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谒古琴台感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7:55 1

摘要:乙巳初夏,余重谒汉阳故垒。只见烟霞袅袅,松柏苍郁,月湖澄碧,琴台巍峙。如此风雅之地,却游客寥寥。恍若天阙覆霜,泠然欲语。余曾居汉十载,数谒斯台;今客京华卅春,再抚丛碣。蓬转星驰,青衫已改;云舒浪卷,素志犹存。遂濡墨而赋曰:

重谒古琴台感赋

甘海斌

乙巳初夏,余重谒汉阳故垒。只见烟霞袅袅,松柏苍郁,月湖澄碧,琴台巍峙。如此风雅之地,却游客寥寥。恍若天阙覆霜,泠然欲语。余曾居汉十载,数谒斯台;今客京华卅春,再抚丛碣。蓬转星驰,青衫已改;云舒浪卷,素志犹存。遂濡墨而赋曰:

昔楚岫涵灵,江涛淬魄。伯牙振袂,裂帛凌虚。素手挥弦,龟蛇①竦峙;冰丝转轸,万壑争鸣。七尺孤桐,乍破鸿蒙之寂;一襟落照,长萦大吕之声。子期负薪而至,鹤氅凝霜。目极苍茫,神游太素。辨徵羽于秋毫,契宫商于幽邃。于是击节三叹,星汉垂纶;倾樽九曲,川岳吞吐。此天地至情,岂独钟于山水哉?

▽笔者于古琴台留影

▽“古琴台”门匾

▽知音馆

▽子期亭

▽伯牙亭

▽笔者于“高山流水”大殿前留影

至若故人星散,空台鹤归。苔篆侵阶,露华沁轸。观幽涧孤芳,自开自落;闻郢都遗曲,时断时续。残碣斑驳处,犹存曩日温痕;焦尾寂寥时,似诉平生未展。萋萋芳草,漫湮听雨之轩;澹澹晴川,暗咽流云之调。鹦鹉洲头,烟波空翠;晴川阁外,夕照徒丹。千载潮音,谁识冰弦遗恨?九霄鹤唳,终成古调绝唱。乃知高山未老,流水不归,惟天地悠悠,独怆然泣下。

予观夫昔人乘鹤去,远客扫码来。如今世间熙熙攘攘,过客匆匆。振衣登台者,但夸形胜;结伴留影者,惟慕名盛。霓虹混宫商之律,市嚣蚀角徵之魂。昔屈子泽畔,芷佩兰纫;宋玉临风,雪赋霞笺。楚骚遗韵,几分遗存?剩有孤灵,独抱寒星。岂非今人耳目尽塞,心窍俱蒙,纵古桐在案,不复闻声律清音乎?仰伯牙之绝弦,幸有知音;羡子期之有遇,无渐流水。

▽“高山流水”大殿

▽汉阳月湖景色之一

▽汉阳月湖景色之二

▽“高山流水”

余倚栏沉思,不禁叹息。古人云“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令人感同身受,番然彻悟。忽闻云外琤瑽,疑是环佩相叩;回望琴台雾霭,但见孤鹤盘空。锦鲤跃池,群雀噪檐。汉阳树下,水月映天。恍惚间,若有峨冠博带者,抚琴而坐,冰弦乍动,如泣如诉。风起时,惟见绿树琼花,似太古遗韵凝成雪霰,穿越三十载光阴,飘落京华客鬓。乃知琴台非台,实乃天地之心窍;孤桐非琴,本是乾坤之肺腑。惟存至诚,方能叩响太古遗音。苟无灵犀,纵对瑶琴亦如对牛弹琴;倘缺慧耳,虽奏阳春更是枉费心机。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也。

乙巳孟夏於武昌

中南花园酒店

注:①指龟山、蛇山。

▽印心石屋亭

▽古琴

▽知音雕塑

▽汉阳古琴台

【古琴台的由来和故事】

古琴台,其由来与故事源于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传说,后人为纪念这段知音情谊而建。

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龟山脚下鼓琴,樵夫钟子期通过琴声领悟其志在“高山流水”,二人结为知音。后钟子期病逝,俞伯牙摔琴绝弦,终生不复弹奏,史称“伯牙绝弦”。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清嘉庆初年由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修,奠定了现存建筑的基础和格局。

古琴台占地百余亩,以汉白玉方形琴台(相传为伯牙抚琴处)为核心,包含殿堂、庭院、碑廊等。碑廊内藏清代宋湘竹叶题诗碑等珍贵文物,建筑群巧妙借景龟山与月湖,形成古典园林意境。“辛亥革命”时曾遭战火毁坏,民国时期修复。现成为知音文化的重要展示地。

古琴台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现为4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琴台以“高山流水”传说为精神内核,承载了中国传统知音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武汉市历史与人文交融的标志性景观。

▽笔者与驻汉某部原部队长白玉文合影

来源:白浪情之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