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田里的追光者-濮阳市农科院小麦所育种团队:把青春种进麦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1:24 1

摘要:五月的濮阳,麦田翻涌着青黄。北斗导航播种的濮麦186繁殖田里,株高75厘米的麦苗正抽出饱满的穗头,千粒重47克的成绩单,让这场新品种发布会格外热闹。濮阳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程星站在田埂上,指尖划过带芒的麦穗,将他所带领团队的育种故事,娓娓道来。

五月的濮阳,麦田翻涌着青黄。北斗导航播种的濮麦186繁殖田里,株高75厘米的麦苗正抽出饱满的穗头,千粒重47克的成绩单,让这场新品种发布会格外热闹。濮阳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程星站在田埂上,指尖划过带芒的麦穗,将他所带领团队的育种故事,娓娓道来。

泥土里的“三农”烙印:从交公粮到育良种

田埂边,程星笑言,自己的“三农”是长在泥土里的三位一体——农村、农大、农业工作,就像麦子的芒、茎、穗,缺一不可。

记忆里的夏夜是他育种的起点:“小时候看父辈在地里劳作很辛苦,麦子产量不高,收益差,交公粮时排队到凌晨是常事。”那时候的他还不懂什么叫“三农”,只记得排队交公粮的板车首尾相衔,粮站过磅员的算盘声、乡亲们补丁摞补丁的麻袋、验粮员用铁钎戳进粮袋时扬起的麦壳,这些画面在他心里生了根。后来高考填志愿时,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他想的是:或许改变可以从种子开始,从攥在手里的每一粒希望开始。

2005年大学毕业的程星走进濮阳市农林科学院,跟着老一辈育种家韩向林、秦海英扎根田间。“无论刮风下雨,他们永远在一线。这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程星顿了顿,“跟着他们一直做育种,也可以说是言传身教,一言一行都是榜样和楷模”。

二十年光阴在麦穗间流转,当年记笔记的学徒已成长为带队伍的专家,那些在田间弯腰的日子,让“农业”二字从课本上的铅字,变成了掌心的老茧、工作服上的草渍,以及记录本里密密麻麻的穗行图。

5000公里的田间答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试验基地一隅,泛着紫黑色的“濮彩麦1号”在风中摇曳。程星说起当年的“花粉速递战”:为了给彩色小麦授粉,韩主任和秦老师驱车20公里外取粉,“我当时觉得有必要兴师动众吗?但是他们就很坚持,丝毫不觉得麻烦。”如今,程星也真正明白,当时“兴师动众”的奔波,正是打开新品种大门的钥匙。也正是这份对“可能性”的执着,让团队在常规育种外,开辟出彩色小麦、糯小麦等新方向。

田间培育只是开始,品种的“适不适应”还得用脚丈量。去年,程星和秦老师7天时间跑了5000多公里,横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行程表排的密密麻麻,“高速两小时,看麦5分钟,”程星打趣道,“回来三天都缓不过来劲儿。”

黄淮南片的生态区跨度巨大,从西边陕西的沟壑纵横,到东边江苏的水网密布,中间横亘着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为了让培育的品种能“南北通吃”,团队反复验证:在陕西看麦苗如何扎根硬土,在江苏记录麦穗怎样抵御海风。正是这种较真,让濮麦系列在4省25个试验点大多交出“中上水平”的答卷,把实验室里的培育,变成了大地上实实在在的丰收。

心在一起的育种方阵:5人团队的“接力赛”

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5+1”团队,像一株根系发达的麦苗:返聘专家秦海英如主根把控方向,年轻人如须根扎进各环节。分工精细如接力赛:有人守着亲本材料做一代杂交,有人盯着二至四代选种,有人负责高代品系扩繁。

2024年加入的“99后”盛石鹏,初来时有理论缺实践。在老师们手把手的指导下,跟着学辨叶耳、数穗粒,这位以袁隆平为偶像的青年育种人,进步飞速,从“理论小白”蜕变成田间好手。2003年就加入团队的谢文芳一直与原始材料为伴,如今转攻彩麦育种:“彩麦是一种功能性小麦,含有富硒等特殊的营养元素在里面,虽说刚起步,但老百姓的餐桌需要多样性。”另一头,岳云霞负责糯小麦研发,为观察穗型在田里一站就是8小时,爱美的她脸晒得通红却笑得明亮:“这种麦子,看着跟普通小麦差不多,但这种支链淀粉近100%的品种却能做汤圆、年糕,口感好。”

育种的艰辛都藏在了日常细节里:偶尔谢文芳正常下班回家,母亲惊诧于她少见的“早归”;晨光未醒时出门,星辉满窗时归家,孩子的睡颜成了岳云霞最熟悉的陌生人;当同事产假缺席,其他人以无声的接力扛起责任……

程星说:“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这支“5+1”的队伍,把“心在一起”融进了日常。他们从不讲豪言壮语,却在“习以为常”“不忙不踏实”的坚守中,把育种事业扎进泥土,在共同守望的麦田里,长出抵御风雨的力量。

在失败里播种希望:航天育种的“太空接力”

育种路上,希望与失望如同麦芒与麦粒般共生。去年8月,程星团队遭遇“双重打击”:两个被视作“划时代”的麦种,一个因赤霉病抗性不达标止步,另一个因DNA重复率超90%被淘汰,“等于说就在希望冉冉升起的时候,破灭了。”程星的语气里仍是止不住的遗憾。

但育种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团队抓住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合作的契机,将落选的种子送上太空——搭载神舟十六号的濮麦115已进入F2代;搭乘实践19号卫星的3个材料去年10月落地播种,如今首批麦苗正扎根试验田。这些来自太空的种子,承载着育种人新的希望。

在程星的办公室里,一面墙挂满了濮麦系列品种,另一面墙上的白板写满了育种进度。“挂图作战不是为了展示成果,而是提醒自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程星说。这两年,团队不再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创新实践。他们在海南、张北等地开展加代育种,让种子一年繁育两代;在实验室里进行室内人工春化,6月播种、11月收获,缩短了育种周期。

“打铁还得自身硬”: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程星笑称“打铁还得自身硬”。在他看来,应对气候变化最实在的办法,就是育出扛得住折腾的好种子。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和试验田,从选种到栽培,再到农机农艺配合,以“以不变应万变”来应对灾害天气的变化。

团队育出的品种,个个都带着“看家本领”。濮麦8062和濮麦186在抗病上是“尖子生”,8062中抗赤霉病,186连续两年中感,这在黄淮海地区的品种里相当少见。还有濮麦087和濮麦117,堪称“吃肥小能手”,087对氮、磷“双高效利用”,117专攻磷元素,在田里少施20%的肥料,照样能稳产。这些品种既帮农民省下成本,又符合绿色种植的方向,真正实现“节本高效”。

2025年5月12日,印着“濮麦186”的道旗在濮阳市农林科学院的试验基地猎猎作响。这个刚通过国审的新品种,让程星团队的成果簿又添一笔浓墨。“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我们一共有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有2个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也算是小小的有一点成就吧。”

谈到下一步计划,程星心里透亮:“产量是根基,绝对不能松。”在稳住产量的基础上,团队正铆足劲攻克赤霉病和茎基腐两大难题。他们联合河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从基因层面深挖小麦抗病潜力,为粮食安全筑牢种业防线。

“极致工作,极致生活。”这不仅是程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团队里年轻人的寄语,“只有把上班时间的8小时充分利用,你的工作才能做好,你的工作做好了,生活就会提高质量。”

五月的风掠过试验基地,濮麦系列的穗头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响声。这支扎根泥土的育种团队,用行动证明:当把心埋进麦田,每粒种子都会长出希望——就像他们培育的小麦,单株柔弱,却能在广袤大地上,连成抵御风雨的金色海洋。

来源:农资宝典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