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格权司法保护,让民企吃下“定心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6:32 1

摘要: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加强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司法保护,及时制止侵害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名誉权等人格权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10月16日央视新闻)

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加强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司法保护,及时制止侵害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名誉权等人格权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10月16日央视新闻)

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涉及网络自媒体蹭热点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侵害民营企业声誉、基于不当目的注册商标侵害民营企业家人格尊严、无事实依据抹黑企业或者企业产品、在微信朋友圈及群聊中发布侮辱性言论侵害企业名誉权、同业竞争者虚假投诉进行商业诋毁等问题。

10月10日,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从六个方面对审判执行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用具体条文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的19项内容进行了落实和细化。特别强调了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功能,及时制止侵害人格权的违法行为。

上述典型案例旨在以案释法,指引各级司法机关正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导意见》,撑起法律“保护伞”,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震慑别有用心者诋毁行为,有效保护民企及企业家人格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企业法人的人格权,主要包括:法人名称、法人名誉、法人荣誉以及信用权和法人秘密权等人身基本权利,是企业赖以经营存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企业人格权作为法定明确的权利内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否则涉嫌违法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进入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发展迅猛,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舆论空前活跃。这种情况下,网上不时出现诋毁特定民营企业信誉的不实言论,特别是一些自媒体为蹭热点、博流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或者通过标题党形式误导公众、降低企业社会评价,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精神压力,严重侵害企业的人格权,干扰民营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最高法有关《指导意见》和典型案例的发布,及时回应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司法需求,将民企人格权司法保护力度提升至新高度,有助于打击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出版物等传播渠道,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进行抹黑、贬损和丑化等侵权行为,有利于保护企业人格权、营造健康清朗网络空间、关心尊重企业家良好社会氛围,以及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让广大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来源:宁县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