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业证还没捂热,母校就改名了!”一位泉州师院毕业生调侃道。这所二本院校已为“泉州大学”之名奋斗十余年,甚至被网友戏称“福建最执着更名高校”。数据显示,全国近5年有47所学院成功更名大学,而泉州师范学院自2011年起连续四次冲击更名失败,却仍在2025年省政府
“毕业证还没捂热,母校就改名了!”一位泉州师院毕业生调侃道。这所二本院校已为“泉州大学”之名奋斗十余年,甚至被网友戏称“福建最执着更名高校”。数据显示,全国近5年有47所学院成功更名大学,而泉州师范学院自2011年起连续四次冲击更名失败,却仍在2025年省政府文件中被明确支持。这场持续15年的更名拉锯战,藏着地方高校逆袭的野心与无奈。
历史情结:
1958年曾短暂存在“泉州大学”,下设工、农、医、师范四学院,后因政策调整解体。如今更名被视为“复兴历史荣光”;校友资源发力:60%闽北特级教师毕业于其前身,政商界校友力推“复名运动”。现实困局:
硕士点硬伤:教育部规定更名需至少10个硕士点,该校2025年仅3个获批,且无博士点;师范浓度不足:58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仅占30%,远低泉州师范学院65%的“师范纯度”;地域认知混乱:外地企业误以为校址在泉州下辖县级市,错失校企合作机会。石化王牌:与中化泉州联合培养“智能炼厂工程师”,2024届毕业生年薪18万+,超省内一本均值;海丝文旅:开设“世遗讲解与直播”课程,学生带薪实习于泉州22处世界遗产点,抖音账号“海丝大学生”粉丝破50万;芯片突围:联合晋江三安光电开设“半导体封装专班”,毕业生包揽厦门联芯厂技术岗,倒逼学校采购千万级光刻教学设备。考生红利期:
分数洼地:2025年物理类录取线503分,比闽江学院低97分,却共享“福州大学联培硕士”资源;政策套利:报考“苏区专项计划”降30分录取,毕业直通宁德时代供应链岗位;隐形福利:更名过渡期企业“押注”合作,三棵树涂料提前签约2026届材料专业学生,月薪8000元起。对标案例警示:
嘉兴大学:更名后硕士点从2个暴涨至11个,但2024年就业率反降5%,因盲目扩招导致师资稀释;合肥学院:更名合肥大学后集成电路专业崛起,却因过度倾向理工科,文史专业沦为“调剂垃圾桶”。校长直言:
“更名不是终点!我们现在既要冲刺硕士点数量,又要防止变成‘综合性大杂烩’。”——泉州师院某分管副校长内部讲话。
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凭“专科逆袭本科”火出圈,泉州师范学院的更名执念更像一场豪赌——赌政策延续性、赌产业风口、赌考生信心。或许正如一位老教师感慨:“我们不需要‘大学’虚名,需要的是把芯片实验室建在晋江鞋厂流水线旁!”
互动话题:你觉得高校更名是面子工程还是真逆袭?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大飞侃大山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