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到一周即加印,营销编辑尝试策划的第一本书就大卖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21:36 1

摘要:作为一名出版从业者兼单口喜剧爱好者,在偶然中遇到一个跟喜剧相关的图书选题时,内心的澎湃难以言表。但对于一名营销编辑来说,策划一本书与想象中的一样艰难。好在有作者的积极配合、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鼓励和帮助,当初的设想不仅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图书产品,而且还取得了上市不

本文约3800,预计7.6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作为一名出版从业者兼单口喜剧爱好者,在偶然中遇到一个跟喜剧相关的图书选题时,内心的澎湃难以言表。但对于一名营销编辑来说,策划一本书与想象中的一样艰难。好在有作者的积极配合、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鼓励和帮助,当初的设想不仅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图书产品,而且还取得了上市不到一周就加印的可喜成绩。

最近,创作型喜剧演员刘旸出版了一本新书《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这本书从选题到最终成书,经历了不少波折。作为营销编辑,我第一次尝试策划一本书,从最初的“单口喜剧史”构想,到后来与另一位策划编辑苏本碰撞出“生活议题书”的创意,这本书的雏形在一次次的推翻与重建中逐渐清晰。可惜天不遂人愿,当书稿完成时,本本却因病离世,未能见到这本书的出版。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

作者:刘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幸运的是,随着责任编辑罗梦茜的加入,“单口救援小队”重新集结。罗梦茜以专业和细致的态度,完成了最后的编校与出版工作,让这本承载期待的书最终面世。从我天马行空的尝试,到本本的“天才”构思,再到梦茜的稳妥收尾——这本书的策划过程就像一场单口喜剧:有意外、有遗憾,但最终还是圆满落幕,并收获了不少好评。

以下是我和梦茜从各自角度讲述的这本书的诞生过程,也是一次值得纪念的旅程。

缘起:播客激发的出版灵感

起初邀约刘旸教主写这本书,是因为身为一名“无聊斋FM”播客的资深粉丝,在2022年听到教主在播客中提及,自己写过一本名为《人人都可以学会单口喜剧》的教材,某一天在演出表演结束后,有一个演员过来对教主说,自己当时走上舞台就是因为看了这本教材,开始系统地写稿,这本“书”对他很有帮助。

身为一名营销编辑,听到这里时,立马暂停,打开电脑,开始搜索这本教材(这是免费对外公开的版本)。在阅读完三个章节之后,就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写选题报告了。是的,作为一名从小就看黄子华的“栋笃笑”,长大后又喜欢上《每日秀》,然后开始自发去挖《每日秀》主持人“崔娃”(Trevor Noah)的专场的单口喜剧爱好者兼出版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图书选题!特别在当时,国内已经有成熟的关于脱口秀的网络节目,各地城市也开始有自己的线下单口喜剧俱乐部。Stand-up Comedy对于国内的受众来说,也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外来词汇。

当你在做一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是可以排除万难、行动力十足的——我很快就联系到刘旸老师,刘老师当即表示“出书,我个人很感兴趣的!”我们可谓一拍即合,然后我开始与他的团队接洽,推进选题。

绝妙构思:苏本的加入与创意重塑

然而对于一名营销编辑来说,初次策划一本书跟想象中一样不简单。开始我是想做一本关于“单口喜剧史”或者“单口喜剧指南手册”的书,一方面是从作者的职业和意愿出发——刘旸老师想要普及“单口喜剧”这一概念;另一方面,我也很想通过一本“小书”,让喜欢这一表演艺术的受众在观看线上和线下演出的时候,更加沉浸式地体会其中的乐趣。但无疑,如果是“这样”一本书,它注定无法脱颖而出。在我更改第二次选题报告、整理思路的时候,领导帮我问了一下其他编辑,有没有人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协助一下。苏本站出来,“我,我感兴趣。”——于是就这样,她成为《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最终成书的“风格塑造者”。

非常感谢本本“站出来”,如果没有她,这本书是不太可能以这么轻松愉快的风格出版的。本本在听完我的选题思路之后,很快给我打了一通电话,非常专业地指出原有的问题,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我永远记得她对我说的一句话,“小淼没关系的,哪个编辑的选题没有被否定过,而且你的想法很好,市场调研做得很细致!我们调整一下思路就好了。小淼,相信我这本书肯定能出,肯定大卖!”她总是这样,给予我充分的肯定和专业上的支持。

后来,本本跟教主聊完之后,她说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兼顾我们之前的选题思路。2023年1月30日,她跟同在北京的教主见面,送给教主一本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共同写作的《小说药丸》,这是一本可以让读者在生活困境中找到“解药”的书。本本给教主的建议也是如此,就如同教主在《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自序中写到的那样,“她觉得单口喜剧演员很不一样,但她作为一个行业之外的人,有些概括不清到底是哪里不一样。所以她希望我写这样一本书,来让大家彻彻底底体会到单口喜剧演员为什么感觉和别人不太一样。”

《小说药丸》

作者:[英]埃拉·伯绍德、[英]苏珊·埃尔德金/著,汪芃/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这是个在我看来堪比“天才”的构思,很快我和本本两个人收集了50个生活常见的议题(最终成书删掉了几个议题),汇总成表格交给教主。教主也是下笔如有神,虽然写作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卡顿”(他在书中也有提及),但最终于2024年11月1日交付了所有书稿。

在教主正式写稿前,本本建了一个微信工作群,取名叫“单口救援小队”,这是我和她日常催稿的阵地。教主交稿之后,这里就变成了教主催我们的群。

后来的事,有些出乎意料——本本因病去世,现在回忆起来很是恍惚。再后来,两位责任编辑顾逸凡和罗梦茜陆续加入“单口救援小队”,最终顺利出版了这本书。

写这篇稿子时,我翻了一下和本本的聊天记录,然后还是没出息地又哭了一次。

我跟本本约定好,等她出院了,我要送给她一瓶贼贵贼贵的威士忌……如今,威士忌依旧在我家酒柜里放着。不过,本本,你说得对,这本书确实大卖了。

(文/池淼)

不辜负——“完成”一本书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上市不到一周便紧急加印,新印的书也即刻发光,教主的亲签本更是秒空。这种出版成绩,在任何意义上都称得上巨大的成功,自不用说,大家都很开心,并立马投入到营销的持续发力之中。作为责编,我此时的相关工作转为配合营销的同事们,书写、整理或检查文案,并在活动人手不够时搭把手,总之,也是很快乐的活儿,跟这本书一样令人快乐。

回过头来看,我一直很犹豫要不要将其称为“我的书”,毕竟,我在2025年年初一头热地入职光启书局,负责的第一本书便是此书,直到3月份该书最终出版。其实,在我接手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的内文只待质检后下印,封面也已通过,我一度感觉在摘取别人的果实,甚至有些不安,比起对待完全独立策划的选题时的自信,对待这本书,我更多的是抱着“不能辜负所有人”的默念。

我能做的,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精进,查漏补缺,以及在既有的框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转念一想,出版工作里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责任制”,写下“如何接手并好好完成一部书”的经验,或许也会有参考价值。

文稿文案

审稿是基础的第一步,虽然出版业一直有个说法:错误是看不完的——确实也是,哪怕层层把关即将下印的稿子,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作为接手的责任编辑,即使这部稿子已经付型,撇开一切、从头到尾认真做一次“初审”,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对于这部稿件,也确实揪出了一些问题,整理出来和作者一一确认,然后再读。不过,下印后又陆续反映的问题(果不其然!),只能加印再改了。

审稿的同时,我也在同步梳理和阅读交接的材料:从选题报告到审读意见,等等。我努力去抓住我来之前的成稿的逻辑和脉络,以及作者本人的特点和倾向(当然也包括策划编辑的),就封面做出的“一些努力和调整”,便是其产物。

我在翻阅交接包里和作者的沟通记录时,发现作者本人曾提出“能不能把推荐语做得好玩一点?”从这本书的调性来讲,反常规的冷幽默式的推荐语确实更合适,和主编确认后,我回过头“捡回了”作者的这一方案,我的想法很简单:一本正经的推荐语常有,好玩的难求,能让它有意思,本身又符合书的定位和作者的想法,何乐而不为呢?

“补课入行”

另一方面,身为单口喜剧外行人的我也不得不去恶补了一番单口喜剧的知识:圈子现状、受众群体、代表人物、代表专场,以及编辑会格外在意的已出版的“同类书”,一边审稿,一边慢慢补充相关知识。在这方面,我向本书另一策划编辑兼营销编辑池淼取经,也学到了很多。题外话,哪怕营销编辑不参与策划,我觉得在出版前和营销方面积极沟通、达成一致也是很重要的,毕竟一本书不是出版了就万事大吉。

“外行人”的优势是没有预设,能够提供“外行人的视角和观点”,我的想法是,这是一本外行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的书。但“外行人”毕竟是“外行人”,就像在征订的时候,我曾经表示“这本书不至于出现粉丝为了赠品特地买几个版本的情况吧”,事实证明,“非常至于”!还好我当时自觉外行及时闭了嘴,没有坚持自己的错误判断。

改稿再读时,就不能也不可以是纯粹的“外行人”了,带着对单口喜剧的基本认知和想法,试着去深入理解书的情况和受众,一边读一边思考后期的文案和市场,等到书终于下印,我才惊觉,自己已经多多少少“入了行”,了解了一个全新的,如果不是做书此生甚至根本不会涉足的领域,并且我认为,我也从中得到了珍贵的东西,比如,“生活的本质是喜剧”——在接手这本书的前后,我一度陷入了一些个人的困境,无论是书外的成功还是书里的观点,对我来讲都非常有意义,我希望,我也没有辜负它,也没有辜负与之相关的所有人。

(文/罗梦茜)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挣了多少钱?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