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家的认知中,"养儿防老" 的思想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子女赡养父母,在法律层面的责任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过去,在家养老一直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多代同堂,子孙满堂,老人含饴弄孙,子女亲自照料起居。任何偏离这种模式的行为都容易受到质疑和指责,于是,将老人送进养老院
在大家的认知中,"养儿防老" 的思想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子女赡养父母,在法律层面的责任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过去,在家养老一直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多代同堂,子孙满堂,老人含饴弄孙,子女亲自照料起居。任何偏离这种模式的行为都容易受到质疑和指责,于是,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常常被等同于抛弃和不孝。
另外,影视作品和文学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养老院的负面形象,比如某些剧里演老人在养老院被护工冷眼对待,或者因为和别的老人有小矛盾就没人管,这些情节虽然可能是为了突出主题某种,却也给观众留下了养老院环境普遍不好的刻板印象,让大众潜意识里对养老院产生排斥心理。
还有就是,一些人为了博取眼球,将道听途说的一些个例发布到社媒上,经过添油加醋的传播,一个负面事件就会演变成整个养老行业的“集体污点”。这些片面且情绪化的内容,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网络时代,像病毒般扩散,不断加深大众对养老院的偏见,让养老院的污名化愈发严重。
当996工作制成为职场常态,当独生子女需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强行将老人禁锢在家庭场景中,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绑架?那些在养老院门口徘徊的子女,真正恐惧的或许不是“不孝”的标签,而是整个社会尚未建立对新型养老方式的包容。
老人和孩子,乍一看是人生两个不同的阶段,但细细琢磨,他们确实存在不少相似点。从生理角度来看,老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行动不便,需要他人的照顾,孩子在年幼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样需要大人的呵护,在心理需求上,老人和孩子都渴望得到关爱和陪伴。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社交圈子缩小,容易产生孤独感,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也会面临分离焦虑,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关心。
当前社会对两种托管的双标其实挺耐人寻味的,送孩子入园成了"教育投资",送父母养老却成"情感破产"。这种认知割裂暴露了人类自私的本能与深层的代际价值排序。我们潜意识里将孩子视为未来的希望,愿意倾注时间、金钱与情感,将其成长视为值得投资的光明前景,却对老人的衰老避之不及,下意识地将赡养与沉重、负担划等号,忽视了他们同样需要情感滋养与生活尊严。
当年轻人讨论“老人该不该送养老院”时,本质上是在争论:我们是否愿意像对待孩子那样,给予老人同等程度的耐心、尊重与资源倾斜?
如果一家养老院运营得当,环境良好、服务周到,完全可以成为老人的 “幼儿园”,上海一家养老社区就开设了"银龄大学",老人们在这里学习插花、编程甚至直播带货,这种的积极养老模式被证明,机构养老可以开启老人的人生新阶段。
养老院可以是老人的幼儿园,但托管老人的子女存着怎样的心思,也决定了老人是去“幼儿园”,还是在孤单中“老去”,若子女能定期探望、用心了解老人需求,积极参与养老院组织的活动,与工作人员保持沟通,老人在养老院也能感受到温暖与重视。反之,即便养老院条件优越,老人也会陷入情感荒漠,这才是真正需要批判的“伪养老”行为。
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子女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后就对老人不闻不问的情况,这种 "一送了之" 的行为,50% 是因为懒惰。有些子女工作有点忙、有点生活累,觉得照顾老人是个麻烦事,从早到晚要操心老人的吃喝拉撒,自己又要忙事业、忙孩子,实在不想再费心去照料老人,就简单地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把照顾老人的责任全推给养老院的护工和工作人员,自己平时很少去探望,电话也很少打,就当把老人 “安置” 好了,自己能轻松一些,这是典型的因懒惰而逃避责任。
另外 50% 则是因为缺乏关爱和责任感,甚至可以说是 "坏"。有些子女可能对老人本身就没有多少感情,或者因为一些家庭矛盾,如财产分配不均、过去家庭琐事引发的纠纷等,对老人心存怨恨,把老人送养老院不是为了老人好,而是为了眼不见为净,不想再和老人有过多接触,彻底把老人 “甩” 掉,自己过 “清静” 日子,这种行为无疑是很自私、很恶劣的,是对老人情感和生活需求的漠视。
无论是懒惰还是自私,这样的 “一送了之” 都会给老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当养老决策掺杂利益算计,再高端的养老院都成了道德遮羞布。
很多人认为,只要把老人留在家里,让老人住在自己身边,就是孝顺的表现。然而,在家养老并不一定意味着孝顺。有些子女虽然把老人留在家里,但对老人的生活不闻不问,不关心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甚至对老人恶语相向、虐待老人。
而且,在家养老对于一些有特殊护理需求的老人,比如半身不遂、失智失能的老人,子女如果没有经过专业护理培训,很难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像给老人翻身、预防褥疮、进行康复训练等关键护理环节做不到位,反而导致老人身体状况恶化。真正的孝顺应该是想尽办法让老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妥善照顾,而不是单纯地把老人留在身边,却没有实质性的照顾质量。
更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是否将“孝”简化为物理空间的共处?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顺的关键在于用心关爱老人,无论是在家养老还是在养老院养老,只要子女能够经常看望老人,关心老人的需求,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就是孝顺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看待养老院,养老院逐渐 "去道德化",不再被简单地与不孝划等号。这是一种进步,然而,我们也要警惕。
原本能约束子女赡养行为的道德规范失效后,养老院或许会沦为冷漠子女推卸责任的工具,老人的权益将失去保障。
当我们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时,真正该反思的不是“孝”与“不孝”的问题,应当是整个社会是否能为老龄化做好准备。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用“幼儿园”与“养老院”制造对立,而是真正理解生命不同阶段的需求时,真正的“孝道”才会出现。#养老院##父母老了,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送父母去养老院,你支持吗?#
来源:贝詹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