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电视,尤其是早上七点之前,各种各样的虚假电视广告充斥荧屏,夸张的疗效承诺、虚假的专家人设与编造的患者案例不断上演,令人疑惑的是,这种乱象为何逐渐已经被大部分人 “熟视无睹”了呢。可惜由于那些个患者要么太丑,要么体型太奇葩,说真的,让人看的直恶心。但是为什么
打开电视,尤其是早上七点之前,各种各样的虚假电视广告充斥荧屏,夸张的疗效承诺、虚假的专家人设与编造的患者案例不断上演,令人疑惑的是,这种乱象为何逐渐已经被大部分人 “熟视无睹”了呢。可惜由于那些个患者要么太丑,要么体型太奇葩,说真的,让人看的直恶心。但是为什么这样的都知道虚假的电视广告为什么就屡禁不止,并且被大众习以为常了呢?
我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媒介环境变迁造成的虚假广告的影响力在大幅削弱、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见怪不怪”,当然也有社会治理方面存在漏洞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媒介环境的多元化稀释了公众关注度。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的注意力被短视频、社交媒体、在线直播等新兴平台分散。电视的开机率持续走低,年轻群体甚至将电视视为 “摆设”,广告受众结构逐渐向中老年群体倾斜。当虚假广告的 “主战场” 与主流消费群体产生错位,其引发的社会震动自然减弱。同时,网络平台海量信息带来的认知过载,使得公众对虚假内容的敏感度下降,形成 “见怪不怪” 的麻木心态。
痴迷新媒体的年轻人
其次,长期暴露导致的 “广告免疫” 效应显现。虚假电视广告往往采用相似的套路:夸张的 “包治百病” 话术、身份可疑的 “专家” 背书、戏剧性的 “患者康复” 故事。长期接触此类重复、同质化的信息,公众逐渐形成 “条件反射” 式的防御机制,自动将广告与真实信息区隔,甚至以调侃、戏谑的态度对待。这种 “免疫” 虽能保护自身免受误导,但也客观上降低了对虚假广告危害性的警惕,使其得以在公众的漠视中继续存在。
令人炫目的广告
第三,社会治理的滞后性加剧公众无力感。部分虚假广告屡禁不止,甚至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折射出监管体系的漏洞。广告审核流程繁琐、跨部门协同效率低、处罚力度与违法收益失衡等问题,导致违规成本低廉。当公众多次举报却未见有效整治,便会产生 “举报无用” 的失望情绪,进而放弃监督。同时,维权成本过高 —— 从收集证据到诉诸法律,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承受,这也使得更多人选择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被指夸大疗效的著名滴眼液
最后,社会信任危机削弱公众干预意愿。在信息爆炸时代,虚假信息已渗透至多个领域,从网络谣言到金融诈骗,公众对各类信息的信任阈值不断降低。电视广告中的虚假乱象,只是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当人们普遍对商业宣传持怀疑态度,便会倾向于将虚假广告视为 “常态”,而非需要主动纠正的 “病态”。
被夸张的冬虫夏草
面对造假和各种虚假广告,说谎者“道貌岸然”一副专家气派,令人无语。参与售假的“感激涕零”,一副得遇神医的模样,令人作呕。偏偏这种情况这么普遍,这么平常,这么坦然,这么不知羞耻。这种状况不仅纵容了不良商家败坏了社会道德,更加剧了社会信任体系的不断被破坏,而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来源:天高云淡之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