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编织亚洲博物馆事业发展经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7:32 1

摘要:历时12天,汇聚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7名学员和18位优秀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探讨博物馆风险评估、数字遗产保护、藏品管理、国际合作等议题。

历时12天,汇聚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7名学员和18位优秀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探讨博物馆风险评估、数字遗产保护、藏品管理、国际合作等议题。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主办的博物馆管理能力建设与提升国际培训班在浙江杭州举办。此次培训班着眼于提高亚洲各国的博物馆综合管理能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本次培训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工作岗位的学员,通过分组合作,热烈讨论结出一份份硕果。这不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传递,更是全球文博界携手共进的见证,生动诠释了全球文博事业的多元魅力,也让学员深刻体会到不同文明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共通理念。

来自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韦斯娜·日夫科维奇,从风险评估视角引入全新的遗产保护理论,采用“ABC量表”对博物馆文化遗产进行风险评估,为博物馆预防和应对风险提供一套全面且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

比利时登德尔文化遗产中心文化遗产顾问希尔克·阿里斯从定义、发源和管理等方面,阐述数字遗产和数字遗产保护管理的探索,使用元数据和飞轮模型定制数字化遗产方案,让学员对如何量化管理文化遗产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所在的学习小组成员来自伊朗、中国、柬埔寨和马尔代夫。在藏品描述、风险管理、数字遗产使用等课程的讨论中,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实践提出不同观点,在持续的沟通中,我们逐渐拓展思维并更加理解彼此,最终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成果。”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馆员张倩说。

在实地考察中,学员走进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良渚博物院等文博机构。

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学员沉浸式漫游在1∶1复原的山水画作《富春山居图》(合璧版)中,极高清晰度的低反射玻璃拉近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在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感受“文化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大家纷纷感叹中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博物馆建设水平。

在参观良渚博物院时,学员在学习先进的考古发掘技术和文物保护知识,感受“良渚故事”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探讨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的共鸣。“‘良渚文化’是蕴含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智慧与传统,为我们借鉴中国发展道路和文化遗产事业带来启发。”来自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局的开发官员威廉·马尔科姆·德普·维拉辛哈说。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学员参观了馆内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观摩科研基地人员以一根针线展示丝绸文物修复技术。“没想到这里承担了敦煌莫高窟出土丝绸的修复、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合作纺织考古等众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考古、保护与研究项目,未来愿与科研基地加强合作,期待共同推进科研成果和人才孵化等工作。”一些学员表示。

近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以“研究型,国际化,全链条,时尚范”为办馆特色,以“弘扬中国丝绸文化,传播丝绸之路精神”为己任。系统实施“丝绸之路国际伙伴行动”“丝路之绸文明探源行动”等六大行动,创新打造“国丝环球展柜”等三大标识性品牌,努力构建“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蚕桑丝织人类非遗馆”双馆模式,在国际交流合作、纺织非遗保护、预防性风险管理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介绍,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专家授课+小组讨论+实地研修”的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通过“文化沙龙+ICCROM之夜+小组活动”,构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持续跟踪推进教学成果转化,扩大跨国导师与学员朋友圈,强化可持续合作机制,共同编织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经纬,让文化遗产保护的“丝线”串联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浙江紧扣文脉赓续,赋能文化遗产‘焕发青春’;推进深度融合,激活文化发展‘一池春水’;开拓国际视野,绘就文明互鉴‘满园春色’。”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徐晓表示,期待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推进博物馆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深度合作项目。

培训学员体验制作扎染 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