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辽宁舰”正式服 役,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我国迈入了航母时代。它让全世界看到,我国有能力把一艘半成品改造成为战斗力满满的海上巨兽。这就如同一位初出茅庐的勇士,虽起点不高,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助力,迅速崭露头角。“辽宁舰”的诞生,是我国航母事
2012年,“辽宁舰”正式服 役,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我国迈入了航母时代。它让全世界看到,我国有能力把一艘半成品改造成为战斗力满满的海上巨兽。这就如同一位初出茅庐的勇士,虽起点不高,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助力,迅速崭露头角。“辽宁舰”的诞生,是我国航母事业的起点,它承载着无数国人的期待,也为后续航母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果说“辽宁舰”是我国航母事业的奠基者,那么“山东舰”则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2019年,“山东舰”服役,这是我国自己亲手设计、建造的首艘航母。双航母时代的到来,意义非凡。双航母意味着我国具备更强的远洋作 战能力。就像两位并肩作战的伙伴,它们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在广阔的海洋上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
“山东舰”的出现,是我国航母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在航母建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依赖外部技术,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而“福建舰”的亮相,更是让世界为之瞩目。如今,大家都在期待着第四艘航母的模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可能不会使用核动力,而是选择传统动力加上创新的双体无人机设计。核动力航母虽然续航几乎无限、战斗力爆表,但造价高、后期维护成本也吓人。未来,我国的航母编队将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航母战斗群。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再加上正在建造的第四艘航母,将组成一个完整的海上作战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母必将在世界海洋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我们来看看这个清晰的时间表:
2012年9月,辽宁舰正式服役(这是买来改的苏联航母)。
2017年4月,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
2022年6月,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
瞧这规律,几乎就是掐着表来的,稳稳的五年一艘。
按这个节奏,2027年我们可能会看到第四艘航母下水。
而2032年,可能迎来中国首艘核动力航母。
但这里有个大实话必须说:
中国这个五年一艘的节奏,绝不是因为赶速度,而是一种战略选择。
是一种战略选择
咱们来看看中国的造船实力。
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到423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9%,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简单说,全球每造两艘大船,就有一艘出自中国船厂。
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这两家建造过航母的厂子,都不是一般的厂。
大连造船厂,曾创下90天建成一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世界纪录。
要知道,山东舰满载排水量也就7万吨左右,核动力航母可能也就10万吨级。
从吨位上看,这些厂子的实力绰绰有余。
历史上看,美国在二战期间创造了造船奇迹。
从珍珠港事件后到战争结束,美国建造了151艘航空母舰(包括大量小型护航航母)。
在紧急时期,某些护航航母从龙骨铺设到服役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再看苏联,在上世纪70-80年代,基辅级航母的建造周期基本是4年,差不多每两年下水一艘。
那为什么。中国保持五年一艘的节奏?
这是因为航母不仅是一个大铁壳子,还需要配套的作战体系、训练体系和保障体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航母需要舰载机、需要护航舰艇、需要补给船、需要训练有素的飞行员。
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
不求快,但求精,不求数量多,但求质量高。
如果真到了需要的时候,中国完全可以加快节奏。
二战时,美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航母,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供应链。
今天的中国,在这方面的条件比二战时的美国只强不弱。
古人常说:“藏粮于技”。
中国的航母建造也是这个道理——能力藏着,需要时才亮出来。
现在的五年一艘,更像是在稳步积累经验,为将来可能的加速生产打基础。
简而言之,中国目前的航母建造节奏,是一种战略选择,而不是能力极限。
这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保持均匀节奏,留有余力,才能在关键时刻加速冲刺。
深一层的原因
强龙不压地头蛇。
但在大海上,没有“地头蛇”这一说。
只有谁的船大、谁的炮多、谁的技术好。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加速发展航母力量。
我们先来看看现实情况。
中国海军如今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二海军”。
截至2023年底,中国海军有战舰370多艘,总吨位超过220万吨,仅次于美国海军。
但单纯比数量没啥意思,关键是理解海战的特殊性。
陆地战争和海战有什么不同?
我们先说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在陆地上打仗,地形就是天然的“帮手”。
古代中国打仗,经常用“险隘”、“关口”、“峡谷”来设伏兵、挡敌军。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诸葛亮在街亭摆下“八卦阵”,利用地形迷惑敌人。
就连现代战争,也讲究“山地作战”、“城市巷战”、“丛林战”等各种战术。
但海战完全不同。
“大海都是平的。”
在茫茫大海上,没有山可躲,没有沟可藏,更没有城墙可守。
双方见面就是一个结果——谁的船多、谁的炮大、谁的技术好,谁就赢。
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1592年的壬辰倭乱中,朝鲜陆军节节败退,但李舜臣将军的水师却能以少胜多,击败日本舰队。
为什么?
因为陆地上朝鲜军队可以被包抄、被迂回。
但在海上,李舜臣的“龟船”技术占优,直接硬碰硬就赢了。
再看看二战时的太平洋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军在陆地上节节败退,菲律宾、关岛相继沦陷。
但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美国凭借航母优势扭转局势。
海战就是这么直接,谁的航母多、谁的舰载机强,谁就掌握制海权。
山高路远有险阻,大海一马平川无遮拦。
中国历史上,长城可以挡住游牧民族,崇山峻岭可以阻敌进攻。
但在海上,从青岛到冲绳,从上海到马尼拉,没有任何自然屏障可以依靠。
中国的历史教训尤其深刻。
鸦片战争,当时的清朝在陆地上还能抵抗一下,但在海上却完全不是英国军舰的对手。
1841年,英国舰队直接开进珠江,对着广州城就是一顿炮轰,清军毫无招架之力。
为啥?
就因为在大海上没地方躲,只能硬碰硬,而清朝的木帆船哪是英国铁甲舰的对手?
再看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虽然花大价钱从国外买了不少新式军舰。
但训练不足、指挥不统一,结果在黄海海战中被日本舰队打得七零八落。
丁汝昌当时想用“聚而不战”的战术,就是不与日本舰队正面交锋。
但在大海上,这种战术根本行不通。
最后还是变成了两支舰队的硬碰硬,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海战就是这么残酷,不是一两条好船就能赢,而是要全方位的实力对比。
航母,表面上看是一艘大船。
背后却是整个国家工业、科技和军事体系的综合体现。
中国加速发展航母,不仅是为了造几艘大船,更是在打造一整套海上作战体系。
美国海军上将马汉,早在19世纪就提出: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谁控制了世界财富,谁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这话一点不假。
中国如今60%以上的贸易依靠海运,石油进口更是90%走海路。
没有强大海军,这些海上生命线就没有保障。
中国之所以这么快速度发展航母,就是吸取了历史教训:
在大海这个“平原”上作战,没有取巧的余地,只有实打实的较量。
所以,要么强,要么挨打,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能与当时海上霸主抗衡的力量,才能真正保障自己的海上权益。
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都是如此。
当他们的海军力量足以与英国“掰手腕”时,英国也不得不尊重他们的海上利益。
国际局势所迫
再看看当前的国际局势。
美国提出“印太战略”,组建“四方安全对话”,拉拢各国对中国进行海上围堵;
南海问题上,菲律宾、越南等国不断挑起争端;
台海局势时不时紧张起来。
这些挑战,几乎都来自海上方向。
“打狼要用打狼的棍子。”
在今天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建设海军的目标很明确——有一支能在正面交锋中不落下风的海上力量。
这不是什么好大喜功,而是形势所迫。
现在,不是说中国要全面超越美国海军,而是在关键海域(特别是中国周边海域)拥有不被压制的能力。
权益,也是要靠实力来保障的。
中国建设强大海军的目标,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不是要称霸海洋,而是不让别人称霸我们家门口的海洋。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
1921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一度想扩充海军。
1926年,改装后的“镇海”号在前后货仓甲板上搭载上两架“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这就是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
另外,原属渤海舰队运输船的“华甲”号则被改造成了中国第一艘“两栖攻击舰”,她能搭载8架“施来克”水上飞机、14艘小火轮、士兵1000人的“两栖攻击舰”。
在1928年之前,这是中国唯一的两艘水上飞机母舰。
1928年,闽系将缴获自直系军阀的武装运输船“决川”、“浚蜀”号进行改造,分别命名为“德胜”、“威胜”号,在两船尾部增装水上飞机维护平台及吊车等设施,可以搭载一架小型水上飞机。此时,北伐战争已经处于尾声。
1929年8月14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军事案》指出:“吾国海防线既长,版图又大,现在海军实力微弱,……。今后之国防计划中,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海军,……俾使国防计划归于完成。”
1929年8月16日,江南造船厂自制的“咸宁”炮舰成军,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咸宁”舰成军仪式上讲演说:“要挽回国家的权利,必须建设很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全在诸位将士身上。我们预计15年内就有60万吨的海军,作了世界一等海军国家。”
1930年,海军部提出了一份包含航空母舰、装甲巡洋舰、潜水艇的庞大六年造舰计划(见下表)。不过事实上当时内战不断,政府的财政极度困难,这份空中楼阁式的造舰计划根本就没有执行的可能。提出海军六年造舰计划案,但是国民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建构与具体发展策略迟迟不能定案。
1930年10月1日,英国交还租借地威海卫,当时外交次长王家桢等人率领东北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大队乘坐“海琛”和“镇海”舰前去接收。“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海军各舰转移至青岛,被编为海军第三舰队。
抗战时期
1932年1月,陈绍宽将军担任海军部部长后,中央海军才开始转入一段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曾规划4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
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
1937年8月16日,江阴海战自江阴海战自江阴大战拉开序幕。江阴阻塞作战中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
1937年12月1日,江阴失守(江阴炮台12月3日失守),前后共历时108日,是抗日战争中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也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次海军战役。
1937年12月26日,全面抗战开始后,已是青岛市长的沈鸿烈决心实行“焦土抗旱”,下令“镇海”舰等第三舰队自沉于青岛小港码头,舰炮被拆卸由水兵组成炮队继续作战。中国第一艘飞机母舰自此沉入海底。长年威震中国海疆的舰队,一部分在烟台自沉,主力则全数沉在江阴,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最重大的损失。江阴保卫战失败。
1937年8月12日,曾载运过孙中山灵柩渡过长江抵达南京奉安的“威胜”号则和“得胜”号飞机母舰一起自沉于江阴防线阻滞日军,为抗战做出最后的贡献。
1943年11月,陈绍宽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在这次规划中,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划为四个海军区:第一区从辽宁安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交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拥有5艘航母,全国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18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显然,就战时中国的状况来看,上述规划没有实现的可能,陈绍宽也明知这一点,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吹吹风也是很有意义的。
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动真格的了。他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铨叙厅(主管人事)厅长钱卓伦,结合现有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12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陈绍宽解释说,这12艘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为30年。第一个10年计划先造1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每吨造价6280美元。
同时,从国外引进航母也在进行,英国向中国提供的航空母舰是1943年下水轻型护航航母半人马座号,中方为这艘航母起名“伏威号”。中国方面拟订的航母舰长人选是海军上校胡敬端。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此时蒋介石的脑海中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内战,建设海军已被完全抛在脑后。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航母的准备工作被搁置,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国人第一次拥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结束。
新中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由于师承苏联,另一方面鉴于当时中国的科技、工业水平和军费都处于较低的现状,人民海军建立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所坚持的是一套以飞机、潜艇、快艇为主的“空潜快”近岸防御体系,对于航母采取了搁置态度。
自1970年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已开展航母的研究。中国国内的航母意识开始增强。
1987年3月,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向相关领导汇报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航空母舰和核潜艇,指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
中国第一艘航母平台,是从购自乌克兰的瓦良格号改建而成。2005年才开始大规模整修。
2011年6月,解放军首次证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在建造当中,但还没有建成。同年8月10日,瓦良格号首次进行航海试验,在其后一年间,陆续进行了多次海试。9月,航母被拍到涂上舷号「16」字样,之后正式交付给海军。
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由此结束了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
2019年12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7]。
2022年6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5]。
现有航母
辽宁号作为中国现所拥有航母实体,“瓦良格”号航母是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二号舰,于1985年开始建造。
1982年5月7日,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做出了按照1143.5设计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的决定。继第一艘航母“定单105”(1143.5设计方案的工厂编号,“定单105”曾被命名为“第比利斯”号,就是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于当年9月开工后。
1985年12月4日,“定单106”(“里加”号)在造船台安家落户(一舰下水,后续舰于当日上船台)。
1988年,“里加”号船体建造成功,并于当年11月25日下水。
1990年7月,“里加”号被改名为“瓦良格”(Varyag)号,以纪念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巡洋舰。到1991年11月,“瓦良格”的建造率已达6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已完工70%的“瓦良格”号航母部停工,成为新独立的乌克兰的财产。苏联解体后,在分家时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瓦良格”号由今天的乌克兰共和国获得(在最初的几年之内名义上仍归属俄黑海舰队)。但由于乌克兰经济状况不佳,无力继续建造,工程于1992年1月停工,就此半途而废。
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海军司令格鲁莫夫在乌克兰总理库奇马的陪同下来到黑海造船厂,研究把“瓦良格”号航母建造完毕、并移交给俄罗斯的可能性。此后俄乌之间对此船仍有协商,但都是无果而终。
1995年,已经成为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决定将“瓦良格”号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
1995年12月,库奇马总统访问了北京。
1996年1月,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引述随总统出访的副总理阿那托利·基纳赫的话说,中乌正在为乌克兰未完成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运往中国造船厂一案进行谈判,他表示“瓦良格”号最终有可能在中国进行解体作业。
1997年,驻港中资机构创律集团(同年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的赞助商)总裁助理、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姚柏良等人前往乌克兰常驻,洽谈购买事宜。而《简氏防务周刊》刊登了一条似乎是在人们意料之中的消息:《瓦良格号开始解体作业》。实际上报道有误,拆解的并不是船体本身,而是船上已安装的各种设备。
1998年4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Agencia Turisticae Diversoes Chong LotLimitada,香港创律集团的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实际总共花了一亿美元)的代价买下“瓦良格”声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包括迪斯科舞厅、旅馆和博彩设备等,日后将其停泊于澳门附近海域。
追溯这艘曾用名为“瓦良格”号航母的前世今生,就绕不开一个叫徐增平的港商。在香港创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简介上,徐增平出生于1952年4月。
1997年10月下旬,徐增平看到一则消息:《乌克兰拟出售一艘未竣工的航母》,前苏联领导曾向这个项目投入了5亿美元的资金,但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因为乌克兰同俄罗斯就履行苏联时期合同的谈判宣告失败,这个项目就搁浅了。
1998年1月27日,徐增平从基辅登上了开往尼古拉黑海造船厂的火车。来到船厂后,在厂长陪同下徐增平和助手登上“瓦良格”号,考察了全船。当时“瓦良格”号簇新完整的舰体,精密的结构布局让徐下定决心购买航母。
1999年7月,澳门公司雇用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ITC)公司的SableCape号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
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议,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其海峡。12月11日,在经历缆绳断裂、海上风暴等一系列波折后,这艘没有动力的航母终于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
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2月12日,进入南海。
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大连。早晨5时许,它在六艘拖轮拖行及一艘引水船的带领下,离开了大连港外锚区,徐徐向内港进发。上午9时许,“瓦良格”号抵达内港。中午12时,“瓦良格”号安全靠泊在大连港内港西区4号散货码头,结束了航程一万五千两百海里、耗时四个月(123天)的艰难远航。
2011年8月10日清晨,瓦良格驶离大连港,开始首次试航。
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8]。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海军航母发展的故事,今天,我们聊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未来的航母发展。2030年,解放军海军,到底能够有几艘航母。其实,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例如我国什么时间建造第4艘航母,第4艘和第5艘的时间间隔等等。
首先,我们聊聊航母的建造。一般来说,航母或者其他水面舰艇的建造,都需要经过船台建造和组织、港口舾装和调试,以及频繁的海试等等。截至2025年1月,我国海军总计有2艘现役航母,分别是:辽宁舰、山东舰。第三艘航母福建舰,2025年1月,刚刚进行了第6次海试。按照国外媒体的推测,最快在2025年下半年服役。
那么,2030年,我国第4艘航母,能否服役呢?作者认为,关键是第4艘航母,什么时间开始建造。我们看一下我国三艘航母的发展周期,2006年,我国开始续建辽宁舰航母。2011年开始海试,总计历经了10次海试,2012年9月,辽宁舰服役,成为我国第一艘航母,前后总计6年多时间。2013年,我国开始建造第一艘国产航母,也就是山东舰。
2017年,山东舰航母下水。2018年5月,开始第一次海试,前后总计进行了9次海试。2019年12月,山东舰航母服役。按照时间周期计算,从开工到服役,也是6年多时间。按照目前的资料,大约2017年、2018年左右,我国开始建造福建舰航母。2022年,福建舰下水。2024年5月,福建舰开始海试工作。截至2025年1月,福建舰总计进行了6次海试。
参考辽宁舰、山东舰航母的海试节奏,预计福建舰航母,也会进行9次或者10次左右的海试,大约2025年下半年服役。福建舰航母的技术门槛高、难度大,属于承前启后的航母。从建造到服役,总计大约七八年时间。预计历经建造福建舰之后,我国航母的建造水平会明显提升。第4艘航母的建造周期,可能会适当缩短,例如6/7年左右。
福建舰航母,属于承前启后的型号
接下来,我们聊聊我国航母的发展。2030年左右,如果我国海军需要4艘现役航母。那么,第4艘航母,最少在2024年就必须开工。否则,建造总周期会推迟到2031/2032年。建造航母,丝毫不能马虎,欲速则不达。换而言之,如果我国第4艘航母,希望2030年左右服役。那么,在2024年,肯定已经开工了。
按照网络上的消息和国外媒体的推测,2024年,我国已经开工了第4艘航母。甚至有国外媒体报道,我国正在南北同时开工,建造第4艘、第5艘航母。其中,南方建造第4艘航母,属于福建舰的加强升级型。北方建造第5艘航母,属于新一代的004型核动力航母。当然,这是网络上的消息和国外媒体推测,截至2025年2月,没有任何官方消息证实。
在南北两个造船厂,也并没有出现航母结构框架的分段。不过,我国确实已经筹备发展新一代航母。武汉的水泥航母平台,2024年底,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修建。水泥航母平台的甲板面积,大大加宽。同时,航母的舰岛,向后移动,而且舰岛面积大大缩小。很明显,这是我国开始筹备发展新一代的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全面对标了美国的福特级航母。
但是,武汉的水泥航母平台,刚刚开始调整平台框架,预计从水泥航母测试,到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建造,需要2/3年的过渡时间。因此,作者认为,我国的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预计2020年代末期,才会开工建造,属于我国的第5艘航母。在这艘航母之前,预计我国还会建造第4艘航母,也就是福建舰的改进升级型。
那么,2030年左右,我国海军到底拥有几艘航母呢?作者认为,2030年,我国海军最少拥有3艘现役航母,也就是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如果第4艘航母,确实在2024年已经开始建造。那么,2030年,我国海军能够拥有4艘现役航母。此时3艘或者4艘现役航母之外,2030年左右,预计我国第5艘航母,已经开工建造,开始建造分段框架。
当然,上述属于作者的推测,也是最保守的推测。如果我国出现了南北同时建造第4艘、第5艘航母的盛况,那么,现役航母、在建航母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不过,对于南北同时建造航母的推测,作者认为,可能性偏小,还是一艘接着一艘稳扎稳打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我们聊聊我国海军的航母总量。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任务来说,没有必要建造10艘以上的航母,全面对标美国,甚至超越美国航母的数量。6—8艘航母,已经能够满足我国海军的实际需要。最保守的估计,6艘航母,包括4艘常规动力、2艘核动力。乐观估计,8艘航母,4艘常规动力、4艘核动力(包括辽宁舰、山东舰)
关于我国各型航母发展、建设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76周年即将来临,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纪实》栏目制作了中国海军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专题报道《加速向深蓝》。到大伊万写这文章的时候一共播放了两集,建议大家都去看看,了解一下“山东”舰入役五年以来光荣的航迹,也了解一下人民海军的进步和发展。
不过,咱们今天主要要说的,并不是“山东”号航母本身,而是它的舰载机,说一说舰载机的作战和训练细节。这部《加速向深蓝》专题片,估计大家看完之后,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打码打的太多了(笑),作为早都已经公开了的舰载机,歼-15型舰载机在《加速向深蓝》中一样被各种打码。
比如最典型的那个被不少大佬拿出来反复说的、3架歼-15型舰载机打开减速板超低空飞掠航母的镜头,歼-15的机首部位被直接做了模糊处理,甚至一些“山东”舰的甲板运作画面,还有些舰载机整个都做了模糊处理,完全不清楚是什么飞机在舰上了。
关于这些“打了厚码”的模糊处理,有些大佬觉得没啥可关注的,大伊万反而觉得有些意思。毕竟我们都知道,“山东”舰的舰载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去年公开的“山东”号和“辽宁”号组成的双航母战斗群视频,没有一点预兆地就把歼-15T型舰载机给公开了,而我们之前甚至一直都以为歼-15T型舰载机还在试飞状态。再比如去年11月的中国航展,除了直接把歼-15T原型机弄到航展现场参展,还顺带着把歼-15D型随队电子对抗飞机给公开了,而该型飞机我们之前只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完全不知道该机的试飞过程、装备过程究竟是怎样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山东”舰服役五年来,其主战机型的战术性能完成了从第四代战斗机(歼-15)到四代半战斗机(歼-15T)的跨越,固定翼舰载机机队编制完成了从单一机型(歼-15/歼-15T)到多机种机型(歼-15D)的跨越,“山东”舰舰载机机队的更新换代始终在路上,且这种更新换代得益于目前我国日新月异的航空工业发展,未来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速。之前我们认为可能要作为主战机型、服役数十年的舰载机,现在来看说不定只会作为过渡机型了。
因此这时候公开的“山东”号航母专题片,又是给歼-15舰载机的机首部分打码,又是给部分在舰上运作的舰载机打码,其用意,是不是有些新的舰载机,或者有些新的有意思的玩意儿上了“山东”舰,不方便给我们看呢?这一点咱们没法说,只能等待下一个节点正式公开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其次是歼-15型舰载机携带的反舰导弹,在《加速向深蓝》中,再一次公开了“山东”舰搭载的歼-15型舰载机搭载反舰导弹的画面。从报道中出现的画面看,歼-15型舰载机搭载的是YJ-83K型空射反舰导弹。该弹是一种战术反舰导弹,体积较小,发射重量较轻,外贸型战斗部重量和AGM-84H“鱼叉”差不多。
相比早期使用火箭发动机的YJ-8K型反舰导弹,更换了小型涡喷发动机,整体性能和AM-39、Kh-35等战术反舰导弹比较类似。目前和YJ-91反舰导弹一样,装备在我们的歼轰-7A型战斗轰炸机和歼-16型双重任务战斗机上,和空射的YJ-21、YJ-12型战役反舰导弹,共同组成中国海空军航空制海、航空反舰作战体系。
从歼-15型舰载机挂载YJ-83K型反舰导弹的细节来看,该型舰载机具备比较强的对海、对面打击能力,毕竟可以挂YJ-83K的话,挂载K/AKD-88型空面导弹问题不大,挂载中国航展上歼轰-7A型战斗轰炸机携带的K/AKD-88C型空面导弹、K/AKF-98A型空射布撒装置等也一样没有问题。相比空军航空兵的歼-11B型战斗机往往都是以空对空挂载构型出现,绝少出现空面挂载的情况,这多少体现了海军歼-15型舰载机所具备的双重任务能力。当然歼-15型舰载机的双重任务、比如使用YJ-83K型反舰导弹实施反舰的能力差不多也就解决有无问题。
毕竟以“山东”号航母一次能放出去的攻击波计算,在全甲板攻击的情况下最多同时放出去14架舰载机,这14架舰载机中间还需要4到6架飞机组成2到3个双机编队用于护航,其余10架飞机视情况而定每架飞机挂2枚或者4枚YJ-83K的话,可以确保不同的作战半径,就以最多的40枚YJ-83K型反舰导弹计算。以目前美国海军“伯克”级驱逐舰的拦截能力,大约2到3艘“伯克”级驱逐舰就可以把这40枚反舰导弹基本都拦截下来。
如果有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协同参战,用AN/APG-79V1雷达搜索加上使用AIM-120D、AIM-9X拦截的话那 拦截效率更高,基本上2艘伯克和1个F/A-18E/F中队就能把这40枚反舰导弹全部拦截下来了,毕竟作为亚音速反舰导弹的话目前的现代化防空舰从发现到拦截难度不大。
从这一作战想定分析,“山东”号和歼-15型舰载机,在大规模海上交战的情况下,使用舰载机遂行战役级航空制海任务,意义不大。释放一次攻击波可能无法对主要假想敌的特混舰队级单位(CSG)造成有效损伤,且挂载反舰导弹整备时间较长,需要进行全甲板攻击,还有可能占用宝贵的防空作战出动架次数。因此,“山东”舰在大规模舰队决战的条件下,使用YJ-83K型反舰导弹的场景,可能只会限于如下场景:
比如有一些小舰队、单艘次级舰需要处理,比如一艘前出作为雷达哨舰的LCS濒海战斗舰或者“星座”级护卫舰,此时出动战役级反舰兵力明显过剩,但对于这种雷达哨舰又不能不处理,因此使用歼-15中队带着反舰导弹打一打还是可以的,比如发现的无人艇或者半潜式无人潜航器等,甚至被发现浮在水面上的潜艇、露出水面的潜艇潜望镜通气管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值得动用战役级反舰兵力,但一样也不能不予处理,此时出动舰载机带着战术反舰导弹正合适。
歼-15的战术任务
那么“山东”舰搭载的歼-15型舰载机主要承担怎样的战术任务呢?其实,随着“山东”舰舰载机机队逐步多元化和合成化,“山东”舰舰载机机队能够承担的任务也在逐渐增多。
比如我们之前一再提到的,舰载机向主要威胁方向展开防空拦截线,以8架为一组使用轮转出动的方式维持持续的空中战斗巡逻,确保整个航母战斗群的空防,为航母战斗群实施直接掩护等。这依然是“山东”号航母舰载机担负的主责,只不过现在有了歼-15D型随队电子对抗飞机后,每一组出动的飞机可以得到随队电抗机的掩护,作战能力进一步上升。如果可以得到陆基预警机掩护的话则空域控制能力还会进一步提高,综合作战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除此之外,“山东”舰舰载机还可以承担的任务,现在显而易见加上了对海态势感知和电子支援。毕竟歼-15D型舰载机配备的电子战吊舱性能十分完备,态势感知和电子支援能力是要远远强于歼-15舰载机的。甚至歼-15舰载机升级到歼-15T之后,对海态势感知能力也是成倍提高的,完全可以遂行一部分对海监视任务,作为整个舰队的眼睛存在,一旦发现对手的战役级目标。
那最后一击,明显是交给编队中的大型驱逐舰等来完成——使用战役级反舰导弹齐射,这才是“山东”舰编队正确的打开方式。总之,关于“山东”舰的一切,我们继续高度关注。
来源: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