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旺盛的男人,通常有这3个“习惯”,若你如此,恭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3:1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个男人雄性激素够不够旺盛,看脸?看声音?还是看“那方面”?其实都不准。真正的差别,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雄性激素,全名叫睾酮(Testosterone),是男性体内最重要的一种激素。它不仅决定着男性的生殖功能,还影响肌肉、骨骼、心血管、心理状态,甚至寿命。换句话说,男人的“底气”,很多时候就靠这个激素在撑着。

问题来了:睾酮高到底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什么“信号”能看出一个男人的睾酮水平比较高?答案是有的,而且往往体现在你每天的生活习惯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睾酮水平“在线”的男人,通常都做对了哪几件事

运动,不光是为了身材,更是睾酮的天然“加油站”。

研究早就发现,力量训练对提高睾酮水平最有效。尤其是大肌群的复合动作,比如深蹲、硬拉、卧推,能显著刺激身体分泌睾酮。

中国运动医学会的相关研究指出,中等强度的抗阻训练每周3次,持续8周,可有效提高基础睾酮水平。这并非短期的“冲刺”,而是一种长期可持续的激素激活方式。

当然,过度训练反而会适得其反。过量运动可能引起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升高,这会抑制睾酮的合成。所以,规律、有计划的训练才是关键。

如果你是那种一周坚持三到四次健身,尤其偏爱哑铃、杠铃训练的男人,恭喜你,你的睾酮水平很可能在线。

别小看了睡眠,它是男人“回血”的关键时间段。

睾酮的分泌有一个明显的节律——主要集中在夜间睡眠期间,尤其是在深度睡眠阶段。根据《中华男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睡眠低于6小时的人,睾酮水平可能下降10%~15%

更关键的是,熬夜扰乱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这是控制睾酮分泌的核心神经系统。一旦这个系统节律被打乱,睾酮自然“崩盘”。

很多男性明明饮食正常、运动也做了,却总觉得没精神、没劲儿,甚至性欲减退。回头一查,发现问题出在睡眠上。长期熬夜,不止是黑眼圈的问题,更是激素失调的开始。

所以,那些每天能做到晚上11点前睡觉,保证7~8小时睡眠时间的男人,往往激素水平更稳,恢复能力更强。

管住嘴,是雄性激素的保护伞。

你可能没想到,高糖、高油脂饮食,是睾酮的“天敌”。一项发表于《Clinical Endocrinology》的临床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可在短时间内让睾酮水平下降25%,并在几个小时内都难以恢复。

过多摄入油炸食品、反式脂肪、含糖饮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和内脏脂肪堆积,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睾酮的合成路径。

而反过来,蛋白质充足、微量元素丰富的饮食模式,比如地中海饮食,则被证实有助于提升睾酮水平。特别是锌、维生素D、镁,这三种营养素,被认为是睾酮合成的“原材料”。

所以,那些不碰奶茶、不嗜甜食、三餐规律、爱吃鸡蛋和瘦肉、懂得补锌的男人,体内的睾酮水平往往不会太差。

不仅是“男人味”足,更是全身受益。睾酮高的男人,常常表现为精力充沛、肌肉线条明显、情绪稳定、性功能正常。但这些只是表象,背后更重要的是:

骨密度更高,不容易骨折;心血管风险低,睾酮低可能与心衰、高血脂有关;代谢率更快,更容易控制体脂;心理更稳定,睾酮低常与焦虑、抑郁有关联。

根据《中国男科疾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睾酮低下是中青年男性性功能障碍和肥胖等慢性病的高风险因素,而且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

不是只有药物,生活方式调整才是根本。很多人一听“睾酮低”,就想着吃药或者打针。但实际上,95%以上的男性睾酮下降,都是“生活方式病”,靠调整习惯就能改善。

国家卫健委曾发布健康提示指出,健康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是维持正常睾酮水平的核心手段

只有那些临床上确诊为“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替代治疗。而绝对不能自行购买所谓的“雄性激素补充剂”,否则可能引发前列腺疾病、血脂异常,甚至激素紊乱。

真正身体状态好的男人,不是靠外表看上去“刚”,而是体内激素在背后默默发力。而这些激素的水平,从来不是命运安排,而是你每天怎么吃、怎么动、怎么休息的结果。

还在羡慕别人精力充沛、状态在线?不如先把自己的生活习惯调整好。运动、睡眠、饮食三件事,做对了,自然“雄风不减”。

参考文献:
①. 中国男科疾病诊疗指南编写委员会. 中国男科疾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②. 丁克坚. 睾酮与男性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1, 27(5): 389-393.

来源:说一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