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唑仑,快速入睡,减少觉醒次数,安全用药!要当心4个副作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4:53 1

摘要:晚上11点还在刷手机,凌晨两点还翻来覆去睡不着,早上六点被闹钟吵醒却像没睡过一样。这种“入睡难、醒得早、醒了再难睡”的困扰,几乎成了现代人普遍的夜间写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晚上11点还在刷手机,凌晨两点还翻来覆去睡不着,早上六点被闹钟吵醒却像没睡过一样。这种“入睡难、醒得早、醒了再难睡”的困扰,几乎成了现代人普遍的夜间写照。

有人选择熬过去,有人则选择吃药。其中,艾司唑仑成了不少失眠者的“救命药”。这药据说能“快速入睡”“整夜安睡”,还“副作用小”。可问题来了:它真的这么“安全”?标题里提到的“四个副作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值得担心?

艾司唑仑,其实是一类叫做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成员。它的“兄弟姐妹”还有地西泮、劳拉西泮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像“医院专用”的药,但艾司唑仑因为“轻微、好用、效果快”,在普通人中间认知度反而更高。

从药理机制来说,它主要是通过增强大脑中一种叫做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让神经“安静下来”,从而达到镇静、催眠、抗焦虑的作用。所以,它不只是治疗失眠,还能缓解焦虑、预防癫痫发作。

听起来是不是很万能?不过,“万能药”背后从来都有代价

首先说说它的入睡速度。有数据指出,服用艾司唑仑后,大多数人在30分钟内就能入睡。对那些在床上翻来覆去两个小时的人来说,这种效果简直像“魔法”。

不仅如此,它还能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尤其对“半夜两三点醒来后再也睡不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解脱。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第一个被忽略的副作用:白天犯困。不少人吃了艾司唑仑之后,第二天起床时会觉得脑袋昏昏沉沉,像没醒透一样。这种“宿醉感”并不是错觉,而是一种真实的药物残留效应。

它的半衰期虽然不算长,但对老年人、肝功能差的人来说,代谢速度更慢,药效残留更久。结果就是——晚上睡得好,白天像梦游。

尤其是开车、操作机器的工作人群,吃了艾司唑仑后第二天可能会反应迟钝,甚至出现短暂的判断障碍。这种情况下,风险就不只是“打个哈欠”这么简单了。

还有一个常被低估的风险是耐药性和依赖性。简单来说,就是刚开始吃一片就能睡着,过一段时间就得吃两片,甚至三片。再后来,不吃就睡不着,吃了也睡不好。

这就是第二个副作用:形成依赖。一旦连续服用超过两周,身体就可能开始“适应”这种药物,一停药就会反跳性失眠,甚至出现焦虑、心慌、出汗等戒断反应。

这不是心理作用,是实打实的生理现象。不少人就是在这种“吃也不是,不吃更难受”的循环中,被药物绑架了。

第三个不可忽视的风险,是记忆力下降。这不是危言耸听。艾司唑仑在发挥镇静催眠作用的同时,也会对大脑的海马体——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区域——产生抑制影响。

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长期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会增加认知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的风险。甚至一些研究显示,每天一片,连续几年,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一倍以上。

这就让人不得不小心了。“睡个好觉”的代价,难道是“忘记今天”?

第四个副作用,算是比较隐蔽但同样危险——跌倒风险增加。特别是老年人,在夜间起夜时,药效未过,意识模糊、步态不稳,很容易摔倒,导致骨折、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很多老年人摔一跤就得住院,甚至一病不起。而这背后的“元凶”,有时候就是晚上那一片看似无害的安眠药。

当然,问题也不在于“艾司唑仑不能吃”,而是吃得要对、吃得要少、吃得有节制

医生通常会建议:短期使用,比如连续吃不超过7天,最多不超过两周。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避免长期依赖。

同时也要注意,服药时间最好在睡前15-30分钟,而且一定要确保之后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至少7小时以上),否则第二天残留效应更明显。

有些人会想,“那我吃半片不就好了?”这倒是个思路,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女性、肝肾功能不好的人、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甚至青少年,都不建议随便使用。

别小看“半片药”,对某些人来说,副作用的门槛并不低。

而且,和其他药物一起吃也要当心。比如和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一起使用时,可能会加重中枢抑制效应;和酒一起喝,更是绝对禁止,后果可能是呼吸抑制、意识丧失,甚至危险生命。

酒精和艾司唑仑的组合,就像是给大脑“断电”开关按下加速器

所以,有些人说,艾司唑仑是“救命药”。的确,对那些长时间严重失眠、焦虑到影响生活的人来说,它确实可以是“短期救命稻草”。

但如果用错了、吃多了、不停地吃,它也可能成为“慢性陷阱”。

有没有替代方案?当然有。现在越来越多研究支持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更安全有效,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睡眠卫生教育、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

这些方法虽然见效没那么快,但胜在没有药物副作用、不容易复发,更适合长期改善。

而且很多人一旦建立了规律的作息、生物钟稳定,失眠自然会改善。只是需要一点耐心而已。

说到底,艾司唑仑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乱吃。它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成依赖。

再强调一遍,吃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听朋友推荐、不要网上自购、不要“感觉有效”就无限续杯。

睡觉这件事,靠的是调节,不是控制。真正的好睡眠,是身体和大脑自然达成的共识,而不是靠一片药片强行按下暂停键。

如果真的需要药物帮助,那也没关系。但记得,药,是用来“过渡”,不是“常驻”

参考文献:
[1]李梅,汪卫东.苯二氮䓬类药物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关系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4):455-458.
[2]王晓丽,刘颖.长期使用艾司唑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2,38(10):1232-1236.
[3]徐志红,周静.苯二氮䓬类药物依赖性的临床观察与干预对策[J].中国药房,2023,34(01):102-105.

来源:鲁豫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