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智︱“编年事辑”:打开学人心路历程的窗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3:25 1

摘要:2023年春日,我站在阳台上眺望,鸟儿在蓝天飞翔,花儿在窗下绽放。三年抗疫,我们消退了静默,不,告别了安宁,让世人有勇气回望历史,有能力面对现实,有信心展望未来。

《耿淡如先生编年事辑》,贾鹏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58.00元

2023年春日,我站在阳台上眺望,鸟儿在蓝天飞翔,花儿在窗下绽放。三年抗疫,我们消退了静默,不,告别了安宁,让世人有勇气回望历史,有能力面对现实,有信心展望未来。

笔者作为耿淡如先生的关门弟子,葳蕤春意遍于华林时,收到贾鹏涛博士的新撰《耿淡如先生编年事辑》,拜读之后,百感交集,摭拾一二,书于如兹。

一、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革命圣地延安,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名篇《回延安》。文首即引开篇的诗句,为的是对题。鹏涛是道道地地的延安市黄陵县人。

“手抓黄土我不放”,哺育着他成长,他深深眷恋这片黄土地。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后,南下深造,拜华师名师,植耕史苑,在丽娃河畔留下了他的踪影。2016年5月,我参加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论叙事中的历史想象》的答辩,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学成北归,曲折迤逦,终在2019年3月重返故乡,落户于延安大学。

大雁北飞,不对,应是大鹏北归,且等春来归。“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的《回延安》,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怀,也揉碎了一位年轻学者的心。宝塔山啊延河水,振奋了他的史学之魂,滋润了他的精神世界,“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接壤了那丝丝缕缕的乡愁……,浦江与延安紧相连,他立鸿鹄之志,又脚踏黄土地,教书育人,史学研究,奋进在新时代的征途上……

二、 奋进中

疫情前。

2019年岁末,我得贾鹏涛的大作《杨宽先生编年事辑》,通览之后,半是赞叹,半是惊奇。赞叹的是一位刚博士毕业三年多的历史学人,竟然有如此业绩;惊奇的是,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论叙事中的历史想象》相较,从思辨转向叙事,而有大成。

真是无巧不成书。杨宽先生是吾系前辈,专注于中国古史研究,著作等身,乃史学大家。在杨先生92年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我们可以从鹏涛撰写的编年事辑中,看到了他的转向,如学者胡文辉所言:杨氏由上古史转向战国史,由想像的历史转向实际的历史。无独有偶,由想像的历史转向实际的历史,鹏涛与他的前辈的文脉是相通的。

思之若何?解开这“斯芬克斯之谜”,一看《杨宽先生编年事辑》就可知起因。他在“后记”中说:“这原本不在他学术研究的计划之内,列入计划端赖吾师张耕华。”他写道:“每个星期,张老师都会请自己的学生到办公室‘聊天’,‘聊天’的主要内容是修改学生所写的硕博士论文或者习作,大到论文的框架,小到字词的使用,张老师都会逐一修正。‘聊天’偶尔谈及其他,如对社会时事的评论、出版新著的介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等。张老师的学生无不从‘聊天’中获益良多。在‘聊天’中,张老师多次提到杨宽先生,认为杨先生及其学问值得研究。于是,平时我就留心搜集有关杨先生的材料。”2014年3月,他在台湾政治大学人文中心研修时,除全力搜集与博士论文相关的材料,也有意搜集与杨宽先生的有关资料,他的“计划之外”的设想得到了学界众多友人的支持与帮助,终成硕果,交由中华书局出版。这个平素沉默寡言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书问世后声震史林,影响甚远。

我以为,鹏涛由历史想像转向编年事辑,不啻是一个明智且又成功之举,趁着尚年轻,通过编年事辑的历练,进一步打好扎实的搜集与考证史料的能力,为日后更深层的史学理论研究,自然也包括他的“论叙事中的历史想像”在内,就更成熟,也更有发言权了。史学之路曲折坎坷,前行中借助外力是必须的,而且往往是它的起因,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修炼内功,即在外因作用下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我想他的这一转向,也契合他个人的心志与趣向,舍此则将一事无成,鹏涛的成功转向可为之范例。

我十分赞同学者李天飞之言:“编年事辑在学术研究中很重要,它可以反映一个学者的心路历程。”例如杨宽先生作《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它伴随着他半个世纪,学海沉浮,世态炎凉,尽在心底。他不辞辛劳,劳作了50多年,从编年事辑的考订,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著作”(许倬云语)——《战国史》。

由此可见,向先贤学习,敬重前辈,敬畏学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无论从史学方法到史学思想,都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吗?

三、 谱新篇

疫情后。

2023年5月,从陕北望江南,正是上海好风景,此时贾鹏涛进入百花盛开的复旦园,走在望道路上。他千方百计,四处寻找新撰《耿淡如先生编年事辑》一书的材料,增补修订,精益求精,力求在传承中创新。

细心的读者从书中可以发觉笔者与耿先生的师生情、学术缘。为不重复,下面特录2007年3月28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该校师生作学术报告的一段开场白作补充,与鹏涛,也与广大读者分享。作为前辈学者,耿师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我从他那里懂得了为人之道,他的“谦虚做人,谦虚治学”更成了我毕生牢记的格言;耿师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赡的史学遗产,我从他那里懂得了为学之道,敬重先贤,敬畏学术。从老师那里,也不只学到了西方史学史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同学问:老师在中国新时期之初,怎能“单枪匹马”地前行?

我答曰:简言之,主要是得益于耿师的精神遗产的指引,以及他的史学遗产的哺育,促使我在中国新时期,肩负起重振复旦西方史学史学科的使命和担当。

平实而言,我为耿师这二份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做过一些工作,这从这本书中可见一斑,特别是我写的散文体的文字,通过报刊和新媒体的传播,在坊间广为流传,这是我颇为欣慰的。我时常对我的学生说:“师荣生亦荣,反之亦然”。很明显,这也是一句励志和哲理的话,喻意鼓励当下一路同行的师生,奋发有为,相映成辉,争取新的成就。

观览《耿淡如先生编年事辑》,如同扑面的春风,先生鲜活的形象,从书中向我们走来:19、 20世纪交替之际的时代变革,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新中国发展的曲折前行,先生77年的编年事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与研究耿淡如先生心路历程的窗户,再现了这位中国第一代世界史学科的先行者、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的风貌。

《耿淡如先生编年事辑》一书出版,着实为学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它助推耿淡如史学思想的研究,给力于中国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为耿氏弟子,自然是格外高兴,为鹏涛的大作写序,我自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

最后,我还是要重复说的是,希望鹏涛仍要笃行耿先生的“谦虚做人,谦虚治学”的教导,继续奋发进取,不断拿出新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添砖加瓦,至所望焉!

是为序。

来源:米西说剧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