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金融科技新趋势,奋进科技强行新征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9:09 2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数字化发展理念,向“新”而行,积极探寻金融科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数字化发展理念,向“新”而行,积极探寻金融科技发展规律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深化科技强行建设,培育金融行业新质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全行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动能。

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 罗毅

党和国家做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金融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技术角度看,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有大行核心系统在普遍完成分布式转型后如何形成“比较优势”已成为新的挑战;从经营角度看,银行业已进入低利率、低盈利、低利差的新常态,如何发挥金融科技价值创造能力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为银行业面临的必答题、抢答题。

1. 后主机时代下金融科技竞争更趋同质化。近年来,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普遍实施IT架构转型,从传统的基于主机的集中式架构转向基于开放系统的分布式架构,进入“开放平台技术生态和云计算技术底座”技术竞争的后主机时代。随着以ABCD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国有大行多年来基于主机系统形成的集约高效、稳定可靠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中小银行与国有大行同台竞技,技术能力竞争更趋同质化。如何把握技术发展趋势、认清发展方向,在正确的技术领域进行高强度投入以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是大型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2. 低息差环境下金融科技的作用愈发凸显。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随着存贷利率中枢整体不断下移,银行业原有息差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进一步变革经营方式,通过科技手段创新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发展新型业务、做大资负规模、挖掘利润新增长点,促进业务多元化布局,推动运营管理更加精细化,持续降低对息差收入的依赖。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在银行业务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价值创造作用,支撑全行经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金融科技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从技术发展规律来看,算力、算法、数据是信息技术迭代演进的一条主线,是金融科技演进升级的底层逻辑。从外在因素看,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并遵循“成本与价值”规律,是金融科技应用实践的行动导向。

1. 算力持续升级,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信息科技发展路径看,经历了单机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发展阶段。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牵引下,算力体系从主机等高端设备向PC服务器等通用设备发展,PC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日益提升,算力资源变得像用水用电一样便利可得,这是算力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对计算能力提升起到叠加效应,应用高带宽、低时延的通信技术可有效提高算力设备之间的连接性能和协同处理效率,使得通过系统性整合优化突破算力瓶颈、实现整体算力性能跃迁成为可能。在金融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下,算力已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不仅支撑传统的金融服务,更为创新业务模式、优化客户体验和提升服务效率提供了强大动力,已经成为推动金融业务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2. 算法日趋智能,推动业务模式深刻变革。进入AI时代后,随着算力快速提升,算法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从传统专家规则系统到机器学习、从深度学习到大语言模型,算法变得越来越智能,朝着通用人工智能(AGI)方向加速演进。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在银行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业务智能化转型。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是算法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升级,大大提高了人工智能的泛化能力,实现拟人化程度的跨越式升级,引发生产力的历史性变革,深入推动银行业务模式和服务流程重塑。从已有实践案例看,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迭代进化,以及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升,已逐步辐射至金融业务各环节及组织前中后台,极大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

3. 数据快速流通,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动能。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以及5G技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各行业的可用数据出现爆发式增长,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引擎的数字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将对银行业的传统业务模式带来颠覆性变革。2024年9月21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提出公共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国家高度重视数据资源应用情况下,金融业务创新需要更加重视数据价值释放,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贯穿到全业务流程中,增强经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动能,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银行业数据处理的技术平台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国有大行已普遍建设数据中台,形成企业级数据应用体系,未来将进一步实现数据的知识化并向知识中台方向发展,这也为发挥数据资产价值提供了强大支撑。

4. 技术迭代演进,发展趋势受经济规律支配。在技术变革发展过程中,“成本与价值”这一朴素的经济规律对技术创新应用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技术发展路线方面,算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从专用设备向通用设备转型发展,技术产品也更趋向于轻量化,这是因为通用设备和轻量级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以专用算力和复杂技术为基础的主机系统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以“云计算+分布式”为代表的开放平台使用通用算力和更轻量级技术,以明显的成本优势在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方面,也要从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做好投入产出分析,避免使用复杂技术和工具来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

工商银行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充分认识金融科技发展规律和趋势,通过加强技术管理、技术研判和价值转化等措施,进一步深化科技强行建设,通过提升算力、算法和数据基础支撑能力,巩固后主机时代科技领先优势,增强金融科技创新驱动能力。通过提升价值创造力,加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低息差环境下金融服务创新和经营管理转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 科技强行技术生态体系

1. 构建云数智融合的“一云多算”算力布局。工商银行已打造同业领先的“云+分布式”技术体系,完成银行业业务品种最多、功能最全、数据和交易量最大的核心业务系统架构转型,伴随着业务发展算力需求不断增长、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对算力供给提出更高性能、更强弹性、更低延迟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建设异构算力深度融合体系,提升算力供给能力。一是加强异构算力研究应用。构建CPU、GPU、DPU、NPU异构算力混合云,形成多云场景下的联机业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算力灵活管理能力,保障云计算集约、安全、稳定和高效。二是推进大数据存算分离。实施存算一体向存算分离架构演进,通过存储和计算资源的灵活独立扩展,实现数据统一共享、算力弹性供给,提升大数据体系资源效能。三是构建云平台资源成本长效运营机制。通过大规模算力混部、资源按需分配、业务负载跨资源域灵活调度等方式,持续提升设备资源利用率,实现算力体系由按配额分配的“计划经济模式”向按需分配、异构融合的“市场经济模式”发展,灵活应对业务发展对算力的多样化需求。

2. 推进通用大模型向领域和行业大模型发展。工商银行紧跟国家战略,同业首家完成企业级金融大模型全栈信创训练和推理部署,后续将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建设,增强大模型在金融服务中的深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驱动业务模式变革。一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推动领域模型建设。构建融合专家经验且适应市场变化的预测大模型,为风控、营销、运营等领域的复杂决策任务提供可靠支撑。运用思维链等技术提升大模型慢思维和反思能力,在企业财务分析、金融交易助手等场景中提供更有深度、更加灵活的服务。打造端到端视觉大模型,提升对金融凭证、合同文档等不同版式影像的信息识别能力,为业务流程自动化、文档审查、合规检查提供支持。二是开展行业大模型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广泛开展同业合作,积极推动金融行业数据资源合作共享,联合打造面向金融行业的跨机构大模型,通过创新成果共享共用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三是夯实大模型安全保障能力。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全域守护的安全体系,实现数据内容可信、模型价值对齐、业务可控可用,为开展大模型对客服务做好能力准备。

3. 建设开放融合的数据智能服务体系。工商银行已构建包含数据中台、用数赋智工具及产品应用的用数赋智体系,提供低门槛、可视化、“全”“快”“准”“易”的数据分析服务,有力支撑业务智能化转型。后续将持续深化数据智能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满足全行快速增长的用数需求。一是夯实数据基础支撑能力。构建数据分布体系和灵活部署模式,形成“分布合理、主辅清晰、全行共享”的数据布局。全面建成实时数据湖,强化从结构化数据到多模态、知识化数据供给,加快Data4AI赋能。持续完善隐私计算技术体系,形成复杂场景计算服务能力,同业率先打造集团数据空间,支撑跨域可信数据流通。二是建设数据要素流通生态。建设“安全高效、内外流通”的数据流转体系,实现数据在不同主体间“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与银行同业、监管机构、互联网企业及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参与数据要素流通生态建设,通过制定数据领域核心标准等方式,推动构建数据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深化跨行业金融服务创新,提高公共数据资源使用效益。

4. 持续提升技术成果的价值创造能力。技术创新的价值归根结底要体现到对客服务能力提升和经营管理转型之中,工商银行在新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已取得阶段成效,2024年围绕降本增效、产品创新、客户营销、风险防控等方面落地1400多个总分行技术应用场景,不断增强数字化动能。通过对人工智能大模型、隐私计算等一系列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以价值评估模型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数字服务体系,打造“智慧识绿”能力,上线制造e贷等普惠新产品,以高质量金融服务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技、绿色等企业发展。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技术融合应用闭环机制,通过价值量化评估与运营强化技术成果价值转化能力,深入了解业务实际需求、挖掘用户难点痛点,总结形成大模型、ChatBI、隐私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方案,创新大模型智能体、数据微应用等数智金融产品,持续提升数据服务时效,强化数智融合应用赋能,围绕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经营效益、强化风险防控、提升客户体验,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业务模式创新重塑和业务流程智能化变革,助力提升工行品牌价值。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始终坚持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争做前沿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先行者,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持续提升新模式、新业态、新赛道的金融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着力培育金融行业新质生产力,为数字工行、科技强行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金融电子化

相关推荐