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与上海,人脉和文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9:45 1

摘要:然而,无锡并不是这个都市圈中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却始终保持着与上海的密切关系,常常会使人想起“大上海”与“小上海”的历史话题。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上海崛起为国际大都市,100多公里之外的无锡也超越了曾经的第一大城苏州和昔日的上级府城常州,紧跟着迅猛崛起

无锡,始终是上海都市圈中的重要城市。

然而,无锡并不是这个都市圈中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却始终保持着与上海的密切关系,常常会使人想起“大上海”与“小上海”的历史话题。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上海崛起为国际大都市,100多公里之外的无锡也超越了曾经的第一大城苏州和昔日的上级府城常州,紧跟着迅猛崛起,以经济实力和市面繁荣得获“小上海”别称。这个话题被一再提起,却大都围绕经济展开。我却认为,上海和无锡的关系,除了经济层面的紧密,更重要的是深层的人脉和文脉。

上海与无锡都曾是普通县城。无锡比较古老,是勾吴古国的核心区域,在秦汉之际就已建县。但就经济文化而言,直至清代都还不及相邻的州府附郭县吴县和武进县发达。上海在元至元二十九年建县,至1840年前后不过50万人口,算不上重量级县城——据道光三十年的数据,彼时无锡已有120万人口。到1911年,上海人口已猛增至140多万,1920年达200万。人口迅速增长是城市发展壮大的标志,背后则是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无锡也在此期间同步发展并超越了周边的老牌州府城市。这两个城市的崛起,是江南率先进入时代转型的历史性标志。

在上海迅猛增长的人口中,有一股人流从无锡而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张叔和、周舜卿、祝大椿、荣宗敬等一众著名锡商均在其中,还有更早的胡德培、丁明奎等开办冶坊铁行的创业者。据说,在上海鼎鼎大名的800多位民族工商实业家中,无锡人有130多位。苏州路一带的21家冶坊铁行中,14家是无锡人开办的。跟随这些锡商进入上海的还有大批员工。在荣氏企业中,无锡籍员工占70%多。而在现如今的文娱领域,上海观众耳熟能详的主持人曹可凡、演员胡歌也都曾公开表示自己是无锡籍,他们的祖辈都是这个时期从无锡来到上海。

众多企业的创办和人流的进入,不仅为自己获得了发展机遇,也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增添了城市活力,这些无锡人成为上海新市民,改善了上海的人口结构,为上海地域经济文化注入了新元素,同时,也熔铸出上海与无锡之间广泛而紧密的人脉。

1906年,锡商周舜卿在上海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信成商业储蓄银行,是一家面向上海普通大众的银行,本金50万银圆,开业后存款曾高达700余万银圆,辛亥革命前实有资本增至110万银圆。1907年信成银行在无锡开办了分行,主要为无锡创业者兴办实业服务,加强了上海与无锡的经济脉络。最早的本土地产商之一匡仲谋,在20世纪20年代末规划建造了上海当时最大的综合市场,于1930年春开业,引发了一场振兴国货、抵制日货的运动。锡商奚润如则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上海创业,有“颜料大王”之称,培养的两个徒弟虞洽卿和贝润生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大腕级人物,两人此后分别出任上海总商会会长和全国商联副会长。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西路1081号那幢老洋房就是奚家老宅,后来成了现在梅龙镇酒家的所在地。而上海市中心的江阴路,原名孟德兰路,原籍江阴青阳的锡商葛凤池于1921年买下了这条路上的一幢别墅,若干年后,这条马路亦被改名为江阴路。

纵观世界工业革命的历史,平民是工业文明的主导和主力群体。五四运动提倡平民革命、平民文学、白话文以及科学、民主、个性解放等等,也都是平民精神的表现。平民精神具有人文情怀,勇于创新进取,在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精神,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应该就是上海与无锡的共同文化气质。当然,上海比无锡还更多了一种面向大海的姿态,比无锡更加开放进取和兼容并蓄,所以,无锡还从上海学到了很多理念和思路。

近代旅游的主要标志是大众化和产业化,上海作为客源地,主要提供旅游服务,在国内最先创办了“中国旅行社”。而无锡则最先兴起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表现出对旅游产业链的呼应。以1912年荣德生建造的中国近代第一座山林公园——梅园为开端,无锡工商企业家出现了造园热潮,据《无锡园林志》(2013版)统计,建造了20多个园林、山庄。这些项目都有明确目标:打造无锡旅游资源。

为此,锡商们甚至开设了旅游交通专线。依托沪宁线的火车,从火车站至迎龙桥,有汽车、汽船和三轮车可达;从迎龙桥到梅园,则有公交车专线,经开源路直达梅园。后来,又在梅园里建设了太湖饭店,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并建起了宝界桥,沟通了环太湖和蠡湖的旅游线。郁达夫在《感伤的行旅》中,就曾记录了他1928年从上海到无锡的行程,以及从无锡火车站至梅园的交通和梅园的风景住宿等状况,对当时的无锡旅游业作了生动讲述。

人脉是文脉的重要载体,具有影响力的人脉群体可以推动文脉的提炼、提升和传承。近代最早进入上海的无锡人,其实不是商人和工人,而是军人和文人。他们与上海的文脉关系更加深刻。1862年,李鸿章升任江苏巡抚,率七营淮军入驻上海,最先进入的是杨宗濂和杨宗翰率领的一营编入淮军的无锡团练,然后洋务派思想家薛福成、科学家华蘅芳、徐寿、徐建寅等大批无锡文人相继入沪。在上海,徐寿和华蘅芳等翻译了大量化学和数学著作,并在当时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设计、制造了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舰船,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而后又成为格致书院的核心人物。

除了格致书院,无锡人胡敦复牵头在上海创办了私立大同大学、荣氏家族创办了私立中国纺织工学院,继续了前辈无锡文人科技教育的理想。1952年,大同大学的院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和华东化工学院。1951年,中国纺织工学院与交通大学纺织系、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组建为华东纺织工学院,1999年改名为东华大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去上海读大学,始终是无锡学子的一个重要选择。人脉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大略回溯上海和无锡两座城市的人脉和文脉,它们的相融在于对特定时代的共同敏感、平民的进取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人员的充分流动,以及相伴而来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今时今日,无锡鼋头渚、三国城等风景区的外地游客中,仍以上海人为主。而他们去饭店用餐,也极少会抱怨无锡菜的浓油赤酱。相应地,跑到上海发展的无锡年轻人,也从来不会觉得在上海生活不习惯。江南文化的地域背景,进一步推动着两地人脉和文脉的互相交流、渗透。

亲戚越走动才会越贴近,城市亦是如此。人脉必须不断加强,文脉必须不断融合,才会心意相通,积极推进两地联动战略及发展。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于量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梳美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