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郑铭贤,男, 青海西宁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通信作者, 副教授, 硕士,从事植物资源利用与遗传育种等研究。
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简介:郑铭贤,男, 青海西宁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通信作者, 副教授, 硕士,从事植物资源利用与遗传育种等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60092)。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5年7期
引文格式:郑铭贤,杨莉娜,沈宁东,等.青海地区藏茴香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7):150-155,164.
长按识别
OSID开放科学计划
长按识别论文专属二维码,听作者讲述论文写作背景,与同行交流心得体会。
藏茴香(Carum carviL.),常生长于路旁、草原、山沟、河滩、山坡等处的二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伞形科(Umbelliferae)葛缕子属(Carum),又名葛缕子,在青藏高原俗称郭鸟、马缨子,种子呈长卵圆形,表面有纵棱,种皮深褐色。藏茴香因其全草富含挥发性成分,气味独特,其种子提取精油具有多重作用,是传统民俗佐料及藏药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及民俗文化价值。藏茴香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在北欧、非洲、俄罗斯等地人工种植当地育成品种及品系,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四川、西藏等地的藏茴香种质基本处于未被开发的完全野生状态,藏茴香种质间亲缘关系不明确,因此对藏茴香种质开展系统的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十分必要,而传统形态学等方面的亲缘关系鉴定存在易受环境变化、地理因素限制等影响结果准确性。
随着现代分子遗传学及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包括ISSR 、SSR 、SNP、RAPD、SRAP在内的DNA分子标记被大量开发,且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特性、亲缘关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ISSR标记技术无需事先获得序列信息和引物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多态性高、广泛试用等特点,可以用于藏茴香种质亲缘关系分析。
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藏茴香种质资源,这些种质间的亲缘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国内对于青海地区藏茴香种质间亲缘关系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需要更准确和可靠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
目的
研究青海地区15个藏茴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藏茴香种质资源保护和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以改良的CTAB法提取149个藏茴香个体鲜叶中的DNA,并用筛选的10个高效I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对15个不同生长地藏茴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藏茴香种质材料为2018—2019年采自青海省(编号为Q1~Q13)、甘肃(编号为G1)、四川(编号S1)共15个不同居群(地区)的野生藏茴香种子,各种质来源地详细信息见表1,藏茴香种质按居群划分并编号。ISSR扩增引物序列见表2。
结果
◆藏茴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该研究利用筛选的10个ISSR引物对15个藏茴香种质共149个个体(每个种质随机选取10个个体,Q10号种质9个)中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以引物UBC854为例(图1),扩增条带清晰明亮,青海地区藏茴香的DNA片段主要集中在250~2000bp。
注:M为DL2000 Marker;49~50为Q5种质;51~60为G1种质;61~70为S1种质;71~72为Q6种质。
图1 引物UBC854对藏茴香部分个体的扩增结果
由表3可知,10个引物共检测到9326个条带,多态性条带8413个,总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0.21%;平均多态性条带为841个;多态性条带比率为72.41%~100.00%,平均89.85%。藏茴香种质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50,Shannon’s 信息指数(I)平均为0.75。可见,10个引物在供试的15个藏茴香种质中具有较好的多态性,不同藏茴香种质间在分子层面具有遗传差异。
◆藏茴香种质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分化
分析藏茴香种质间的遗传结构可知,15个藏茴香种质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Ht)、基因多样性指数(Hs)、基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23、0.17、0.26和1.42。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26.02%存在于居群间,而73.98%存在于居群内部。基因分化系数(Gst)越低,基因流(Nm)反而越大,15个藏茴香居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大于1,说明发生遗传漂变的概率较小,藏茴香各种质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藏茴香种质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
从藏茴香15个种质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矩阵(表4)可以看出,15个藏茴香种质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4~0.97,平均为0.92;遗传距离是0.03~0.18,平均为0.08。其中遗传相似度最大的是Q10号(乌兰县希里沟镇郊区)和Q11号(都兰县夏日哈镇)的种质样本,相似系数为0.97,遗传距离最小(0.03),说明 Q10号和Q11号藏茴香种质间亲缘关系最近,差异较小;而Q4号(同仁县隆务镇)和Q13号(囊谦县香达镇东郊)种质间的遗传相似度最小,为0.84,遗传距离最大(0.18),说明这2个藏茴香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差异较大,从基因层面来说,二者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遗传距离较大。
◆青海15个藏茴香种质间的聚类分析
根据藏茴香居群遗传聚类图(图2),在遗传距离为0.04时,可以将15个藏茴香种质划分为3大类。来自四川省阿坝县(S1)和甘肃省甘南唐克(G1)居群被划分为第Ⅰ类;青海省同仁市隆务镇(Q4)和青海省班玛县江日堂乡(Q5)的2个居群被划分为第Ⅱ类;青海省其他11个居群(Q1、Q2、Q3、Q6、Q7、Q8、Q9、Q10、Q11、Q12、Q13)划分为第Ⅲ类。
图2 15个藏茴香群体聚类
◆藏茴香149个个体间的聚类分析
采用软件NTSYSpc 2.10e计算149个藏茴香个体的遗传距离,并利用MEGA64构建树状聚类图(图3),149个藏茴香个体在遗传距离为0.38时被划分为6个类群。
图3 藏茴香149个个体聚类分析
第I类是最大的类群,含109个藏茴香个体,占全部供试材料的73.15%,地理来源较为广泛;第Ⅱ类为Q5号种质(班玛县江日堂乡)的2个个体,占比1.34%;第Ⅲ类含18个个体,占比12.08%,其中Q1号(祁连县八宝镇)5个、Q2号(门源县青石嘴镇马场乡)4个、Q3号(互助卓扎沟)1个、Q6号(达日县窝赛乡)4个、Q9号(共和县青海湖)4个;第Ⅳ类含2个个体,来自Q1号种质(祁连县八宝镇);第Ⅴ类有16个个体,Q12号(称多县称文镇西郊)6个、Q13号(囊谦县香达镇东郊)10个;第Ⅵ类有2个个体,来自Q11号种质(都兰县夏日哈镇),这一类群与其他遗传距离最远。
藏茴香个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源地相同的藏茴香资源并不完全聚类于同一类群,青海同一藏茴香种质中的个体会分布于不同的类群中,而来自甘肃和四川的个体在分子层面亲缘关系更近,都属于第Ⅰ类群。
◆藏茴香个体的PCA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藏茴香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采用NTSYSpc 2.10e软件以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36.25%)和第2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2.65%)作为二维坐标系构建二维散点图(图4),对供试藏茴香的全部个体间亲缘关系进行比较。散点图呈现出居群内部的遗传差异大于居群间的差异(图4),所得结果与上述群体基因分化系数、基因流结果一致,Q3、Q4、G1居群种质高度集中,表明其遗传背景相似,亲缘关系很近,Q1、Q9、Q10、Q11、Q12、Q13居群中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大,这与个体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
图4 藏茴香149个个体的二维散点图
主成分分析能够直观反映出供试材料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根据二维散点图(图4)可以看出149个藏茴香个体在各个象限均有分布,并且藏茴香各个种质的个体重合度较高,个体较为分散,表明供试藏茴香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拥有广阔的遗传背景,其中距离越近的藏茴香个体间的遗传背景相似,亲缘关系较近。
结论
青海地区野生藏茴香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种质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这种基因交流在地域上呈现出一定的同向逐步扩散规律,青海地区野生藏茴香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个体间的差异。
更多推荐论文
论文推荐|安徽省主要发生水稻病毒病及其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论文推荐|叶面喷施硒肥对蓝莓果实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论文推荐|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5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论文推荐|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复配能力研究
论文推荐|三江平原不同季节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论文推荐|应用大蒜素缓解牛子宫内膜炎损伤的研究
论文推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推荐|基于边缘计算的AI-IoT智慧农业综合节能系统研究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