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朋友老张被公司叫去谈话,出门时抱着纸箱冲我们挤眉弄眼:"哥们儿提前退休了!"这位在外企干了18年的老油条,拿着24个月工资的赔偿金,转身就带着全家去新西兰自驾游了。
上个月朋友老张被公司叫去谈话,出门时抱着纸箱冲我们挤眉弄眼:"哥们儿提前退休了!"这位在外企干了18年的老油条,拿着24个月工资的赔偿金,转身就带着全家去新西兰自驾游了。
这场景在外企就像开盲盒——有人哭丧着脸出来,更多人却是憋着笑收拾工位。反观我表弟在民企被"优化",人力磨了他三个月,又是调岗又是降薪,最后逼得他自己写了辞职信。
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外企为什么都喜欢突击裁员,当天宣布当天走人?
一、外企裁员像吃快餐,国内企业像熬老火汤
全球500强的HR们,处理裁员就像麦当劳员工做汉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次贷危机,他们早把"裁员套餐"玩出了花。咨询公司给备好《裁员宝典》,法务部早就把N+3赔偿算得明明白白。
就像宜家卖个柜子都要算进5年后的维修费,外企定产品价格时早把未来裁员成本摊到每个零件里了。所以他们真到裁员时,掏钱那叫一个干脆,毕竟这钱二十年前就开始攒了。
二、资本市场的狼性:要见血封喉
你见过美股财报季吗?那真是资本市场的饥饿游戏。CEO要是敢说"给我们半年时间优化团队",股价分分钟给你表演跳水。去年微软宣布裁员当天,股票反而涨了3%——投资人就爱看这种"快刀斩乱麻"的狠劲。硅谷更绝,全员签的是"随时滚蛋"合同(at-will employment),上午写代码下午就能抱着纸箱走人,连"N+1"都没有。
但资本主义也有"温柔一刀"。欧洲企业就像分手还送纪念册的前任,会给员工3-6个月缓冲期。
荷兰某化工巨头裁员时,不仅发赔偿金,还附赠职业规划课。不过这种温情戏码在华尔街看来纯属矫情——耽误一天就多烧一天钱,亚马逊仓库为啥装监控防员工偷懒?就是怕你临走顺走两包纸巾。
三、打工人变"定时炸弹":多留一天都是祸
朋友在某跨国药企当主管,他说裁员当天最怕两件事:要么员工在系统里埋雷,要么把客户名单揣兜里。去年他们裁了个销售,结果人家转手就把年框合同带去了竞品公司。现在外企裁员都跟反恐演习似的:上午通知,中午收电脑,下午保安盯着你删微信。有公司更绝,裁员当天直接断VPN,连厕所纸都算好用量。
国内老板们总幻想"好聚好散"。前阵子某互联网大厂裁员,提前三个月放风声,结果被裁员工组团刷差评,把公司APP从4.9星刷到2.3星。还有更绝的,某设计公司让被裁员工继续上班,结果人家天天在办公室直播吐槽老板,硬是把辞退搞成了网红出道。
四、赔钱这事:外企当成本,民企当施舍
在外企干了十年的莉莉说,她拿的赔偿金够付首付了。这不是老板大方,而是人家早把这笔钱算进经营成本了。就像星巴克每杯咖啡都含"未来打碎杯子"的成本,外企的定价早把分手费摊到每个产品里了。反观国内老板,赔钱时心疼得像割肉,某制造业老板的名言是:"给赔偿金不如多买两台机器,机器又不会告我。"
但风向也在变。某新能源汽车厂去年裁员时,不仅按2N赔偿,还给员工推荐下家。这操作直接把#神仙公司裁员#送上热搜,反而招来更多人才。说到底,裁员也能裁出品牌效应——你把员工当累赘,人才就把你当备胎。
看着老张朋友圈的雪山湖泊照,我突然悟了:外企把裁员当经营,国内企业把裁员当事故。一个像职业杀手,讲究快准狠;一个像菜鸟劫匪,自己先慌得手抖。
但话说回来,现在95后整顿职场,说不定哪天国内企业裁员也能裁出仪式感——领完大礼包,出门左转拍个抖音,转身就去大理开民宿。
这年头,到底是公司裁员工,还是员工裁公司,还真不好说呢。
来源:细说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