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人生》⑥|唐朝人的日常:吃肉、喝酒、烤大饼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3:43 1

摘要:他很多诗作中频繁出现的米、稻、谷、粟等意象,都是与普通百姓的温饱最密切的食物,也是唐代民生的缩影,同时折射出这位诗圣在接受平凡后仍然胸怀天下、济时拯世的圣者境界。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杜甫心系苍生的情怀。

他很多诗作中频繁出现的米、稻、谷、粟等意象,都是与普通百姓的温饱最密切的食物,也是唐代民生的缩影,同时折射出这位诗圣在接受平凡后仍然胸怀天下、济时拯世的圣者境界。

爱吃胡食的唐玄宗,如何创造出兼容并蓄的大唐盛世?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胡食西来,盛唐时期最典型的标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这两句诗,回忆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说是忆昔,实则讽今,是鼓舞唐代宗恢复往日繁荣。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王朝的强盛不完全等于军事震慑、帝王威严,更是人民富足、政治开明带来的安全感和文化自信。

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外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著名学者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那时,入居长安的异族甚多,长安也因此在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等方面展现西域之风尚。其他社会各方面,也隐约有所胡化。各种胡俗,在唐极其盛行。

在饮食交流中,胡食西来,是盛唐时期最为典型的标志。而开元盛世的帝王——唐玄宗,对西域风味的饮食尤为喜爱。

胡食的传入,对华夏饮食来说是一件大事情。

《旧唐书》中记载,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这里提到的胡食,是指西北少数民族的风味美食。

胡食在宫廷里的兴盛,也非一朝一夕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大量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对于异域风情有了一定了解。到了隋初,社会安定,政权辐射到不同地区和少数民族,西域诸国以朝贡的方式将土产引入宫廷。

在丰富多样的宫廷饮食中,胡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作为一种异域新奇的饮食文化被贵戚纷纷效仿。

可以说,胡食的普及是自上而下的,由宫墙内到宫墙外,再到市坊间,最终成为全民喜爱的美食。

在胡食传播中,长安人接受了炙烤兽肉的方法,具有胡风的烤炙方法和中原特色的蒸煮文化共存于唐人菜谱中。随之而来的,还有胡舞、乐器和食器。

作为胡人的日常饮食,胡饼早在西汉时期就传入中原。汉灵帝十分喜爱这份西域特产,《太平御览》中为此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魏晋以后,胡饼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与不同民族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结合,名称从“胡饼”变为“抟饼”、“麻饼”。

到了唐朝,样子跟馕差不多的胡饼又被称作“胡麻饼”,成为唐玄宗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

爱吃胡食的皇帝

关于胡饼的制作方法,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由此可推测,胡饼以面粉为原料,制作时涂抹油,撒上芝麻,在炉内烘烤而成,中间也可加入馅料。

这种传自西域的美味,还在唐玄宗落难时救过他的命——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杀掉了采取坚壁清野战法的高仙芝和封长清,导致潼关失去屏障长安的作用。

之后,唐玄宗又派遣上了年纪的哥舒翰统领军队拒敌。哥舒翰在判断敌我双方的形势后,同样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

然而在奸相杨国忠的鼓动下,唐玄宗下旨强令哥舒翰出战,最后果然大败。

长安沦陷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逃到咸阳时,只能进食杨国忠献上的胡饼。而民间奉上的粗糙之食,只能用手掬着进食。其凄惨狼狈之状,不敢想象是帝王所受之境遇。

在盛唐前期,唐玄宗不仅仅是吃胡饼,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吃肉。

各种肉类食品中,他尤其喜爱吃羊肉、野猪肉和鹿肉。这些肉食,除了由宫廷采购和地方朝贡,更是可以通过狩猎而得,因此唐玄宗经常亲自打猎。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画家韦无忝对唐玄宗狩猎场景的写生,他在唐玄宗狩猎后画出的“一箭中两野猪”,令玄宗十分满意。

唐代传奇小说集《宣室志》中,有描写唐玄宗在咸阳狩猎过程中看到一头巨鹿,命人取来弓箭,一箭致命。随后让厨师炙烤鹿肉。

一个王朝的兴衰,与饮食风格存在密切联系,历代贤明君主因此尤为注重饮食节俭的好习惯。

太子李亨陪父亲唐玄宗吃饭,御膳房传来一盆胡饼、一只烤羊腿。李亨用小刀割完羊肉,取过胡饼,擦掉刀上的油渍,然后把胡饼吃掉了。

唐玄宗看到太子这一举动,对他爱惜食物感到十分满意。用刀割肉食这种饮食方式,颇具胡风,儒雅斯文之外多了几分豪迈。

李亨虽被立为太子,却如履薄冰,父亲在武惠妃的诬陷下杀掉三个皇子,成为他的前车之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趁自己手握兵权,索性平乱称帝。

唐玄宗对于肉食的制作方法,并不拘泥于御膳房的厨艺,有时他自己也会搞一些创新。唐代诗人卢言在《卢氏杂说》中记载,唐玄宗命人射鲜鹿,取血煎鹿肠,称之为热洛河。

据说鹿血煎鹿肠能补肾强劲,唐玄宗对自己的创意十分得意,还赏赐给了安禄山等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人喜好饮酒,市坊间酒肆很多。

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后,葡萄酒、三勒浆等众多品类的酒类从西域传入中原,在发达的商经济下走入市坊间,成为人人得以享用的美味。

诗仙李白有诗云:“五陵年少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唐代边塞诗人王翰留下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是唐人特有的豪气,唐玄宗年轻时期同样如此。《唐语林》中记载:

李隆基在潞州(今山西长治)任职,进京朝觐时与长安的豪门子弟在昆明池游玩。当时,他身着戎服,架鹰于臂,惹得众豪门子弟不快,其中一人让大家自报家门,以看门族官品。

李隆基说完后,众人皆惊。而他连喝三杯酒,吃完一个“巨馅”,然后骑马离去。

此事之后的三个月内,宫廷发生政变,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李隆基从此走进皇权统治的核心位置,开创了开元盛世。

长安的酒肆多由胡人所开,而胡人中的美女,也就是胡姬,最为亮眼。因此,“酒家胡”又有“胡姬酒肆”的说法。

胡人擅于抓住商机,开办酒肆后,从家乡雇能歌善舞的异域美女,再以鱼、羊和其他胡食作为下酒菜招徕顾客。品尝着正宗的胡酒和美食,欣赏着胡姬的舞曲,实乃人间一大享乐。

中国产美酒之地,多是中亚胡族聚居之所,比如长安西市。而当垆卖酒的女子多是胡族美女,她们凭借姣好的面容和优美的舞姿,聚集在长安西市一代的歌楼酒肆之中。

民国史学家陈寅恪通过考证认为,《莺莺传》以及《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就属于当时的酒家胡姬,崔莺莺的真实身份,是酒家胡曹九九。

除了胡饼和胡酒,许多蔬菜瓜果也来自西域,比如黄瓜、茄子、苜蓿、莴苣、葡萄、扁桃等等。砂糖、胡椒、胡芹等调味品的引入,也让中原食物的风味更为新奇。

胡汉文化的交流,离不开唐代的强盛和开放。胡风与中原文化的深度结合,不仅仅是饮食,还体现在艺术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方面,汉代的丝绸之路也为之得以复兴。

一个国家和文明的强盛,除了武力威严和制裁手段,更是源于富足的物质基础,让人们具有文化自信和包容度。

就像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成为胡食在唐代传播和植根的沃土。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胡汉文化的交流。

胡食的传入,成为盛唐时期最典型的标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兼容并蓄的开元盛世,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仓皇出逃。逃亡过程中靠吃胡饼充饥,其狼狈之状不敢想象是帝王所受境遇。

大文豪苏轼,在其坎坷人生中体现出怎样的通透豁达?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来源:梦宇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