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探问丨淘宝投下“屏蔽深水弹”:商家求生与消费者权益的生死天平再次摆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1:35 1

摘要:这一仅面向天猫、淘宝服饰行业商家内测的功能,允许商家屏蔽近90天退款率超淘系均值3倍且退货量大的用户,以及存在异常退款行为的人群,看似简单的规则调整,实则撕开了电商生态长期存在的利益矛盾与信任危机。

在电商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淘宝推出的“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如同一颗深水炸弹,于5月13日引爆网络舆论场,迅速登上热搜榜单,引发全民热议。

这一仅面向天猫、淘宝服饰行业商家内测的功能,允许商家屏蔽近90天退款率超淘系均值3倍且退货量大的用户,以及存在异常退款行为的人群,看似简单的规则调整,实则撕开了电商生态长期存在的利益矛盾与信任危机。

网传淘宝商家可屏蔽高退款率人群 图片来自网络平台

商家困境:高退货率下的生存危机

电商平台上的服装行业,表面繁华之下暗藏危机。行业普遍净利润维持在10%-30%的微薄区间,而近年来居高不下的退货率,更是成为压垮商家的“重锤”。

2024年,女装类目退货率数据触目惊心:传统电商退货率普遍在50%-60%,部分商家高达75%;直播电商退货率更是突破80%,个别商家甚至逼近90%。

记者采访了多位服装网店经营者了解到,以一件成本25元、售价50元的女装为例,刨除平台5%抽成(2.5元)、运费5元、包装1元、退换货成本2元等,单件保本成本已达35.5元。一旦退货率攀升,商家不仅颗粒无收,还要倒贴人力、仓储等成本。

恶意退货行为更让商家雪上加霜。“试穿党”拍完照便退货、“白嫖党”利用规则漏洞牟利,不仅增加商家运营成本,更扰乱市场秩序。在此背景下,淘宝的屏蔽功能被众多商家视为“救命稻草”,社交媒体上,商家纷纷发声支持,认为该功能可以降低售后纠纷、提升推广精准度,缓解长期经营压力。

买家质疑:权益边界的争议与担忧

对于消费者而言,“7天无理由退货”本是网购时代的重要权益保障,如今却因高退款率可能被悄悄屏蔽,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不安。消费者质疑,淘宝的屏蔽机制存在“一刀切”嫌疑——因商家责任(如发错货、质量问题)导致的合理退款,也被纳入退货率计算,既不透明,也不公平。

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半年关于“误判退款率”的投诉量大幅增长,其中超七成投诉直指平台判定机制模糊。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呼吁推出“反向屏蔽”,让用户也能筛选高退货率商家,以保障自身选择权。这种对立情绪的蔓延,本质上是消费者对平台规则公正性的信任危机。

深层矛盾:平台角色的失衡与困境

这场风波的核心,是电商生态中消费者与商家的利益失衡。消费者需要退货权保障购物体验,尤其对服装这类非标品,试错成本本就较高;商家面对恶意退货与高额运营成本,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作为连接双方的平台,淘宝此次推出的屏蔽功能,更像是单方面向商家倾斜,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从商业社会视角看,该政策有利有弊。积极层面,它能遏制恶意退款,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商业运行效率;但负面效应同样显著:若处理不当,将激化双方矛盾,破坏电商生态稳定,甚至掩盖商品服务的真实问题,阻碍市场自我调节。

破局之路:构建双向信任的新生态

在“退货自由”与“商家生存”的博弈中,平台亟需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单纯依靠技术屏蔽并非长久之计,建立透明、公正的双向评价体系才是关键。例如,细化退款原因分类,区分商家责任与消费者恶意行为;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确保规则执行公平;推动商家优化商品描述、提升服务质量,从源头降低退货率。

这场舆论风暴,不仅是对淘宝规则的考验,更是整个电商行业的转折点。未来,平台如何平衡多方利益,重构信任机制,将深刻影响电商行业的发展走向。唯有兼顾消费者权益与商家生存,才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电商新生态,让网购真正成为便捷、公平、共赢的消费模式。

相关案例

头部网红店接连倒闭正是行业困境的缩影

“郑百万的小个子衣橱”:坐拥22万粉丝,曾位列淘宝神店榜小个子女装黑马榜top9。却因双十一期间70%的超高退货率,叠加资金链断裂、赔偿罚款等问题,最终黯然关店。这一案例揭示出,高退货率不仅直接吞噬利润,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彻底击垮商家的资金体系。

“吾欢喜的衣橱”:初代网红张大奕创立的店铺,2016年双十一销售额破亿,风光无限。但在2024年9月,因创纪录的退货率,加之平台比价机制冲击,陷入“低利润-低质量-高退货”的恶性循环,最终无奈退场,折射出行业在流量红利消退后的深层危机。

“范智乔”:十年网红老店,在2024年11月宣布闭店。退货率持续走高、平台自然流量锐减、运营成本飙升等多重压力下,即便积累了大量粉丝,也难以抵挡经营颓势,凸显出电商经营环境的复杂与残酷。

“罗拉密码”:抖音服装头部主播,坐拥505万粉丝,单场直播销售额曾高达1.44亿元。2024年6月,创始人坦言70%-80%的退货率与10倍暴增的流量成本,让坚持原创中高端路线的店铺举步维艰,最终被迫关店。这一案例打破“头部即安全”的认知,暴露出全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文丨记者 彭纪宁 实习生 唐瑶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