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个发布会现场以白色为背景,黑色为点缀,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高级感。相比一些品牌的狂野张扬和繁到无以复加,北京现代的低调优雅简约到了极致分明。
作者:王珊珊
在国内新能源车大干快上的时代,合资车企集体陷入转型阵痛期。北京现代以拒绝浮躁、坚守本质的姿态,锚定了一个“真・质”的价值坐标。
近日,“北京现代品牌战略沟通会暨首款纯电平台SUV全球首秀”活动在上海Studio 88 Space正式开启。
整个发布会现场以白色为背景,黑色为点缀,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高级感。相比一些品牌的狂野张扬和繁到无以复加,北京现代的低调优雅简约到了极致分明。
和高管团队的沟通没有花活儿,只见真章。面对三大灵魂拷问:会不会退出中国市场?未来能不能干好?新车能不能成功?
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双双做出了强而有力的回应:“不退出”、“能干好”、“能成功”。
▲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 李双双
“慢造车”的底蕴
“快造车”时代是时候该终结了!
近日,某新能源车品牌道歉事件再度撕开了行业的伤疤。快速改配和补偿背后,折射的是新势力造车种种微博眼球的功能堆砌与伪需求泡沫。
而“辅助驾驶”替代“智驾”话术背后,既是一场在政策铁幕下的集体求生,也是一场改写行业规则的生死竞速。通过“快造车”带来的品质缺陷与用户信任危机、流量内卷与品牌信任透支,最终损害的是用户的生命安全。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汹涌浪潮中,北京现代不是“跑得最快”的先锋队,却是“走得最稳”的实力派。
正如李双双所说,“北京现代不是一个网红品牌,不为博眼球、卷流量,也不会喊口号,要做的是‘慢造车’,要打造的是具有‘新质力’的产品。”
这种“慢”,不是原地打转、故步自封,而是在正确方向上的定力和笃信,舍得一时之利,换取长期的沉淀。
北京现代背靠现代汽车和北汽集团,前者有57年的造车历史,连续3年销量位居全球前三,构建了燃油、纯电、混动、氢能源多线并行的技术矩阵。此外,现代汽车研发的AAM商用飞行器、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和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也陆续由实验室转向应用市场。
后者是中国新能源先行者,12年入围世界500强,掌握三电核心技术,建成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完整本土产业链。这样的组合让北京现代既具备跨国车企的技术厚度,又拥有本土企业的市场灵敏度。
时至今日,北京现代累计产销已经突破1200万辆,其构建的“Quality+”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单车超百万公里耐久性”验证;连续7年蝉联J.D.Power车辆可靠性研究冠军,C-NCAP和C-IASI双五星认证;450家销售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构建起不可替代的信任基石。
“当行业追求短平快,我们选择守护造车的本质——23年积累的不是销量数字,而是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李双双表示。
“在中国市场一定能干好”
“中国市场始终是各大车企战略的核心。任何一个跨国企业都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
在李双双看来,如今的中国市场不仅是全球车企的“必争之地”,更是现代汽车集团全球战略的核心。他分享了分享几组数据:
中国汽车市场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新车销量突破3000万大关,从一个汽车大国逐步变成汽车强国;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占比超过40%,相当于欧洲、北美市场总和的2.3倍,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6万辆,同比激增19.3%,首次登顶全球出口第一大国。更关键的是,全球前十车企44%的销量依赖中国市场。
在“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全新战略支撑下,北京现代将从组织、研发、产品三个方向着重发力三个本土化:
第一是本土化组织调整,成立中国战略事业部,由现代汽车集团CTO直接领导,300人本土团队专注智能驾驶、用户体验研发,打破传统合资企业的决策壁垒。
第二是本土化研发合作。目前北京现代已与宁德时代、博泰、毫末等国内领先的技术企业达成合作,将引入更多先进技术,打造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用车要求。
第三是本土化新品体系。未来四年,北京现代将每年推出2-3款新能源车,涵盖轿车、SUV、MPV等车型,实现纯电、混动和增程全覆盖。
全球化布局方面,北京现代致力于成为全球出口基地,2025年力争全球出口乘用车10万辆,完成翻倍,并争取未来几年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北京现代正在探索一条“以中国需求定义全球产品”的创新路径。
比如,现代汽车将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中国路测数据同步至全球研发体系,北汽集团的智能化技术通过合资公司输向海外市场。这种双向技术流动,既能让北京现代快速响应中国市场变化,又能将中国创新成果反哺全球市场。
“我们在中国市场一定能干好。”李双双坚定地说道。
ELEXIO,五年磨一剑
某种意义上,造车的本质就是对复杂度的管理。比如,驾驶是一套以操控为核心的系统;安全是一套以防撞为核心的系统;乘坐是一套以体验为核心的系统。这都需要历经多年的打磨和验证。
然而,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部分车企为了追求短期效,“研发周期缩短”已成为车企竞速的标签。这场“速度竞赛”背后也是“生死博弈”。车企被迫将研发周期从“年”压缩至“月”,甚至出现“边设计、边试制、边量产”的“三边工程”。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新车故障频发”与研发周期过短直接相关,维权成本激增导致品牌忠诚度下降。
在喧嚣浮躁的氛围中,北京现代祭出了“五年磨一剑”的首款纯电平台SUV ELEXIO,以“慢功夫”诠释“真·质”实力。
ELEXIO,源于英文单词ELECTRIC(电动)的创意变形,显示其纯电基因,同时也蕴含着北京现代为用户提供大众化电动出行体验的决心。
所谓“真”,即用真材实料的产品、真诚的服务、真实的价格建立用户的信赖;而“质”,则是通过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引入”,构建更坚实的品质护城河。
秉持从“网红”到“长红”的产品观,ELEXIO以中国家庭用户真实场景需求为原点,以“需求倒推”产品设计,融合东方美学与未来科技,实现“好看”与“好用”的统一。不仅如此,ELEXIO在内蒙古牙克石完成-30℃耐寒测试,在新疆吐鲁番通过45℃高温验证,确保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
今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突破的关键节点,大众、丰田、本田、日产等传统巨头加速电动化布局,通过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破局。
ELEXIO首秀亮剑,北京现代不仅是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为整个合资阵营探索转型路径,更是打响合资反击战的重要举措。新车预计今年三季度上市。
北京现代的转型启示在于,新能源竞争不仅是产品竞赛,更是体系能力、文化融合与战略定力的综合较量。其以五年研发周期打磨ELEXIO、以“战略性忍耐”布局未来的实践,印证了“深蹲比冲刺更能抵达远方”的哲学。在喧嚣的产业变革中,这种沉淀底蕴的长期主义,或将成为合资品牌转型的破局范式。
造车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创新与突破也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长期主义,捍卫品质初心,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来源:人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