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系列“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活动在这里举办。从摇滚之夜与传统山歌的碰撞,到“一日茶农”的沉浸式体验;从电商直播的流量爆发,到全产业链的经济跃升,紫阳用创新与实践证明——乡土特色不仅能“出圈”,还能催生带动区域发展的蝴蝶效应。
紫阳县向阳镇半亩茶园,手工制茶能手齐聚一堂,向游客展示紫阳毛尖的手工制茶过程。 郑晓虎 摄
陕西安康紫阳县位于秦巴山区的怀抱中,悠悠茶香弥漫千年,古老的茶马古道诉说着往昔商贸的繁荣。
近期,一系列“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活动在这里举办。从摇滚之夜与传统山歌的碰撞,到“一日茶农”的沉浸式体验;从电商直播的流量爆发,到全产业链的经济跃升,紫阳用创新与实践证明——乡土特色不仅能“出圈”,还能催生带动区域发展的蝴蝶效应。
采茶大婶、炒茶大叔一展风采
3月至6月底,紫阳县整合紫阳富硒茶、紫阳民歌、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举办“开麦吧!茶乡”茶文旅系列活动,17个镇分别组建1支代表队竞演,吸引八方来客探寻茶乡的独特魅力。
活动的最大亮点就是让普通群众成为舞台主角,采茶大婶、炒茶大叔、卖橘大爷放下手中的农具走上舞台,将田间劳作转化为艺术创作,用朴实的表演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农具成了道具,采茶舞步充满着生活气息,山歌与说唱的结合更是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为了让活动传播得更广,紫阳县充分发动民间力量,村民拿起手机自拍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形成传播链;与此同时,电商直播直通赛事现场,将活动的热闹氛围实时传递给全国观众。
“紫阳茶吸的是汉江雾,饮的是富硒泉,春天的第一口鲜,现在点击屏幕就能带回家!”城关镇茶农宋晓霞的直播间里,刚炒制的手工茶半小时就售罄了。白天她是采茶好手,夜晚化身带货达人。“县里的电商培训真管用,3天卖完半个月的量!”宋晓霞乐呵呵地说。据统计,自春茶上市以来,紫阳县线上销售额超6000万元。
“没想到活动这么火,新客户增加了差不多有两倍。”城关镇益品源茶业负责人唐必彩介绍,活动期间她的企业推出的定制礼盒被抢购一空。
从一片茶叶到“体验经济”
“开麦吧!茶乡”的火爆,带动了紫阳茶产业链的壮大。在焕古镇大连村,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茶农袁光发的12亩茶园成为热门打卡地。
“这春茶金贵得很,芽尖采得越早,钱袋鼓得越快!”袁光发指着他家的茶园笑着说,仅是春茶一季,12亩茶园就能带来10余万元收入。今年开园仅一周,鲜叶收入就超7万元。
紫阳共有26万亩富硒茶,茶文旅融合受益的不仅是茶农的竹篓,当地的秀美风光和乡土文化也借着活动声名远播。
在茶歌萦绕的贡茶小镇焕古镇,茶人张小磊将传统茶厂改造成前店后园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客房推窗便是涌动的茶浪,创新推出的“跟着茶农去采茶”活动,让游客化身“一日茶农”,深度体验小镇的茶文化魅力。张小磊算了一笔账,3天营收超3万元,游客住下来后不仅购买茶叶,还会带动周边消费。
如今,紫阳县28家茶宿如珍珠般散落茶山,串联起“采茶制茶+非遗体验+山居康养”的金链条,成为茶农增收新引擎。仅清明假期,紫阳县就接待游客14.44万人次,同比增长101%,游客总花费6500万元,同比增长97%;县内酒店、民宿入住率达100%,夜市、农家乐日均营业额较平日翻两番。
从节会“流量”到茶乡“留量”
“这里既有山水诗意,又有烟火人间。”西安游客贺念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紫阳夜市上的见闻,经营户忙得不亦乐乎,砂锅、紫阳蒸盆子等特色美食摊位前人头攒动。
紫阳县并未将活动局限于短期热度,而是通过系统性服务与政策保障,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推出“5+3+2”服务体系:免费喝茶、停车等5项惠民措施,提升交通接驳、志愿服务、市场监管3类服务,严格执行餐饮住宿不涨价、外地车辆首违不罚两项承诺。县文旅部门积极推动,将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特色非遗项目融入舞台剧、茶艺表演中,在文化传承传播中增强游客的旅游获得感。游客王女士感慨:“茶乡美、特色足,每个紫阳人都像朋友一样热情!”
记者从紫阳县委宣传部了解到,接下来,紫阳将借助这一场全民参与、共享的乡土文化盛宴,进一步凸显“茶乡”IP、激活消费市场,为紫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郑晓虎)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