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都市的霓虹灯开始闪烁,周口的夜经济便开始了繁华,而这,也是38岁的盲人沈华中开始忙碌的时候。他手持话筒紧紧拽着妻子的衣角,妻子刘雪花一手拉着音响设备,一手搀扶着相爱21年的丈夫,穿梭在一个个夜市大排档之间,靠丈夫优美的歌声收获市民们的打赏。
当都市的霓虹灯开始闪烁,周口的夜经济便开始了繁华,而这,也是38岁的盲人沈华中开始忙碌的时候。他手持话筒紧紧拽着妻子的衣角,妻子刘雪花一手拉着音响设备,一手搀扶着相爱21年的丈夫,穿梭在一个个夜市大排档之间,靠丈夫优美的歌声收获市民们的打赏。
沈华中是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搬口办事处沈楼村人,先天性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一路走来,他经历了不少坎坷和艰难。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所吓倒,而是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成为了一名业余歌手。而且,他还有幸收获了爱情,一名身体正常的姑娘相爱,至今已走过21个年头。21年来,沈华中和妻子刘雪花上演了充满温馨的现实版“搀扶”,他们拥有了3个孩子,靠着沈华中当业余歌手的本领,每月还有了稳定收入。
今年5月18日将迎来第35个全国助残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日前,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深入采访了解沈华中的成长历程,为广大网友和读者呈现一位盲人朋友自强励志的感人故事。
1岁多时,他抱着大树叫妈妈,被发现视觉障碍沈华中靠收音机了解世界,学习歌曲
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搬口办事处沈楼村距离郑合高铁周口东站不远,但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前些年作为城中村改造时被整体搬迁。那个小村子,就是沈华中出生的地方。
1987年,作为家中的第4个孩子,沈华中呱呱坠地。“听妈妈说,我和正常孩子一样,一双大眼睛像葡萄一样,没发现有什么不一样。”5月13日,坐在搬迁安置社区泰和家园干净整洁的客厅里,沈华中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婴儿视力逐渐发育是规律,从模糊到清晰、从黑白到彩色,的确有个过程,所以当时没有人在意沈华中的视力是否有问题。直到他1岁多刚会开口叫爸妈时,有一次母亲在厨房做饭,小华中抱着厨房门口的一棵树叫妈妈,且反复出现这个情况,家人才突然意识到孩子可能出了问题。
被带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先天性青光眼,几乎没有视力。“婴儿时期我也没什么记忆,很多事情都是后来长大妈妈告诉我的。但是自从我童年记事后,印象中大多数时间是被父母带着四处奔波瞧病。”沈华中说。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10岁前后,青光眼并发症导致双眼疼胀,每天需要到医院治疗缓解。母亲一大早带着他骑自行车往10多公里外的周口市区赶,怀里揣着用手巾包的馒头,中午就靠这个充饥,治疗结束再带着他骑车赶回家。而那一年的治疗后,虽然并发症没有了,但沈华中的眼睛也出现了萎缩,彻底成了一条线,看不到眼球了。
“济南、西安、郑州等很多地方都去过,但是一直都没看好。我记得有一次在陕西西安看病,有人劝我妈放弃我,把我送福利院,趁着年轻再生个男孩。我妈听了没说啥,也没跟人家反驳,只是默默地带着我回了家,一直没有放弃我。我那时候开始懂事了,心里特别感激。”沈华中讲述道。
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他收获了美好的爱情生活中的沈华中
沈华中虽然双目失明,但身材魁梧,1.7米的身高、体重170斤,嗓音爽朗、干脆,语速不急不慢,让人觉得特别舒服,很有亲和力。
当同龄孩子可以正常上学、通过知识了解精彩的世界时,沈华中只能与一部破旧的半导体收音机相伴。“童年、少年时代,整个就是与收音机相伴,当时很多电台的知名节目我都知道播出时间,主持人的名字、嗓音特点我都能分辨出来。”沈华中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他回忆,当时听得最多的节目有新闻、点歌、交友等,通过新闻了解身边的情况,通过点歌丰富自己的生活,并尝试着学会了很多歌曲,而通过交友则是打发无聊时光。事实上,收音机里精彩节目的相伴,给了沈华中很多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让他知道生活是可以更美好的。
他开始变得乐观开朗起来,甚至开始通过电台交友的方式与外界沟通。2004年,老家在安徽省太和县(与周口郸城县交界)的农村姑娘刘雪花通过电台认识了他。
“那个时候手机刚在农村流行,我们俩都有手机了,只是还在双向收费的阶段,而且跨省漫游,话费可不便宜,但是每天晚上我们还会聊上很长一段时间。”回忆与妻子相识的甜蜜时光,沈华中嘴角上扬露出皓齿,脸上透着羞涩的幸福。
两个人聊生活和爱好,也聊农村的时光和农活。尽管沈华中刚开始就告知对方自己是一名盲人,但刘雪花起初并未当真,以为是电视剧常见的情节在故意骗她。直到聊了半个多月后,刘雪花搭乘公共汽车辗转来到河南周口,被沈华中母亲从车站接到家里那一刻,她才发现让自己产生好感的男人真的是一位盲人。
正在做饭的刘雪花,摄于5月13日
“聊得来,觉得人挺好、对脾气,除了眼睛看不见其他都正常,也就坚持下去了。”刘雪花说,她虽然嫁给了一名残疾人,但她觉得是嫁给了自己追逐的爱情。
信念坚定后,两人顺利地步入婚姻生活,并先后有了3个孩子,而刘雪花娘家的父母也从最初的反对,逐渐转变态度支持了女儿的选择。
经过反复摸索学习,他自学了300多首流行歌曲沈华中在家练习歌曲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奔波歌唱的业余歌手,沈华中虽不如专业水准,但为了唱出动听的歌声,背后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最早学歌曲是跟着收音机,曲调好学,但歌词却难以把握。“我看不到,全靠耳朵去听,而且我没上过学不认识字,完全是听到什么音就学习什么音,所以难免歌词会唱错,跟原唱不一样。”沈华中说,比如学习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时,真正的歌词是“灯初上夜未央”,他不知道意思也看不到歌词,结果就错唱为“等厨房夜未央”闹出了笑话。
尽管如此,沈华中依然很开心,因为他可以歌唱,自己“五官不全”却“五音全”。他的歌声已经开始赢得亲戚朋友的认可,并逐渐赢得了街头陌生人的认可。
后来有了手机就好了很多,手机具有录音功能,自己摸索着录音然后回放,对比纠正唱错的地方。歌词少的曲子,一般半天他就能学会,而歌词多的曲子,则需要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中间需要反复练习,高低音转换、真假声转换,而且很多流行歌曲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他还要尽量用嗓音表达情感。
2013年前后,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沈华中的歌唱世界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搜索歌曲、录音试听、语音交流,啥功能都有了。”沈华中说,智能时代的来临让他靠一双耳朵、一张嘴完成了过去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当然,学歌曲也变得更加方便了。
沈华中和妻子奔波演出
每当练会一首歌曲时,妻子就是他的第一个听众,这也是沈华中最开心的时刻。从2015年起,他和妻子刘雪花四处奔波,先后到商丘、新乡、濮阳以及山东菏泽、湖北武汉等地,靠歌唱为生,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艰难的。“因为你不知道一个陌生的城市哪里人多,常去的车站人虽然多但是流动也大,唱一首歌挣不了几块钱。”沈华中说,刚出去那会儿没经验,他和妻子常常因为20块钱一晚的小旅社都要犹豫半天。
后来加入了残疾人艺术团的微信群,可以交流一些信息,情况改变了很多。但是,一天唱上好几个小时,口干舌燥的感觉,也让沈华中时而感到吃不消。每当这个时候,妻子刘雪花总会格外心疼,陪伴在身边为丈夫擦汗递水。
用歌声传递真情,夫妇俩相濡以沫21载“搀扶,管它天不长地不久,别哭,因为有我把你守……”伴着悠扬婉转的乐曲,沈华中手里拿着播放器,跟着音乐饱含深情地演唱起这首刚刚学会的新歌《搀扶》。在他看来,歌词里的意境,更像他和妻子相爱21年的生动写照。
如今,沈华中夫妇的大孩子已经年满18岁,在郑州学习小吃制作,另外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他们的父母也年纪大了,夫妇俩近两年外出少了,只在家门口附近的街头献唱。
5月13日傍晚时分,夫妇俩早早地在家吃过饭,沈华中背上挎包,里面装着一支话筒。妻子在前面引路,拉着滑轮式音响设备,开启了夜市大排档的串场演出。
晚上8时许,周口网红打卡地关帝老街的大排档,食客们正在餐桌前享受着忙碌一天后的悠闲时光。沈华中跟随妻子穿梭在一张张餐桌前,礼貌地询问:“老板要点歌吗?”他们出示的点歌单上,列有310首流行歌曲,包括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流行金曲以及当下流行的网红歌曲。
“有时候每天能挣200多块钱,有时候只有几十块钱,这个不一定。”唱歌歇息的间隙,刘雪花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不管收入高低,她和丈夫在一起为大家唱歌都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丈夫爱唱歌,还能挣点钱,我们就算打发时间了,这不挺好嘛。”同样开朗的刘雪花乐呵呵地说。
收入高的时候,夫妇俩会在收场时吃上一顿美味的夜宵犒劳自己;而收入低的时候,妻子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还会温情地鼓励丈夫说:“明天继续努力,早点出来会儿,寻摸个好场地。”
而就在不久前,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选秀的沈华中,报名参加了周口广播电视台主办的“青春唱响”周口市第一届歌手风采展,第一次登上真正的歌唱舞台。当他在妻子的搀扶下走上台去,并深情演唱了那首《搀扶》后,台下传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能用歌声赢得大家的认可,受到人们的喜爱,我特别开心。第一次登台我虽然很紧张,但也特别渴望!”沈华中激动地说。
“参赛选手沈华中表现不错,音准、音色都表现得可以,尽管不是专业歌手,但作为业余歌手来说,他这种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以及身残志坚的歌唱精神,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是值得我们点赞的。”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口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魏强点评说。
走下比赛舞台,沈华中和妻子继续回归到大排档的串场演出中。他们穿梭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夜市里,用一首首歌曲传递真情,收获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夫妇俩居住的安置房不大,但却被收拾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白天沈华中在家练习歌曲,妻子负责做家务、接送孩子上学。晚上,他们进行日复一日地歌唱演出。歌唱中的沈华中特别投入,时而仰起脖子,时而微微摇头,随着旋律的流转而用心、用情去演唱,这个时候妻子刘雪花也是一位欣赏者,她脸上浮现的笑容,是对丈夫最美的点赞。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