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神舟二十号相较于此前的历次任务又多了数项突破!首先就是任务复杂度的再次提升,任务期间将执行更高频率的在轨维修操作、更密集的科学实验以及更复杂的舱外活动。
神舟二十号飞船从点火升空到如今,已经在轨飞行了整整半个月。
虽说只是六个月任务周期的“起步阶段”,但这短短半个月,对航天员们来说,却早已进入了节奏紧凑、丝毫不敢懈怠的轨道生活。
本次神舟二十号相较于此前的历次任务又多了数项突破!首先就是任务复杂度的再次提升,任务期间将执行更高频率的在轨维修操作、更密集的科学实验以及更复杂的舱外活动。
例如实验对象之一的“涡虫”——涡虫的体长仅有几毫米,却具备惊人的再生能力。即便被切割成几块,也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自我重构,被科学界称为“生物界的孙悟空”。
传统地面研究由于重力环境干扰,在细胞再生实验中存在一定局限,而空间站提供的微重力平台则为“解锁生命再生密码”提供了理想条件。
为了研究太空环境对这一奇妙生理机制的影响,神舟二十号上的航天员们会将涡虫不同切段放入专门的生物培养装置中,启动其“太空再生”计划。
除此之外,航天员还要对空间站结构进行维护,加强舱外空间碎片防护能力。别看太空安静无声,但在低轨道上,其实遍布各种高速运行的微小碎片。
哪怕是一颗仅有米粒大小的金属残片,撞击空间站时的能量也足以打穿铝合金外壳。因此,安装防护装置并进行舱外巡视,也是航天员们在轨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与太空中忙碌的神舟二十号同步运行的,还有地面上的“后备力量”——神舟二十一号!自神舟二十号发射以后,二十一号就已进入“备射”程序,进入待命状态。
“发一备一”是我们目前载人飞行的标准配置,保证任何时候,如果空间站突发问题,地面能在最短时间内将航天员送上去,实施紧急支援或返回任务。
当然,不仅飞船随时待命,执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航天员团队也早已选定,今年2月我国航天工程办公室已经对外确认,目前乘组正在全面投入任务训练。
按照惯例,任务乘组一旦确定,便会全程闭环管理,进入长达数月的严格集训期,这些后续任务人选将在模拟器中演练程序、推演突发状况,基本不可能出现在公众活动中。
那么,问题来了——就在本月10日,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的一场名为“奔向太空·逐梦星河”的马拉松活动中,59岁的航天员邓清明出现在了现场。
不是视频连线、不是隔空问候,而是实打实地为选手颁奖,并接受了媒体采访。这是否意味着,他无缘神舟二十一号任务?
答案,大概率是肯定的。
航天员是否“露面”,看似与飞天无关,实则是中国载人航天体系中“公开信号”的一部分。
历来参与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在任务前夕都会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这是任务保密与训练强度共同决定的。相反,在任务前高频公开亮相的航天员,则往往是“非本次任务人员”。
邓清明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他用了25年才第一次飞上太空,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史上“最迟圆梦”的人,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年龄最大的“首飞航天员”。
2022年11月,他随神舟十五号进入中国空间站,执行为期半年的任务,2023年6月成功返回。
自那之后,关于邓清明是否还能再飞天,一直是媒体与公众关心的话题,人们也期待他能够再度执行任务!
不过,59岁的年龄,虽然在地面工作中经验丰富,但若再度承担长周期太空任务,体能和应激状态的考验将大于以往。
而随着这次公开露面,也预示着邓清明将不会在今年执行任务,明年神舟二十二号任务时,他将达到60岁,希望也很渺茫了。
事实上,中国航天事业进入空间站阶段后,对任务执行的要求不断提高,航天员平均年龄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任务也日趋复杂。
更快速的出舱频率、更高强度的科学实验、更长周期的驻留时间,这些都对航天员的生理极限提出挑战。
随着我国航天员选拔制度的成熟,第三批、第四批航天员陆续加入队伍,一批更加年轻、综合能力更强的航天员正在崛起。
这也意味着,像邓清明、杨利伟等中国载人航天初期的重要成员,正在逐渐从一线飞行任务中淡出,转向培训、科研管理、航天文化传播等岗位,成为推动整个体系运转的“幕后中坚”。
邓清明的出现,或许正是中国航天新老交替的缩影。他不再只是那个“从未飞过却一直在准备”的符号,而是从“梦想实现者”转变为“梦想传递者”。
马拉松赛上,他的一句“马拉松有终点,征程没有终点”,不仅道出人生感悟,更像是对一段航天生涯的温柔告别。
而中国的征程,却还在继续。
去年,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结果已陆续出炉。据公开信息,此次选拔范围进一步扩大,首次向香港、澳门地区招收载荷专家,体现了国家航天战略的更高层次融合与协同。
这些新成员将经过数年系统训练,逐步接替前辈的岗位,成为未来十年空间站运行、深空探测任务的主力军。
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到如今神舟二十号稳定在轨、神舟二十一号整装待发,中国载人航天已走过二十余年。
从单点突击到体系化运作,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这是时代赋予的一次跨越。老将或将谢幕,但航天梦不会止步。
太空的征程,终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谢幕而停下脚步;而每一位曾经执着仰望星空的航天员,终将在中国航天的历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轨迹。
来源:林白八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