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老板私底下一直对自家的上代动圈旗舰“光”是颇为自信、甚至骄傲的,因为我依稀记得某个他非常喜欢的日本制作人曾经亲口夸赞光是他听过声音最正的耳塞。当然了,不论这位人士的专业背书是何等权威,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回忆起光的声音,我依然可以非常笃定地认为它是一个比较明
没有任何八股文的形式,但看完,你大概会对这个塞子有个宏观的印象,不过本文可能存在一定阅读门槛。
水老板私底下一直对自家的上代动圈旗舰“光”是颇为自信、甚至骄傲的,因为我依稀记得某个他非常喜欢的日本制作人曾经亲口夸赞光是他听过声音最正的耳塞。当然了,不论这位人士的专业背书是何等权威,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回忆起光的声音,我依然可以非常笃定地认为它是一个比较明亮清秀型、略偏中上盘的女声向、小编制杂食向的耳塞,而且低频的处理也很符合大家对水月雨家族的刻板印象,注重弹性和细节、而缺乏了一些气势与落地感,至少你还是能从光的身上,看到水老板曾经作为一个小4党的影子。与其说把新旗舰“illustrious 光辉”去类比上一代的光,我反而觉得它是一个大号版、终极版的Kato、或者更硬朗一些的Kadenz,而且它也完美符合我心目中对真正意义上的“严肃还原”的预期。如果说前代的光还颇有水月雨家族历史以来的典型风格,那么光辉则是一款可以面向所有发烧友、专业音乐人的产物,也是我心目中一款把水月雨家族的调音上限给拔高了一个档次的型号。
在开箱、外形设计、配件方面,我对光辉其实有一些微词,首先就是这个开箱过程完美致敬前代,除了插画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面板的风格与前代无二、而且原线的质感并不是很上档次、尤其是耳挂处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弧度”不是很自然,同时在声音上我也觉得挺拖后腿的,但这里做一个前置结论,抛开原线去谈单元潜力的话,光辉的硬素质表现可以去持平现役几乎所有的贵价单动圈产品。此外,外壳的用料当然没含糊,钛合金车出来的壳子,黄铜镀金的前腔和导管,而且这次腔体的厚度略多了一点、整个外形看起来也是更有一种重峦叠嶂的感觉,但懂行的应该知道动圈结构的进气和泄气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光辉在内腔设计上要比前代复杂的多、并且会从外壳的结构上有所体现。而和前代比退步的地方在于,光辉取消了外部的那一层TiN氮化钛涂层,那是一种媲美金刚石硬度的材料,光辉做不到像光那样可以抵御各种磨损和撞击,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点。
不过虽然腔体有所加厚、也不再是金灿灿的颜色,但光辉依然不失为一个好看的、佩戴极为舒适的耳塞,腔体小、导管深度合理,基本上各种耳型都通吃,不过隔音能力自然是比不上像流星这种类公模设计、能在耳朵上卡的死死的腔体。而银色镜面的外壳是永不过时的经典设计语言,这方面和前代比哪个好看就见仁见智。原配线采用的是无氧铜镀银,线体比较细、柔软度高,腔体的母座做了下沉式限位槽,0.78插针插进去后的阻尼感较强、牢固度高,并且标配了4.4和3.5可换插头。
水月雨每次在迭代自家的动圈技术时,都会在详情页里写出非常详细的介绍,我相信关注过的朋友们应该已经在不同版本的评测里见过相关摘要了,这里我也就不再去做复制粘贴的事儿,总的来说,光辉这次追求、且实现了更极致的非线性失真表现,而对于球顶、悬边等细节的优化我相信客观存在,但其实比较难用指标来量化,你们需要知道的核心关键词是全频段最高0.03%、最低是低于0.002%的THD表现, 并且这次的调音方向是Diffuse Field(扩散长)-HRTF函数,可以理解为是追求极致的回放参考性和声音准确性的调教方向,适合严肃专业向的分析与监听。
下面是不是觉得我要开始讲声音了?别急,我再bb两句,其中很多是深夜和水老板煲电话粥问出来的干货,而且和光辉这个产品是直接相关的。
你们到底好不好奇,水月雨这么多年的动圈膜片迭代,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水老板给到的答复是,他也会关注到一些新兴的材料,比如钻石振膜,属于是他很早就接触到、但暂时并没有使用的膜片,就从光辉这个型号而言,他在一个耳塞的量产阶段,追求的是一个多方面参数的平衡性,希望在振膜基材的刚性、阻尼系数、球顶、悬边稳定性等方面各个方面都要出色,既需要刚性带来的出色高频延展、也得有好的阻尼系数带来平坦的响应、也要悬边在大形变的时候足够稳定没有太多额外的应力,而光辉的单元,就是他们所追求的这类“平衡型”单元的一个集大成方案。
那么,为什么同样都是扩散场HRTF,光辉会比光来的更出色?甚至低频明明更少、却听着很澎湃?
即便回看过来,光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产品,但光其实在临上市之前还是增加了一点低频(即便在很多人的视角里低频依然偏少)、且高频响应的平坦程度并不够好,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光这个型号并没有完美贯彻HRTF函数的纯粹性”,但光辉做到了。而了解扩散场HRTF的应该知道,其实如果严格贯彻,反而是会削弱低频量感的,那,为什么光辉听起来却低频更加的凶猛、下潜更深、更澎湃?这里就涉及到光没有实现的一个前腔结构、在光辉上实现了,这个前腔结构是用于消除驻波、减少高频衍射的东西,所以,光辉在(理论层面、测量层面)低频量感更少的前提下、实现了比光更好的低频质量,其实是基于高频更加平滑所导致的一个延伸变化。就像我开头提过,光的高频其实还是存在一些的拔亮痕迹、但光辉却非常准确,这个特性反哺了更好的低频质量。我也曾经说过,高质量的低频必然需要一定的量感支撑,但光辉却不符合这个特性,这也是完美贯彻扩散场HRTF的结果。如果你依然不了解什么是扩散场HRTF,其实就是由频响平直的监听音箱,播放测量信号后由头与躯干模拟器采集获得的频响,再基于这个频响去补偿耳机和音箱因为传输路径而带来的耦合差异,换言之就是,把通过入耳式耳机接触耳道后所听到的这个频响、补偿为接近你听频响平直型监听音箱的频响,也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经过了时间验证的算法,如果你不理解为什么平摊的、还原向的低频为什么也可以做到澎湃有力,其实回想一下,那些低频频响非常平直的顶级无源音箱,低频听起来差吗?理解这个道理,就会理解,不添油加醋的、好的“回放”就足够演绎出色的低频。
行文至目前已经两千字有余,依然没有写到具体声音,究其原因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我对光辉这个产品在评测角度和思路层面的匮乏而导致的另一种撰稿方式。
光辉的声音笼统地去描述的话非常好讲,它和前代的光在音色层面相似度并不算多,也没有创业初期水月雨的那种典型调音风格,比如,它的高频没有那种明显拔亮的痕迹了、男声也没有那么薄了、低频也不会过于清瘦,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超大尺寸的、冲程更大的动圈发出的声音,整体的密度表现也在动圈里是第一梯队,直逼那些售价一两万、以及可能用外部线材或者机内线等方式来调音、加厚度的高端型号,而密度作为动圈和其它单元相比的最大短板之一,好像在光辉身上也不怎么成立。
如果用具体的型号去类比,光辉可能更像是一个终极版的Kato,但是又比Kato更宽松、大动态更好,但光辉人声部分的那种厚度和气息丰富度又更像Kadenz,但没有Kadenz那么的松软,听着有点像是加了动铁或者平板的那种扎实、敦厚。而这次很多人所吐槽的原线拖后腿,其实我也不打算为水月雨找补,但换句话说,当你给光辉换一根更好的线材时,它的越级真不是说去越级PK一些大几千块的动圈竞品,而是直接跳两三倍的价格去媲美Acoustune、DITA、Horizon Doom家的东西,但毕竟原线的水平就摆在这里,探索的空间也只能交给你自己,我拿嘴吹也吹不走这根线的标配事实嘛,我能说的是,不用担心“酱油贵过鸡”的事儿,对光辉线材的投资,会让你能够获得超越耳塞+线材总价的回报。
光辉到底适合哪些人呢,我尝试做一下定义吧。
首先当然是有严肃监听/分析需求的音乐工作者,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确实从专业人士那边得到过肯定的答复,甚至单纯从全频段频响的平直性来说,它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工具耳塞之一、我也打算拿它长期做前端设备的参考型号;其次,是适合一众动圈爱好者,光辉并没有丢失一个“好听的动圈耳塞”应有的特性,包括但不限于宽松舒展、低频弹性好、空间混响自然等;听音口味上,我觉得光辉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偏向,即便不换线的前提下也可以胜任多种音乐类型,比如考验素质的大编制、OST,比如考验音色细腻度的室内乐、爵士,甚至它明快的高频和清晰的线条依然可以去听水月雨用户里占大头的二次元ACG用户,只是这一次它的高频没有太多圆润化的打磨,可能对渣录音不如上一代光那么友好。但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光辉的高度杂食,它也会因此没有任何的“毒性”,但因为它有很好的音源、前端的揭示力,所以需要靠前端等东西去调味,那既然提到揭示力,最后,我觉得光辉非常适合自己对前端、线材、耳塞套等有无止境的折腾欲望,希望能够在耳塞上得到反馈的用户,任何的细微变化都可以在它面前无处遁形,让你感受到折腾的反馈与乐趣。
如果以上内容看完,你还是一头雾水的话,我觉得可以结合其他作者的文章,看完一番以后再来重新回顾我这篇,我相信你能够更彻底地了解光辉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副耳塞。
来源:李凌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