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现在人呐,白天像猫一样困,晚上像狼一样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是刷视频就是加班写稿,搞得黑白颠倒。你以为你是夜猫子,身体却当你是耗子,早早就开始偷你健康的米粮。
哎呀,说起熬夜这事儿,真是“说起来像开水,喝下去才知道烫”!
你说现在人呐,白天像猫一样困,晚上像狼一样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是刷视频就是加班写稿,搞得黑白颠倒。你以为你是夜猫子,身体却当你是耗子,早早就开始偷你健康的米粮。
我是个全科医生,平时在门诊看病,晚上也轮班进ICU,熬夜这档子事儿,我是见得多、熬得多,也劝得多。
你要说“医生不是也熬夜吗?你们怎么不出问题?”嘿,这事儿啊,不能看表面,咱也是熬夜熬出了门道。今天我就不整那些板着脸的健康讲座,咱坐下来拉家常,好好聊聊这“熬夜”怎么个“减伤”法。
熬夜不是闹着玩的,真不是!
先别急着翻白眼,说什么“我年轻,身体扛得住”。年轻不是护身符,是预支健康的信用卡。你刷得欢,账单总有一天得还。
有个小姑娘,前两年总是熬夜追剧、刷短视频,一天睡不了四五个小时。她说自己“睡少点没事”,结果去年体检查出肝功能异常,脂肪肝比家里那瓶花生油还油亮。她来门诊的时候,眼圈黑得能赶上熊猫,她一边看着化验单,一边自言自语:“我以为只是晚睡,原来是在慢性自杀。”
长期熬夜最狠的一点,是它不声不响地毁掉你的免疫系统。咱身体啊,它不是铁打的,是靠无数“细胞小工人”撑起来的。
你一熬夜,这些工人就像加班的打工人:没饭吃,还得通宵干活,久了罢工是迟早的事儿。
熬夜这事儿,到底伤哪儿?
别以为熬夜只是第二天头晕脑涨、精神不好,那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大菜,是你看不见的内伤。
第一,熬夜伤肝,尤其是凌晨一点到三点这段时间,是肝的“夜班时间”。
你不睡,它加班;你再喝点酒、吃点宵夜,它就得连夜赶工、加急处理毒素。时间久了,肝细胞一个个累成“肝囊泡”,你以为那是肥,是虚胖!
第二,熬夜扰心,心脏和血管的关系就像锅和火,火太猛锅就炸。夜里是身体降压、修复的时候,你不睡,它就没法“打补丁”。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人,血压更容易波动,心率不齐说来就来。
第三,熬夜毁脑,尤其是记忆和情绪。你是不是发现,一熬夜就变“迷糊”?脾气还特别暴躁?那是因为大脑的“垃圾清理系统”——脑脊液循环,在你睡觉时才开工。你不睡,它就罢工,垃圾越堆越多,记忆越来越差。
熬夜也有“技术”,别干熬
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了:“那医生你们不也熬夜吗?你们怎么不出事?”嘿,我们是“带技巧的熬”,不是“裸奔式熬”。
熬夜不是不要命,而是要命就别乱熬。
第一招,白天补觉不是“睡回笼觉”,而是“还债”。午睡20分钟,不多不少,刚好够大脑“洗个脸”。如果前一晚真熬了通宵,白天可以小睡两小时,但千万别拖到傍晚,那叫“借东墙补西墙”,晚上更睡不着了。
第二招,咖啡别乱喝,它就像“兴奋剂小流氓”,用得好是帮手,用不好是内鬼。咖啡因有半衰期,一般六小时才代谢一半,晚上九点喝咖啡,就等于半夜三点还在嗨。真正的用法是:熬夜前一小时喝一小杯黑咖啡,别加糖、别加奶,干脆利落地提神。
第三招,别空腹熬夜,也别“胡吃海塞”。夜宵不是用来“补偿情绪”的,是用来“安抚内脏”的。一碗小米粥、一点煮鸡蛋,或者一小块全麦面包,够了。别弄火锅、炸鸡、烧烤,肠胃会恨你恨得牙痒痒。
身体不是机器,是“情绪动物”
咱们的身体啊,它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它是个有性格、有脾气的“老朋友”。你哄一哄,它就给你面子;你冷落它,它就挠你心窝子。
有时候,熬夜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因为焦虑、烦躁、思虑太多。你以为你在刷手机,其实是在逃避现实。
情绪不好,是熬夜的“隐形推手”。所以,别只盯着“怎么补救”,也得问问“为什么熬夜”。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是不是没人倾诉?是不是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
真正“减伤”的方式,是让自己慢慢回到生活的节奏里。
你可以试试写睡前日记,把心里的事儿写下来;也可以听点舒缓的音乐,像是古筝、评弹,或者老年广播电台,那种“慢悠悠”的节奏反倒能安神。
误区一箩筐,别再自欺欺人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纠正几个“熬夜流传的谣言”。
“我晚上12点前睡就不算熬夜。”——错!真正的“健康睡眠时间”是晚上10点到早上6点,超过11点就算熬夜。
“白天补觉能补回来。”——错!白天的补觉质量差,褪黑素分泌不够,深度睡眠时间少,补不了夜间那种“黄金修复期”。
“年轻人扛得住,熬点夜没啥。”——再错!熬夜的影响是“慢性累计”,不是立马倒下,但身体会记账,到时候“连本带利”收回来。
那么,熬夜怎么“减伤”?
来,划重点,这几招是我在ICU熬夜生涯里,摸索出来的“保命技巧”。
· 熬前准备:提前吃点缓慢释放能量的食物,比如燕麦、鸡蛋、香蕉,让身体有“备用电池”。
· 熬夜时:保持室内亮度,注意坐姿,不要窝在床上熬;每小时起来走五分钟,别让血液“打瞌睡”。
· 熬后修复:睡前喝杯温牛奶或小米粥,补充色氨酸,有助于入眠;第二天别猛补觉,规律作息慢慢调。
最重要的是,下次别再熬了,身体不是玩具,不能反复拆装!
结语:咱不是玻璃人,但也不是铁人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身体也是这个理儿,你可以一时沉默,但它终究会说话。
咱们不是玻璃人,一碰就碎;但也不是铁人,能扛千斤。身体是你最忠诚的朋友,它撑你一次两次,但你得学会珍惜。
熬夜可以是被迫,但别变成习惯。伤害能少一点儿,是一点儿。
参考文献:
[1]王小云,李红,张敏. 睡眠质量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 31(4): 520-523.
[2]吴倩,赵文,陈思敏. 长期熬夜对青少年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3(1): 85-88.
[3]刘玉红,彭萍. 褪黑素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现状[J]. 医学综述, 2024, 30(2): 198-20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岐黄传人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