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曼远眺清晰的博格达峰,感慨万千。她表示虽然李白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并非身处新疆,但“天山”作为古代诗词中一个重要的地理意象,常常象征着遥远、壮阔的边塞和难以抵达的高峰,承载了无数诗人对新疆的想象与情怀。
巍峨的天山,横亘于新疆大地
千年来不仅是地理的屏障
更是诗人笔下壮美与苍茫的象征
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到岑参的“千峰万岭雪崔嵬”
古人的诗句里,天山是边塞的豪情
是征人的乡愁,是西域最动人的画卷
蒙曼在红山上解读李白古诗《关山月》。资料图片
这一次,蒙曼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边塞诗
这一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这些经典的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气冲天
让我们用最“网红”的方式,重新发现它的壮美!
博格达峰在蓝天的映衬下银白耀眼,与城市建筑相互交融。
天山:雄浑与孤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蒙曼远眺清晰的博格达峰,感慨万千。她表示虽然李白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并非身处新疆,但“天山”作为古代诗词中一个重要的地理意象,常常象征着遥远、壮阔的边塞和难以抵达的高峰,承载了无数诗人对新疆的想象与情怀。
博格达峰常年积雪,是许多古代诗人笔下,“天山”意象的灵感来源之一,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描绘的那种苍茫、雄浑、壮美的意境,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边塞风情。
蓝天下的博格达峰雄伟壮阔。 资料图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摧折白草的卷地北风,恰如能够带来花团锦簇的春风一般,一夜间裹挟着急骤的大雪在天地间塑造出了千树万树琼枝瑶花的繁荣与壮丽。岑参在天山脚下做了最浪漫的悖论——用江南春色形容塞外苦寒。但正是这种反差,让戍边将士的坚韧跃然纸上。
他浪漫的奇情妙思与天山奇丽雪景的融合孕育出了这个咏雪的千古名句,从此“天山雪”不再只是酷寒、恶劣的象征物,而且也成为充满阳刚之气的雄奇壮美的象征。
在澄澈蓝天的映衬下,博格达峰静静伫立在天地之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与向往。资料图片
绿洲与丝路:生机与繁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王翰以一句诗凝固了盛唐边塞的豪情宴饮。这不仅是将士出征前的壮行酒,更是西域文明与中原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碰撞出的火花。葡萄、夜光杯、琵琶与宴乐,共同绘成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
被天山昆仑环抱的西域,自古物产丰饶。葡萄作为“紫色明珠”,经张骞通西域传入中原,其酿造的美酒成为唐代贵族宴饮的珍品。与之相配的夜光杯,以白玉雕琢,月光下流转星辉,当酒液注入杯中,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便悄然开启。这些西域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东传,重塑了中原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盛宴从未落幕。从汉唐至当代,西域与中原在物产、艺术、习俗上的交融不断深化,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这场始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对话,仍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续写新篇。
在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俄罗斯商品馆,消费者选购进口商品。资料图片
“廛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官柳绿如云。”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
这两句是他在诗中对乌鲁木齐生活风貌、风土人情的简单描述。他在书中介绍,富商大贾多聚集在乌鲁木齐的旧城南、北二关,“夜市既罢,往往吹竹弹丝”,“土俗然也”。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个繁华热闹的市井之像。
这可能会让你联想到哪里?没错,是二道桥。从今天的乌鲁木齐“南门”地铁站继续向南行进,就到了二道桥。这个因一座木桥而得名的地方,自清末民初时起,就是南北疆及周边国家人们进行物物交换的中心。百年的岁月不仅没有沧桑它的容颜,反倒因为一处现代化巴扎建筑,而焕发新的光彩。它就是新疆国际大巴扎。
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空间场域,正以文化实践的笔触,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图景。图为大巴扎景区人来人往。资料图片
其中,一座80米高的观光塔已成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塔身以传统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再辅以夜间灯光线条的勾勒,完美的成为当地最“出片”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何止有“吹竹弹丝”,如果你乐意,随时都可以和着周围店铺传来的欢快的鼓点歌一曲舞一曲。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文化地标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正成为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魅力的窗口。图为来自贵州的锦鸡舞艺术团的演员、新疆本土演员和游客一起跳大众芦笙舞互动。资料图片
边关烽烟与家国情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与祁连雪山的壮阔背景下,王昌龄笔下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仅是唐代将士的誓言,更成为新疆大地千年戍边精神的缩影。楼兰故地作为丝路咽喉,曾是汉唐与匈奴争夺的焦点。诗中“黄沙”既是西域荒漠的真实写照,也隐喻战争环境的残酷——沙粒裹挟刀光,金甲在风沙中磨损,将士的皮肤被烈日炙烤出裂痕,但他们的意志却如天山岩石般坚硬。
新疆的戈壁与雪山,自古便是英雄的试炼场。唐代安西都护府曾在此驻军,构建了“百战”的历史图景。如今,“黄沙”的意象在新疆延续——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响应祖国号召,奔赴万里边疆……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
陆游笔下的“天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新疆山脉,更是南宋文人收复河山的集体执念。天山北麓的轮台曾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岑参诗中“轮台九月风夜吼”的壮烈,在南宋却成为遥不可及的梦。陆游以“心在天山”自喻,实则痛陈朝廷偏安之弊。绍兴和议后,淮水成为宋金疆界,而天山脚下的牧场与烽燧,只能存于文人的想象中。
这种时空错位的悲怆,在今日新疆的戍边故事里得到另一种解答。新时代戍边人的坚守与担当,将自己活成了扎根边疆的“胡杨树”,以赤诚之心守护着一方安宁……
银白色的博格达峰雪山与乌鲁木齐市城市交相辉映、与丝丝云雾相环绕,美不胜收。资料图片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
古诗词中的天山早已超越地理概念
更是中华文化的诗意符号
正如蒙曼所言:
当我们远眺博格达峰时诵读“明月出天山”
在大巴扎的灯火里感受“廛肆鳞鳞两面分”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