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方朔作为西汉著名辞赋家与弄臣,其语言艺术突破传统谏臣的直谏模式,开创了“以戏言寓正谏”“以荒诞藏机锋”“以自嘲破壁垒”的独特谋略包装术。本文通过剖析其在《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等文本中的语言实践,揭示其语言谋略的三大核心技巧——场景重构、符号解构、身份转换
论东方朔高超的语言谋略包装术
纪红军作
摘要
东方朔作为西汉著名辞赋家与弄臣,其语言艺术突破传统谏臣的直谏模式,开创了“以戏言寓正谏”“以荒诞藏机锋”“以自嘲破壁垒”的独特谋略包装术。本文通过剖析其在《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等文本中的语言实践,揭示其语言谋略的三大核心技巧——场景重构、符号解构、身份转换,展现其如何将政治诉求转化为艺术化表达,为理解汉代言语交际中的权力博弈提供新视角。
一、引言
《史记·滑稽列传》载东方朔“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其语言谋略既非屈原式“忠而见疑”的悲愤直陈,亦非纵横家“炫博饰辞”的功利游说,而是以戏谑外衣包裹政治内核,在汉武帝“多欲”政治的高压环境下,实现“逆耳忠言顺耳听”的传播效果。这种语言包装术本质是权力不对等语境下的话语突围策略,通过重构言说场景、解构传统符号、转换身份定位,在帝王权威与士人理想间寻找博弈平衡点。
二、场景重构:以文学想象消解现实对抗
2.1 《谏起上林苑疏》的“夸饰劝谏”
汉武帝欲扩建上林苑,东方朔并未直接反对,反而以赋体铺陈苑囿之盛:
“夫南山,天下之阻也。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汉书·东方朔传》)
谋略逻辑:
将“反对扩建”的现实议题转化为“赞美山河”的文学叙事,通过极言南山物产丰饶、战略重要,暗示扩建苑囿将“夺民膏腴之地,废田亩之利”,使汉武帝在审美愉悦中接受劝谏。这种**“先扬后抑”“以赋代谏”**的场景重构,避免了直接批评帝王决策的风险。
2.2 《非有先生论》的虚拟对话创设
东方朔假托“非有先生”与“吴王”的对话,构建“直言遇祸—讽谏获福”的寓言场景:
“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吴王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先生曰:‘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汉书》)
创新点:
通过虚构人物与场景,将现实中的君臣博弈转化为文学世界的哲理探讨。“谈何容易”的感叹既是对谏臣处境的隐喻,又以第三者视角弱化了对汉武帝的直接指摘,使批判性观点获得“安全表达通道”。
三、符号解构:以荒诞言说重构意义体系
3.1 “弄臣”身份的正名化操作
东方朔常以“狂人”形象示人,如“诏赐之食,尽怀其肉持去,衣尽污”(《史记》),看似滑稽可笑,实则是对“士人尊严”符号的主动解构:
谋略意图:
在汉武帝“尚功利、轻士人”的统治逻辑下,主动撕下“君子”标签,以“弄臣”身份降低帝王戒心,实则借此获得“言语豁免权”——因其言行看似“不足为训”,反而能突破常规谏言的禁忌边界。
3.2 “怪诞比兴”的政治隐喻
《神异经》托名东方朔所作,书中描绘“东方朔与天神对话”“奇兽异物象征政治”等荒诞叙事,如:
“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神异经·东荒经》)
符号逻辑:
将“天子”“贤臣”等政治符号转化为“天鸡”“群鸡”等神话意象,以“荒诞叙事”规避直接议论朝政的风险,同时通过“天鸡先鸣,群鸡附和”隐喻“圣主贤臣”的理想政治秩序,实现**“神话语言对现实政治的迂回批判”**。
四、身份转换:以多维角色实现话语渗透
4.1 “俳优—士人”的双重角色扮演
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既是“倡优蓄之”的弄臣,又是“博览群书”的士人,这种双重身份使其语言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
娱乐场景:
如以“射覆”游戏(猜测帘后之物)展示博闻强识,赢得帝王欢心;
政治场景:
借“游戏胜利”之机进言,如“陛下以一人之乐,害天下之乐,亡其可乎?”(《谏起上林苑疏》),实现从“俳优”到“士人”的身份无缝切换。
4.2 “师—友”关系的动态建构
《答客难》中,东方朔虚拟“客”的质疑:“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乃不肖耳”,并以“此非士之罪也,势使然也”作答:
身份策略:
将潜在读者(士人阶层)视为“客”(朋友),以平等对话姿态探讨“士不遇”问题;同时通过“论辩”展现学识深度,塑造“智识导师”形象,使个人境遇的感慨升华为对时代困境的集体反思,实现**“个体叙事到公共话语的跃升”**。
五、语言谋略的现代启示:包装术的三重维度
5.1 形式创新:
拒绝“刻板说教”,以文学性、娱乐性增强话语吸引力,类似现代传播中的“内容创意化”;
5.2 风险对冲:
通过虚构场景、符号隐喻等方式构建“缓冲地带”,避免直接冲突,契合危机沟通中的“间接表达”原则;
5.3 身份弹性:
根据受众需求动态切换角色,在“权威—亲民”“严肃—轻松”间找到平衡,与现代职场中的“印象管理”理论相通。
六、结论:东方朔语言谋略的文学史价值
东方朔的语言包装术本质是专制皇权下的士人话语突围,其核心不在于“巧言令色”,而在于通过语言艺术重构权力关系——以娱乐性消解政治压迫的严肃性,以文学性提升功利劝谏的审美价值,以荒诞性突破现实逻辑的禁锢。这种谋略不仅为汉代辞赋“劝百讽一”的文体特征提供了实践样本,更启示后世:在话语空间受限的语境中,“曲线传播”比“直线对抗”更具可持续性。其对语言形式的极致创新、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对身份角色的弹性操控,至今仍为跨领域的沟通策略提供智慧源泉。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滑稽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2] 班固. 汉书·东方朔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3] 费振刚. 全汉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4] 钱锺书. 管锥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来源:简单花猫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