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宣布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0糖、0卡、0脂,这些“0危害”标签看似引领我们走进“健康”时代。不过,让人愤懑的是,这些所谓的“健康”,实际上只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运动健身后,一瓶冰镇“0糖0脂”汽泡水成为首选;
偶然路过超市,也要选择被打上醒目的推荐标签的“非油炸”薯片解解馋......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宣布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0糖、0卡、0脂,这些“0危害”标签看似引领我们走进“健康”时代。不过,让人愤懑的是,这些所谓的“健康”,实际上只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营销陷阱”。当我们在享受“无负担”的美味时,其实正在付出更“昂贵”的健康代价。
令人欣喜的是,3月27日,国家出手整顿食品标签,“不添加”“零添加”不允许再使用。这些改变让大众对食品健康又多了一份希望(图1)。
图1:官网截图
那么这些“伪健康”骗局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0糖”骗局:无糖饮料如何致肥胖于无形当你喝下一口无糖饮料时,那些比蔗糖甜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会激活舌头上的甜味受体。代糖的甜度通常是蔗糖的180~200倍,长期食用会让你的味蕾变得迟钝[1],天然水果的甜味逐渐变得索然无味,普通甜度也无法再满足你。更重要的是,这种虚假的甜蜜引发了“心理补偿”——“既然饮料是0卡的,多吃块蛋糕也没关系”。研究表明,选择无糖饮料的群体平均会多摄入20%的固态食物热量,而大脑的奖赏机制被扰乱后,对甜食的渴望只会越来越强,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你开始不断追求更甜的食物,摄入更高的热量,囤积更多脂肪。
此外,从机制上看,此类甜味剂虽然没有热量,但依然可以“骗”过身体,开启“糖分处理程序”。以阿斯巴甜为例,当甜味信号传到大脑后,身体会立即开始运转:胰腺开始分泌胰岛素,肠道准备吸收葡萄糖,细胞整装待发准备接收能量……[2-3]但代糖根本不提供葡萄糖,就像开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这种长期的“狼来了”效应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基础代谢率紊乱,反而增加糖尿病风险和脂肪囤积倾向。除了“糖代谢”的负担,研究表明[2,4],阿斯巴甜及其代谢物会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脑肿瘤。而乙酰磺胺酸、三氯蔗糖、甜叶菊、木糖醇和赤藓糖醇等非营养性甜味剂(NNS)也对身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害[5]:改变肠道菌群使其更易引发炎症,破坏饱腹感的神经激素调控机制,甚至加剧肥胖相关疾病。因此,我们不能再被简单的“热量守恒”理论蒙蔽,必须正视非营养性甜味剂可能带来的长期健康风险。
食品标签的隐形陷阱:我们都被这些文字游戏骗了1“非油炸”的脂肪骗局[6]“非油炸”不等于无油,为了弥补油炸带来的酥脆口感,往往需要添加更多油脂和改良剂,如果发现植物油(或起酥油)等成分在配料表中排名靠前,即使是“非油炸”,热量也不会低。
2“零反式脂肪”的数字游戏按照国家标准,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或100ml,可以标注为0,因此,0不代表不含有反式脂肪。
3“无添加蔗糖”的甜蜜陷阱至于那些打着“无添加蔗糖”旗号的所谓健康食品,配料表里往往藏着葡萄糖浆、麦芽糖浆、果葡糖浆这些成本更低、升糖指数更高的替代品。
戳破食品包装上的“健康谎言”:如何识破健康假象那么,当我们走入琳琅满目的超市,如何读懂一张密密麻麻的食品标签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7-8]对此进行了讲解。▌关注五个关键指标
营养成分表就像食品的“体检报告”,想要判断一款食品是否真的健康,首先要学会解读这5个关键数据,也是我国规定的强制标示的“1+4”内容,即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7-8]。每个营养指标的意义及选购建议见下表:当你拿起一包“高纤维”的全麦饼干时,不妨先翻到背面的营养标签仔细看看(图2)。以某款大品牌饼干为例,每100g含2195kcal能量和5g糖,而饱和脂肪高达23.2g(占每日建议值的39%),且钠含量达345mg(占每日建议值的17%)。这样的饼干看似健康,实则隐藏着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风险,更适合偶尔少量食用而非日常选择。
图2:某大牌高纤全麦饼干线上电商平台详情页展示的营养成分表
那么,如果营养指标都符合建议量,就代表它属于健康食品吗?当然不是,还需要关注什么“成分”提供了这些营养指标。
▌仔细看配料表
根据国家食品标准规定,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排列,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简单来说,越是排在前面,含量越高。
比如,关注全麦面包配料表主要成分是小麦粉还是全麦粉,无添加蔗糖是否有其他添加糖,是否有添加脂肪等(图2)。
常见食物中的添加糖包括:白砂糖、蔗糖、果葡糖浆、麦芽糖、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浆、结晶果糖等,添加脂肪包括:代可可脂、植脂末(奶精)、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牛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植物油/食用油等。含有这些成分且排名靠前的食品建议较少选择。
小结
“0糖”等标签的消失,其实是件好事——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饮食?健康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不能简单地用“0糖”“0脂”来定义。真正的健康饮食,是建立在对食物本质的理解之上,而非对营销话术的盲目追随。这场食品标签的整顿,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规范,更是对我们饮食认知的一次重要启蒙。它提醒我们:健康不是通过规避某些成分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来实现。
参考文献:[1] Czarnecka K, Pilarz A, Rogut A, Maj P, Szymańska J, Olejnik Ł, Szymański P. Aspartame-True or False? Narrative Review of Safety Analysis of General Use in Products. Nutrients. 2021 Jun 7;13(6):1957. doi: 10.3390/nu13061957. PMID: 34200310; PMCID: PMC8227014.[2] Choudhary A.K., Lee Y.Y. The debate over neurotransmitter interaction in aspartame usage. J. Clin. Neurosci. 2018;56 doi: 10.1016/j.jocn.2018.06.043.[3] Ranney R.E., Oppermann J.A., Muldoon E., McMahon F.G. Comparative metabolism of aspartame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humans. J. Toxicol. Environ. Health. 1976;2 doi: 10.1080/15287397609529445.[4]Villareal L.M.A., Cruz R.A.M., Ples M.B., Vitor R.J.S. Neurotropic effects of aspartame, stevia and sucralose on memory retention and on the histology of the hippocampus of the ICR mice (Mus musculus) Asian Pac. J. Trop. Biomed. 2016;6 doi: 10.1016/j.apjtb.2015.11.001.[5] Christofides, Elena A. “POINT: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Obesity-Not the Solution and Potentially a Problem.” Endocrine practice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vol. 27,10 (2021): 1052-1055. doi:10.1016/j.eprac.2021.08.001[6] “非油炸”未必更健康 “0反式”不代表脂肪含量低 _光明网[8[《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 (2017-2025年)》本文来源|医学界肥胖频道
责任编辑|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