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前加油,现在加氢,这方向盘转得对咯!”公交车司机夏松的感慨,朴实中肯,也是六盘水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缘起“三线”建设,与改革开放同岁。“江南煤都”“十里钢城”,曾是六盘水响当当的“标签”。
煤炭,是六盘水地域的经济意象,黑色,曾是六盘水工业发展的底色。
5月10日,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铁路桥上,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试运行;铁路桥下,49吨级氢能重卡车队正在通过。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的决定》提出,推动氢能、新型储能等发展,更加坚定了六盘水加快布局氢能赛道、乘势而上加速氢能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六盘水市城区一隅。
城市转型、地区发展,离不开资源。当矿产等有形资源在减少,开拓新的发展之路,就要树立新的“资源观”,做好无形资源的文章。如何实现产业转型?怎样推动可持续发展?怎样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六盘水抢抓机遇,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聚焦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锚定氢能产业赛道,积极融入成渝“氢走廊”,生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产值”,以“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走出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谋篇布局,加强总体设计
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原煤、洗精煤、焦炭产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六盘水,基本形成了以煤、电、钢、材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发展成一座有着深厚工业基础、强劲工业基因的城市。
半个世纪的铁轨与风镐交响,六盘水用煤渣浸透的岁月镌刻下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足迹。四十余载煤海浮沉,这座城市在发展中留下“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叹息。
大象转身,向来不易。
转型,始于对传统产业的“刮骨疗毒”。六盘水提出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黑转绿”在六盘水的发展基因里,渐成潮流。
5月10日,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举行。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以下简称“贵州美锦”)从“稳产”迈向“扩能”新阶段,更是六盘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务实之举。
5月10日,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投入试运行。
氢能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发展氢能产业,关键是氢气来源的问题。目前,国内主流的制氢方式有油制氢、焦炉煤气制氢、电解水制氢、甲烷重整制氢等,其中成本最低的为焦炉煤气制氢。对于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六盘水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氢”启绿色未来、抢占高地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六盘水立足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经济优势,按照能源及能源化工主导产业“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围绕燃料和原料“两条腿”走路,加快实现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全力推进煤化工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六盘水坚持创新驱动,厘清了以煤焦化为主的循环发展路径,构建资源互补、产业互通、要素互联的“1+3+4+N”产业体系(“1”即坚定“煤—焦—化”1个发展方向;“3”即以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为主导的产业链条,打造煤焦油、粗苯和焦炉煤气等3个精深加工产业集群;“4”即打造碳基材料、苯基材料、氢能产业、LNG能源保障等4个基地;“N”即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等),推动资源出圈,促进业态出彩,才能激发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一座城市的转型背后,是产业向新开拓,是业态以新布局,是群众共享福祉。抓住机遇,敢闯实干,打对转型发展的“方向盘”,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贵州美锦通过‘以氢促产’模式,推动六盘水从‘煤都’向‘氢城’转型,为西南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更是传统资源城市转型的示范样本。”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叶思宇表示。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六盘水把氢能作为煤化工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和煤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标志着发展氢能产业成了六盘水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这让“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的六盘水,又一次跳出资源陷阱,发挥资源优势,向氢能源领域拓展。
多点支撑,锚定全新赛道
一个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之一;一个是全国最大的独立商品焦和炼焦煤生产商之一,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头部企业。
六盘水与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南一北,并肩携手,立足煤优势,瞄准主阵地,聚焦氢未来,火热图景彰显一隅之实践。
2023年12月18日,贵州美锦一期点火烘炉;2025年5月10日,贵州美锦二期点火烘炉。
不到两年,两次点火,点燃六盘水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项目自2022年11月破土动工以来,我们通力合作,大干快上,历时13个月,便实现点火运行的历史性跨越。截至目前,已生产出全焦约76万吨,产值近15亿元。二期点火烘炉,标志着美锦华宇项目将从‘稳产’迈向‘扩能’的新阶段。”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姚俊卿表示。
氢能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未来产业领域大力培育的方向。发展和壮大氢能产业,不仅是六盘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也是工业强市、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六盘水市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正加速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
这座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为何选择氢能作为转型升级的新赛道?其背后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政策东风劲吹,顶层设计锚定新方向。2024年,贵州省将六盘水纳入“贵阳-安顺-六盘水”氢能产业核心轴,赋予其打造全省氢能示范的重任。六盘水顺势而为,编制了《六盘水市氢能产业发展方案(2024-2030年)》,推进“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细化落实,进一步从政策层面为氢能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制氢成本优势显著。六盘水目前已建成焦化产能600万吨/年,预计到“十五五”期间,焦化产能将达1500万吨/年,每年副产氢气超17亿立方米,仅美锦六枝“煤-焦-氢”项目即可年产高纯氢3572吨,满足265辆氢能重卡的燃料需求。与传统煤化工深度耦合,焦炉煤气制氢成本仅为电解水的1/3,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5月10日,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49吨级氢能重卡正式投运。
市场需求旺盛,应用场景多点开花。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六盘水年运煤需求超4000万吨,现有燃油重卡约2.75万辆,仅福能电厂电煤运输年货运量就达350万吨。氢能重卡凭借其长续航、低排放优势,成为破解运输污染与成本压力的优选方案。氢能公交、机车头的投用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形成规模化示范效应。
经济账算得清,降本增效凸显竞争力。以氢能重卡为例,百公里燃料成本220元,低于燃油车的300元;7年综合成本327.8万元,较燃油车节省近40万元。叠加碳交易收益(每吨碳价98元),一辆氢能重卡每年可增收1.2万元。六盘水正与美锦集团合作推进100辆氢能重卡的租赁运营,同步建设加氢站、维保中心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生态。
区域协同发力,抢占西部氢能高地。依托“毕节-六盘水-兴义”氢能循环经济带布局,其辐射川滇黔渝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当前,六盘水正联合成都市申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力争纳入国家首批奖励名单。
从依赖煤炭资源到布局氢能赛道,六盘水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传统工业城市的智慧与魄力。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市场刚需、经济可行——多重底气汇聚,让这座城市在氢能新赛道上蹄疾步稳。
示范引领,提升发展质量
无独有偶!与氢能产业“搭台”相随的是经济“唱戏”八面风来。
这些年,借助平台大招商,促成合作大发展,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跨越山海,潮涌乌蒙。
筑牢合作共赢的支撑点。贵州美锦项目推进过程中,省、市、特区三级高效联动,坚持快事快办、特事特办,实行专班化服务,从签约到一期点火仅用一年半时间,全部项目建成仅用两年半时间,创造了六盘水“加速度”,展现了六盘水效率,不仅是六盘水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具体体现,更是“贵人服务·热忱凉都”的生动实践。
寻找氢能产业发展的破局点。过去,示范应用一度是六盘水氢能产业发展的一块明显短板。自落户六盘水以来,美锦集团将自身商业优势与六盘水资源优势相结合,积极谋划布局氢能示范应用,在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高纯氢生产线基础上。随着2辆氢能火车头、100辆氢能重卡、4辆氢能公交正式落地运行,把六盘水多年没有实现的应用构想真正变成了现实,将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5月10日,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49吨级氢能重卡正式投运和8.6米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投运。
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围绕“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进而向材料转变”的思路,六盘水明确打造煤焦油、粗苯和焦炉煤气3个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美锦在扛起氢能发展大旗的同时,主动动员“朋友圈”前来集群发展,三强新能源、金兰盛锦等8家配套企业先后入驻,填补了焦油深加工、硝基复合肥等产业链空白,成为了六盘水新型煤化工产业生态中的重要力量。
如今,随着氢能机车头、氢能重卡、氢能公交上线,有着“江南煤都”之称的六盘水“氢”风徐来,一场关于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的革新悄然上演。
“我驾驶的这台氢能重卡和传统的燃油重卡在动能上没有什么区别,同样能拉3万多斤的货物。”驾驶员李介林介绍,氢能重卡驾驶体验感很好,操作性能好,噪声更小,更省时省力。
“加气站的氢来自隔壁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目前加气站一共设有3台加氢机,每天能保证为130台—150台的氢能重卡加注。”六枝特区华昱能源LNG加气站站长车猛说,当三台加氢机同时给3台氢能重卡加注时,只需20分钟左右就能加满。
另一边,宽敞、明亮、干净的车厢,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则带来另一番感受。
5月10日,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8.6米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投运。
“开起来很舒服,很安静,操控性能特别好。”何昌超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驾驶起来更加轻巧,在提速、启停、平稳等方面都很不错,安全系数更高。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同样以氢气作为燃料,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再由燃料电池系统来驱动车辆,同样实现零碳排放、零污染。
“首批4台氢能源公交车将投入到5路公交线路,该条线路贯穿六枝城区,客流量比较大,能让更多市民感受到氢能出行。”六枝特区公共汽车运输公司总经理刘鑫介绍。
随着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落地多个场景,即将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幸福“不动产”。
从煤车轰鸣到氢能流动,从“黑色能源”向“绿色动能”,这不仅是六盘水围绕“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进而向材料转变”思路抓转型的生动实践,更是六盘水不断丰富氢能应用场景形成闭环的多维拓展。在传统产业与新兴赛道的交织中,“中国凉都”正聚焦煤的“富矿精开”,书写着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迈进的精彩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