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一则法院普法视频在网上炸开了锅!视频中,一名大妈在人行道上突然转身,与后方行人相撞后摔倒骨折。让人意外的是,被撞的男子反而要赔偿大妈7万元,理由竟是"未保持安全距离"。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全网热议,大家纷纷质疑:行人走路也要保持"安全距离"?这不是开车才
青岛一则法院普法视频在网上炸开了锅!视频中,一名大妈在人行道上突然转身,与后方行人相撞后摔倒骨折。让人意外的是,被撞的男子反而要赔偿大妈7万元,理由竟是"未保持安全距离"。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全网热议,大家纷纷质疑:行人走路也要保持"安全距离"?这不是开车才有的规定吗?
!01
争议事件始末
事情发生在青岛李沧区的一条人行道上。据最初流传的普法视频介绍,一位大妈一边打电话一边往前走,突然转身,与身后的王某相撞。大妈年近60岁,身体脆弱,这么一摔导致右侧股骨骨折,经鉴定为十级伤残。
大妈随后向王某索赔18.8万元。王某觉得莫名其妙——明明是大妈突然转身撞的他,凭什么要他赔钱?双方协商不成后,大妈将王某告上法庭。
让网友大跌眼镜的是,法院调解结果竟然是王某赔偿大妈7万元,理由是"未保持安全距离"!法院将责任划分为大妈主责,王某次责。
这件事很快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不解:"难道以后走路也要带卷尺量安全距离吗?"更有人担忧:这会不会变成新的"扶老人焦虑"——害怕在公共场所被撞后要承担责任,导致人人自危?
!02
舆论发酵:青岛旅游直播间沦陷
事件持续发酵,波及到青岛旅游行业。宣传当地旅游的博主直播间评论区被网友"攻陷",原本与此事无关的旅游直播变成了关于"安全距离"的吐槽大会。
有网友调侃问:"去青岛需不需要考走路证?"还有网友在直播间打广告卖起了卷尺,称来青岛旅游必备。甚至连其他城市的旅游直播间都受到牵连,主播们纷纷"求放过"。
随着争议不断扩大,青岛中院和文旅部门官方账号关闭了评论区,相关普法视频也被删除。这一举动更引发了公众的质疑:难道这个案例有问题,所以不敢接受评论?
03
真相大白:央视发声澄清乌龙
就在舆论持续发酵之际,央视法治在线发布了视频,澄清了这起"乌龙事件"。原来,法院发布的普法视频与真实案例存在多处不符,导致了公众的误解。
央视公布的原视频揭示了事件的真实经过:
实际案件发生在2023年5月19日
案件双方都是女性,原告59岁,被告29岁(而非网传的大妈和男子)
事发时,原告(老年女性)在接电话时放慢脚步并缓慢转身站在原地
被告(年轻女性)从后方快速前行,左右张望没有注意前方情况,将原告撞倒
原告检查结果是右股骨胫创伤性骨折,司法鉴定构成10级伤残
经法院调解,被告同意赔偿原告7万元,采用分期付款方式
核心误解点在于:年轻人并非因为"未保持安全距离"而承担责任,而是因为"四处张望、快速前行、未注意前方情况"导致碰撞。这与机动车道路交通规则中的"安全距离"概念完全不同。
!04
法律专家解读:谁有错谁担责
针对这起事件,多位法律专家表示,判断行人之间的碰撞责任应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即谁有过错谁担责,而非简单套用机动车的"安全距离"概念。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张律师指出:"机动车的安全距离有明确标准,但行人之间并没有法定的'安全距离'要求。在这起案例中,关键在于年轻人走路不专心,没有注意到前方行人的变化,这才是承担责任的根本原因。"
上海一位资深法官也解释道:"类似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很常见。行人在公共场所要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特别是在人流密集处快速行走时,更应当注意观察前方情况。但这绝不等同于给普通人强加'安全距离'的义务,二者概念完全不同。"
对比类似案例,在其他城市曾发生过的行人碰撞事件中,法院通常判定"逆行或突然改变方向者"负主要责任,而"注意力不集中者"负次要责任。这次青岛案例的处理结果与司法惯例基本一致,只是法院在普法宣传时用词不当,导致公众误解。
05
官方道歉:表述不当引发误解
面对舆论风波,青岛李沧区法院的工作人员在央视视频中公开道歉,承认是因为法官描述不准确、表述不当,引发了网友的质疑,并表示将从中吸取教训,今后做好普法工作。
同时,央媒也发文指出:"每一位公民不应该将安全的责任不合理地转嫁给他人。谁有错谁担责,而不是谁受伤谁有理。"这一表态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赞同。
!
06
公众需要的不只是普法,更需要精准普法
这起事件暴露出司法机关在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普法视频本意是教育公众避免类似意外,却因表述不准确引发了广泛误解和焦虑。
一位社会学教授认为:"这种'翻车'的普法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不仅没能正确传递法律知识,还在公众中制造了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普法工作必须严谨、准确,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简化或歪曲案例事实。"
这类事件也不是第一次发生。此前,多起涉及老年人权益的案例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简化或曲解,引发公众恐慌。2015年的"扶老人被讹"事件后,很多年轻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2018年的"让座被骂"事件后,公交车让座氛围一度紧张。这些都反映出公众对司法公正的焦虑。
07
走路看手机、开车接电话,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抛开争议,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无论是行走中玩手机、开车接电话,还是骑车戴耳机,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因"低头族"(走路看手机)导致的意外事故高达数万起。在青岛、上海等城市的部分路段,已经设立了"低头族专用道",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医生表示:"每年春节后,因为行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跌倒、碰撞伤患者明显增多。尤其是老年人,一旦跌倒,可能导致髋部骨折,恢复期长,并发症多,甚至危及生命。"
08
"安全距离"不是行人的法定义务,但相互尊重是社会共识
这起事件最终得到了澄清,但它引发的思考仍值得我们重视。虽然"行人安全距离"不是法定义务,但在公共场所相互礼让、注意安全却是社会共识。
对于老年人,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和礼让;对于年轻人,也应该理解他们并非故意,给予更多宽容。在公共空间中,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行走,也有义务注意不妨碍他人。
这起事件的处理,也提醒各级司法机关和媒体在传播法律知识时要更加严谨。真正的法治精神不仅体现在个案判决上,更体现在对公众的准确引导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上。
当我们走在人行道上,不需要时刻手持卷尺测量"安全距离",但需要心中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这或许才是这起事件想要传递的本真价值。
声明: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点赞分享
快转给TA一起观看
来源:喵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