——王计兵,也姓王。“资漂”这个词是我造的,即是资深漂泊者。王计兵拖儿带女在昆山漂泊了整整20年,两个孩子是到昆山后生的,现在一个在读大专,一个在读高三。王计兵说:“不管贫富,一家人守在一起是最好的一种状态。”他这话让我想起26岁、带着两个娃到杭州和老公相守的龚靖华。龚靖华年轻,有点天真,王计兵已53岁了。不过,他是诗人,诗人有颗童心。

王计兵是《北京文学》第5期的封面人物。在配发的扉页感言中,他这样写道:

生命是一杯纯净水,生活的滋味,取决于我们往这杯水里添加了什么。我喜爱文学,所以我往这杯水里放进了文学。人生需要慢慢品味,生命滚烫,没有哪种岁月能让我们一饮而尽。只有耐下性子,才能尝出其中滋味。这些年,借助网络的传播,我仿佛是从小路上突然出现的写作者。因为工作原因,大家都叫我“外卖诗人”,但更多人不知道,从1988年起,我写作至今已经37年。文学带给我的,已经值得回味。我曾用20年时间,只写作,不投稿。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文学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它不改变我的人生,却让我的生命变得精彩。在漫长岁月里,我领悟到文学给予我生命的力量,陪我走过一段又一段艰苦时光。如果说人生是一种攀援性植物,文学就是插在我身边的竹竿。它本是我生命以外的事物,却偏偏给我提供了向上攀爬的力量。

马大勇是皮村文学小组成员,在花店讲插花史、教插花课。十几岁时在报上读到插花的文章,就萌生了写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书的心愿。后来来到北京打工,遍访名师,泡图书馆查阅资料,终于写成了12集有关插花的书,共300多万字,其中出版了《瓶花清味》《瓶史广义》两集,其余书稿还排列在书架上。他说自己为圆梦前后花了整整30年。本期散文《古瓶新枝:一个插花人三十年的巡游》可看作这套书的一个序言。

皮村文学小组劳动者文学杯诗歌精选的作者包括小海、王德席、王志刚、徐建英等10位诗人,多位是一线打工者,有各种打工经历:

小海,打工二十年,纪录片电影《我们四重奏》主角之一,皮村文学小组成员。

螺丝起子,本科毕业后任职一所乡村初中教师,至今三年。

王德席,山东肥城市农民,先后在砖瓦厂、汽砖厂、塑料管厂、电线杆厂、装饰板厂打工。

孟萌,在活塞厂做过十年的车工,2006年至今独立创业。

郝小峰,在一家影视器材公司上班,曾从事过车间机器操作工、品质巡检员、企业内刊编辑、助理工程师等工作。

徐建英,因病双目失明,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王志刚,笔名“中华民工”,在工地从事水电工工作。

《北京文学》2025年第5期封面

《北京文学》继承老舍、赵树理等前辈编辑重视大众文艺的传统,长期以来始终关注大众文学创作,曾发表过范雨素、陈年喜、小海、郭福来、李文丽等一大批打工者的作品。

来源:北京文学杂志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