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产业:用生命代价铸压的染血勋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4:34 1

摘要:4月7日,美国顶流网红iShowspeed在长沙直播游览时,被一位围观群众投喂了槟榔。不吃不要紧,一吃又吃出了表情包,只见他痛苦大喊:“我感受不到我的嘴了”,他直播时误食槟榔后抽搐呕吐的画面在网络上一时间激起千层浪。

4月7日,美国顶流网红iShowspeed在长沙直播游览时,被一位围观群众投喂了槟榔。不吃不要紧,一吃又吃出了表情包,只见他痛苦大喊:“我感受不到我的嘴了”,他直播时误食槟榔后抽搐呕吐的画面在网络上一时间激起千层浪。

视频中他痛苦的模样,也让不少网友直观感受到了槟榔的杀伤力。那么,槟榔这颗小小的黑色果实,为何会被称为致命的“恶魔果实”呢,它又有怎样的严重危害?

槟榔是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实,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未成熟的槟榔果呈青绿色,成熟后为橙红色,内部包裹坚硬的种子。槟榔树高可达 20 米,果实簇生于树干顶端,具有独特的辛辣味和苦涩感。槟榔进入中国已有两千年历史,作为一味中药材,槟榔核的干切片合理地使用时可以是治病良方,然而,倘若长期嚼食果实,带来的却是难戒的顽瘾和染疾的苦楚。

爱嚼槟榔的人,觉得它的口味很独特,吃起来还让人有点上头、微醺的感觉,这使得槟榔成为一些民众在休息或嘴巴 “有点闲”时的首选零食,同时在长期宣传包装下,槟榔也被打造成了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符号”。熟人相见打招呼时,也习惯掏出几粒槟榔交换。槟榔已完全渗入当地人的社交生活。

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取消了“食用槟榔”的类别,即槟榔已不在食品类别,既不能以食品的生产许可被加工生产,也不能挂着“食品”的名头来销售。但如今在各大网购平台搜索,仍能够看到有各种各样品牌的槟榔制品售卖,而街头巷尾的商店也屡见“海南小青果”之类的擦边指代。许多槟榔制品的包装上都带有警示性用语“长期过量嚼食有害口腔健康”,食用须知则写道:“初食者有可能出现面红、发热、出汗,少数有胸闷现象”。仿佛加上这段文字,槟榔的贩卖就可以合理化了。但槟榔真正的危害,远不止如此。

早在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槟榔列为一类致癌物,研究表明即使咀嚼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同样会导致口腔癌等癌症发生。2017 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公布致癌物清单时,也将槟榔果列入一类致癌物。由于槟榔的致癌性,很多国家都明令禁止销售和进口槟榔。

那么,嚼槟榔到底为什么可能会导致患癌这样的严重后果呢?

人体的口腔黏膜的结构从外到内分别由上皮层、固有层、黏膜下层组成。其中在上皮层底部有许多角质形成细胞:它们平常会分裂出新细胞,这些细胞在移到顶部后,会按预设的程序凋亡,在表面上构筑一层角质层。平时表面的死细胞正常脱落,下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复制补充,不停更替,周而复始,形成动态平衡。

但是当嚼槟榔的时候,情况就起了变化:槟榔含有大量粗糙而坚硬的纤维,咀嚼时难免刮擦颊部、舌头、牙龈等部位的口腔黏膜,刮掉角质层的细胞,形成微小创面,也会因而产生炎症。那么为了补充顶上被刮掉的角质层,修复损伤,底下的角质形成细胞需要不停分裂。而长期反复的机械摩擦不仅会导致黏膜表层损伤,还会刺激黏膜下层的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合成大量胶原纤维,逐渐引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这一病变会使原本柔软的黏膜失去弹性,变得僵硬甚至瘢痕化,出现张口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患者连最简单的鼓腮、吹蜡烛都无法完成,给患者带来漫长而痛苦的折磨,且这种纤维化是不可逆转的,同时也为细胞恶变埋下隐患。

如果长期咀嚼槟榔,就会使得黏膜长期处于“损伤-修复-纤维组织增生”的多重循环中,虽然在数十亿年的生命进化中,生物的基因为正常的细胞分裂上了多重的纠正机制。但是,当角质形成细胞为修复频繁且严重的损伤而疲于奔命时,DNA的复制就难免忙中出错。并且,槟榔含有的槟榔碱等化学成分同样存在诱导基因突变的可能性。

槟榔中的生物碱在口腔亚硝酸盐及细菌酶的催化下可发生亚硝化反应,生成多种结构复杂的N-亚硝胺代谢物,这会导致细胞毒性作用。其中,槟榔碱和去甲槟榔次碱的亚硝胺代谢物可通过诱导DNA单链断裂、DNA-蛋白质交联等损伤干扰复制与修复机制,导致抑癌基因失活和原癌基因突变,最终促使口腔上皮细胞异常增殖。

而槟榔的食用方式也可能进一步加剧其致癌性,比如说,许多地区习惯将槟榔切片包裹石灰咀嚼,石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槟榔的苦涩感,改善槟榔的食用口感。不过,作为一种碱性物质,石灰本身便具有一定刺激性, 而在碱性环境与细胞中存在的铜离子的作用下,槟榔碱和槟榔次碱会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活性氧,诱导DNA损伤。在种种不加控制的因素的叠加下,癌细胞的产生概率便愈发高企。

中国超九成槟榔产自海南,其中90%都供应给了湖南数千家槟榔深加工企业。而早在2011年的统计调研显示,湖南省的槟榔咀嚼率为38.4%,年龄跨度极大。作为“槟榔大省”,湖南省也是口腔癌发病的重灾区。湖南省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湖南省口腔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于《中国牙科研究杂志》发表的一篇湖南口腔癌患者数量研究论文显示:长沙的五所医院2006年到2016年就诊的口腔癌患者共有11882人,其中咀嚼槟榔者8222人,占口腔癌患者的69.20%。其中还指出槟榔诱发的口腔癌在湖南已连续12年逐年上升,并预测,到2030年,湖南与槟榔相关的口腔癌患者将累计超过30万,在全国则可能超过100万,造成的医疗负担可能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大部分口腔癌患者既喜欢嚼槟榔,也喜欢抽烟。烟草也是世界公认的一类致癌物,这使得患口腔癌的概率更高,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嚼槟榔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8倍,同时吸烟又嚼槟榔,概率则提高至89倍。若是同时吸烟、饮酒和食用槟榔的人群,患口腔癌的风险则是一般人群的123倍。

多年来已经出现数不尽的血淋淋的真实案例,不少因嚼槟榔而导致口腔癌的患者,站在镜头前袒露面部的伤口,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槟榔真的很可怕。一定远离槟榔,珍惜生命。

目前口腔癌的治疗方式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早期尚可以采用非手术疗法或创伤较小的手术治疗,但一旦发展到晚期,首先要挽救患者生命,手术时不得不舍弃部分功能,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割脸”,若是舌癌手术通常为半舌甚至全舌切除,使得影响味觉、语言、吞咽等功能,而牙龈癌患者则需要切除部分肌肉、颌骨,这会造成牙列缺损、咬合错乱,影响咀嚼功能,甚至面部塌陷、完全丧失咀嚼功能。

术后,由于患者的面部有缺损,医生则会根据不同部位和大小,从患者身上“拆东墙补西墙”来修复,比如说取前臂内侧的皮补残缺的舌头,或是从小腿上取骨头及皮,去补被切掉的下巴骨头和周围组织。但就算如此,术后的预后效果也并不好,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手术治疗后会因为癌症复发而死亡,五年生存率仅约为50% 。即使手术成功,还是会因面部外形的永久性损害及口腔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013年,《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一文中赤裸裸地向大家展示了长期嚼槟榔的恐怖:“43岁的刘桑果,大部分左脸已经被“割掉”。他在一年前接受口腔癌手术,切掉左脸下颌、左牙床和淋巴。萎缩的脸皮陷成拳头大小的深坑。他左眼神经被压迫,如今已彻底失明。刘桑果躺在湘潭市一家医院的肿瘤科病房内,话音沙哑而模糊地从喉咙中费力挤出。冰冷的灯光照在他消瘦如柴的手腕上。癌症复发,癌细胞已经转移至肺部和大脑。”

几乎每天都有人因为槟榔患癌或者死亡,文中这样描述:“他们被割掉舌头,他们被切去牙床,狰狞的手术伤疤撕裂了他们的脸庞,癌变的噩耗宣布着他们的死亡……他们曾经都是槟榔的痴迷者,是那颗黑色的果子,将他们带入了病魔的深渊。”

可能很多有过嚼槟榔习惯的人会心怀侥幸,认为患癌是概率问题,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照嚼不误。需要承认,槟榔与口腔癌确实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嚼槟榔对牙齿的影响却是100%的。槟榔纤维相当粗硬,长期嚼食槟榔可使牙齿磨耗严重,甚至令牙齿折断。使牙齿出现对“冷、热、酸、甜”特别敏感或者疼痛不适。槟榔纤维还常常会刺伤牙龈或堵塞牙缝,压迫牙龈乳头的而引发发炎,嚼槟榔过程中咬合力量过大对牙周膜易造成伤害,使得牙根周围发炎、浮肿、疼痛。槟榔成分中的石灰质和槟榔残渣的堆积,会使得牙龈受损、红肿化脓、牙根外露等而产生牙周病变,终至牙齿一颗颗脱落或不得不拔除。同时槟榔还会使牙齿染色,长期咀嚼污渍沉积,牙齿就会慢慢变黄甚至变黑。

也许还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如果不长期嚼食槟榔,偶尔吃一次,是不是就没事了?其实也未必,因为咀嚼槟榔具备一定的成瘾性。

槟榔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继烟草、酒精和含咖啡因饮料之后最常见的第四类精神活性类物质,果实中含有的槟榔碱等生物碱,和咖啡因、苯丙胺、可卡因等成瘾物质一样均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在嚼槟榔时,槟榔碱正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槟榔碱通过黏膜被人体吸收后便会让人微微出汗、发热,并产生欣快和舒适的积极体验。长此以往,便会引发神经对这种刺激的依赖性,出现成瘾性。许多槟榔成瘾者在一开始食用时只是为了偶尔放松下身心,但却逐渐发现这种食用后“心情好好”的状态维持的时间会慢慢缩短,每次就需要咀嚼更多槟榔来达到一开始能够感到愉悦的程度,而且不吃的话情绪就容易波动、焦虑、易怒,甚至给睡眠带来影响。于是又开始找来吃,最后便发现自己依赖上了“嚼槟榔”。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的文章《嚼食槟榔的成瘾性:研究状况及可能机制》中指出,实验研究发现,哪怕只是单纯嚼食槟榔,并不含有烟草添加物,也有77.6%的人群出现了物质依赖,其中51%出现戒断症状、39.8%出现渴求症状、37.8%出现耐受症状(需要不断增加剂量),进一步比较发现,既嚼食槟榔又吸烟者的成瘾指数是单纯嚼食槟榔者成瘾指数的八倍。

甚至,有掩耳盗铃的厂商,甚至推出所谓“朋克养生”概念的食用槟榔,例如枸杞槟榔。2022年有媒体曾送检8款主流的食用槟榔,发现其中的枸杞槟榔并未展现出少于所有其余普通槟榔的槟榔碱含量。且无论槟榔以何种身份进入市场,消费者对其使用方式的认知普遍都是口嚼。也就是说,所谓“养生槟榔”并不会减少槟榔的危害。

而由于槟榔的售卖点广泛、相对低廉的价格、地域性的社交/送礼文化,这些都降低了槟榔的获得门槛,让很多人都有机会“试一试”。

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一个偶然病例,中国医学界就开始了解到拒绝槟榔会有癌变倾向。担任过十余年湖南省政协委员的口腔医学教授凌天牖也开始了相关的研究。2009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出炉后,他更是开始积极地普及槟榔的危害。也曾多次在会议上提及槟榔的危害性,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对槟榔进行相应管控。

然而,这产业实在是太为庞大。凌天牖根本无法减缓槟榔产业的扩张。更令人无奈的是,中国首位发现长期嚼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病变的口腔医生翦新春在呼吁媒体关注槟榔的致癌性后,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胁”:有人要用80万元买他的人头。与槟榔的斗争,尤为艰险,进步异常缓慢。

直到最近数年间,不断有媒体和民间科普博主、受害者勇敢发声,向公众普及槟榔的危害。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全面叫停槟榔及其制品的广告,2022年浙江义乌、江西南昌、四川成都等地先后宣布不得再以食品名义销售槟榔。

但与之相对,在槟榔种植、生产及销售大省海南、湖南等地,产业链从业者则在呼吁给槟榔留下一丝生存空间。不得不承认,完全禁售槟榔并非易事。2020年,我国槟榔产业产值规模已超700亿元,还在向着千亿市场迈进。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槟榔相关企业1.50万家。从2017到2021年,我国分别新增槟榔相关企业1689家、1706家、1527家、2839家、3331家。而根据《海南日报》的报道,截至2019年年底,槟榔是海南230万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1.37%。这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的果实,仍在民生、利益与监管的夹缝中疯狂生长。

槟榔产业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不可否认确实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巨大的就业和税收需求,槟榔的经济效益高而稳定。但是当健康成为代价,直指生命最脆弱的防线。任何传统文化或经济奇迹,最终都只是成为染血的勋章。(尹东波 苏夕瑶 黎俊宏)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