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秦腔《焚香记》剧组媒体见面会及艺术导赏在上海宛平剧院举行。
5月14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秦腔《焚香记》剧组媒体见面会,在上海宛平剧院举行。(特派上海全媒体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网讯(特派上海全媒体记者王畅彤)5月14日,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秦腔《焚香记》剧组媒体见面会及艺术导赏在上海宛平剧院举行。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剧目主创、一级导演何红星,本剧主演、终评演员李敏参加见面会。媒体见面会由上海戏曲广播总监张源主持。
见面会开始,于颖龙首先与大家分享了秦腔与新疆的历史渊源。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是一家可追溯100多年的老剧团。1890年落户乌鲁木齐的秦腔班社“新盛班”是剧团的前身,1917年更名为“三合班”,1939年更名为“新中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剧团进行了多次改扩建,2014年,剧团正式挂牌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一直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使命,创排了《毛泽民在新疆》《铡刀下的红梅》《石榴客栈》等剧目。其中剧团创排的秦腔现代戏《红山塔下》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立项资助”,在发展中不断让秦腔深深扎根新疆大地。
对于本次入选梅花奖终评的秦腔《焚香记》,何红星说,秦腔在西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焚香记》是一部经典剧作。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秦腔《焚香记》亮点众多。剧目方面,创排之初就坚持回归戏曲本体,这部剧从构思开始经过了多年打磨,他曾与著名导演谢平安,就剧目设计有过4次商讨,和编剧何礼培也有多次协商,围绕《焚香记》的角色打造剧目。演员方面,主演李敏的优势是其嗓音条件,所以结合李敏的自身条件,在唱腔设计上和高音、音色上进行设计,在表演上秦腔演员齐爱云设计了李敏所适合的水袖、台步,李敏的老师秦腔演员李梅从秦腔的吐字、平仄等方面给予了专业的指导,还有秦腔演员张涛也为与李敏搭戏的男演员王鑫进行了指导。音乐方面,将埙、板胡、唢呐等乐器与剧情相结合,在剧中秦腔乐团的基础上融合交响乐团的对奏,将西北的音乐风格与秦腔的表演特性展示出来,将秦腔“慷慨激越、苍凉悲壮”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这次能够通过《焚香记》登上梅花奖终评的舞台,李敏回首她的从艺之路,2000年,报考了陕西省艺术学校(2000级新疆班),2005年5月登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成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一名秦腔旦角演员,那一年她16岁。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李敏得到了马蓝鱼、李瑞芳、张咏华等享誉秦坛的艺术大家们的悉心培养。2022年,李敏在何红星导演的指导下排练秦腔《花木兰》,并开始寻找突破自己的机会。2023年,她下决心排练《焚香记》,从当中的一折《打神告庙》开始,在齐爱云老师的指导下一点一点练。从那时开始,李敏坚持每天四五个小时的排练,基本每个月都会磨坏一双练功鞋。两年多来,李敏和主创团队一点点磨出好剧目。从剧本的反复打磨,到动作戏的精心设计,再到团队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每处细节都凝聚着主创人员的心血。
李敏说,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每一位戏曲演员艺术生涯的毕生追求。能够站在梅花奖终评活动的舞台上既是她本人,也是新疆文艺工作者的荣誉。
随后,现场开展艺术导赏活动。李敏向观众朋友们展示身段、唱腔等技巧动作,展现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何红星结合现场解读剧目亮点,让观众未观其戏,已先领略到这部经典剧目的艺术精髓,每到精彩之处都获得现场戏迷及媒体代表的热情掌声。
当天的媒体见面会得到上海众多媒体的关注,让新疆的秦腔艺术故事被更多人所知道。
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曹梦雅在采访李敏的故事后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当年那个捧着‘小梅花’金奖的秦腔童星李敏,多年后又站在了角逐‘大梅花’的舞台上。二十载的坚守,从陕西到新疆一路求学成才的经历,来自名家以及团队的一次次‘托举’,成就了而今破茧成蝶的她。期待李敏塑造的‘至善、至美、至真、至爱’的敫桂英,在上海舞台一展风采。”
秦腔《焚香记》将于5月16日19时30分在上海宛平剧院演出。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